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探究

2012-04-29 03:33张立新
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34期
关键词:学分制中等职业学校

张立新

摘 要:实行学分制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保障条件和配套制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学分制 教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在“普高热”和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背景下,学分制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教育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口。笔者从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入手对实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

1 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

1.1 学分制的含义

学分制(Credit system),《教育管理辞典》将学分制概括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学生修习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被认为已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不同课程的学分其价值相等,即:所取得的不同课程的学分可简单叠加得出总分数;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数并已经完成不计学分但规定必须进行的其他学习(如生产劳动课)者,准予毕业,原则上不作修业年限的规定[1]。

1.2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相关政策

19世纪学分制在哈佛大学真正成为一种教学制度。我国最早提出的是蔡元培先生。教育部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这就从大政方针上对职业教育学制的发展方向作了明确的政策性的规定。2004年8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各地职业学校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行学

分制。

1.3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理论基础

1.3.1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认为:绝大多数的学习者能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只是由于各自的学习倾向不同,个人的学习速度也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只要给予学习者足够的学习时间,任何学生都可以完全掌握教学过程中要求他们掌握的全部学习内容;而教学的任务则是为学生提供成功学习的条件[2]。弹性学制的特点体现了这一理论。

1.3.2 自由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观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理论。学习自由即教师安排学习活动时,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减少阻力与挫折。这也是选课制的主旨。

1.4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

决定教育体制采取何种模式的最根本因素是经济模式。学分制的选课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求的素质,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着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兼顾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个性化教育思想,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充分健康发展;选课制使学生对老师有了选择权,引入了竞争机制。要求教师必须胜任多门课程,对交叉、边缘、新兴学科也应有所研究,加快了教师知识更新和能力的提升;实行学分制后,课程类型将改变为必修、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都将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更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 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统一认识,树立新的培养观

实行改革,思想必先行。学分制的实行更主要的是教育思想、办学观念的更新。正确认识学分制的内涵及中职学校对学分制的需求,改变教师主体观念,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

2.2 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平均50%的职业可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发生变化,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观念从知识转向能力,从结论转向方法,要在必须、够用、适用、实用原则下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袁振国认为:教学内容(课程)必须及时反映职业的发展要求[3]。笔者认为组织资深教师从发展个性及社会需要角度出发,开发新课程及校本教材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逐步形成相互协调的课程

体系。

2.3 完善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及管理

处在养成教育阶段的中职生自我定位、自我决策能力较差,要帮助学生正确选课。笔者认为应在入学初期指派导师并开设指导课程,学生对专业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后再选课,不急于求成,分步走。学生流动性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趋于淡化。给导师管理带来难度。笔者认为导师可以以临时集体为单位,设助理一名督导课堂出勤及秩序,充分利用社团等组织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

2.4 制定配套制度

学分制打破了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制度为其保驾护航,使学分制活而不乱。如选课制度、课程替代制度、成绩评定及学分认定制度、技能证书与学分折算及学分抵补制度、教考分离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毕业证书发放制度、教师考核等。

2.5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及兼职人才的引进

学分制的实行加大了对双师型、多角色型教师的需求。所以要加强在校教师进行“送出去”的知识更新及业务能力提高培训,还可以引进兼职教师,如筑建局工程师、文艺骨干、导游员、工厂的技师等。

2.6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及网络资源

创建学校教务网页,设置选课指导、课程安排、考试题库、学分奖励及抵补认定、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推荐等专栏。开发实施学分制管理的软件,借助网络平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2.7 争取政府的支持

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及投入。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政策引导使学分校际间实现互认。在毕业证发放及学分制学费的缴纳方面给中职办学自主权。总之,实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中等职业学分制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研究较少。今后还需对学生管理、课程建构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边实践、边完善,学分制定能得以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科技学术文献出版社,1996:17-19.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7.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47.

猜你喜欢
学分制中等职业学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