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官本位:从权力崇拜到以人为本

2012-04-29 00:44:03韩庆祥
人民论坛 2012年30期
关键词:官本位政绩观权力

韩庆祥

官本位奉行的原则是权力至上,而权力至上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社会是权力社会、官本位社会,“学而优则仕”。现在有个很重要的变化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社会越来越重视能力:我们强调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强调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强调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社会越来越要求我们凭自己的努力奋斗、能力发挥、业绩贡献来配置资源,确立地位,实现价值。也就是说社会越来越重视能力的价值。

虽然这里都强调力量,一个“权”的力量,一个“能”的力量,但这反映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传统社会围绕着权力做文章,现代社会围绕着能力做文章。这也是产生中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西方近代社会的制度安排、文化设计主要围绕着“能力”来做文章,我们中国发展的步伐比较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制度安排、文化设计多围绕着“权力”做文章。一个力量的来源是“权”,一个力量的来源是“能”,都强调“力”,但来源不一样,这就拉开了中西方社会的差距。

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就是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障碍,但最根本的障碍是官本位。

我们先来分析“官本位”如何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官本位”并不反对人们做官,如果做官是为了做事,那么老百姓希望他这个官是做得越大越好。当年邓小平刚刚复出的时候,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说他出来,要么是做官,要么是做事,但他是为了做事。邓小平复出做什么事呢?主要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大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官本位”实际上意味着有些人把做“官”看作是最高的、唯一的目的,而其他都是手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择一切手段。显然,官本位奉行的原则是权力至上,而权力至上是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障碍。

权力至上产生的第一个落后现象就是等级。在西方发达国家,等级也是存在的,不过中西方社会面对等级所采取的态度不大一样。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强调自由、平等、博爱来淡化等级,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社会,在某些方面实际上是在强化这个等级。我们总是从人们之间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来看待一个人、对待一个人。农民手中没有权力,社会对农民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1978年以前,我们叫“农民伯伯、农民叔叔”,但是后来称呼降格为“农民老大哥、农民兄弟”,再后来又降格为“农民工、打工仔”。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有没有权力确实不一样。

权力至上产生的第二个落后现象是人们之间有人格依附关系。这使我想起1991年我在做县委副书记时的情景。那个时候,我更多要求下属听话服从,但对下属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独立人格、创造个性却漠不关心。我们常说:“你是我的人,你是我提拔起来的,一切都要听我的。”你看,在这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格依附关系。

权力至上产生的第三个落后现象就是对上负责比较容易,对下负责有时候不大容易。我们的前途命运往往掌握在上级部门手中,当然要对上负责了,而没有掌握在下级、群众手中,所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就出现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话难听”的现象。这种权力至上扭曲了人的人格,怎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

消除官本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三个思路

“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所以每一个公民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当中都担当重大职责。但是,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障碍,主要是思想认识障碍、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围绕这三大障碍,这里提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三大思路。

一是辩证处理几种关系,清除思想认识障碍。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而这些模糊认识不澄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遇到思想认识障碍。有人说“以人为本”是西方“人本主义”的口号,我们最好不要讲“以人为本”,因为这样很难与西方人本主义划清界线,所以最好讲“以民为本”。这属于模糊认识。因为这个认识没有弄清楚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共同点可以概括为“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尊重个人”这三个方面;但它们还有两个根本区别:西方“人本主义”讲“以人为本”,主要是从目的的角度来讲的,人在社会当中只是目的,不是手段;而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从手段和目的统一的角度来讲的,我们既要讲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是目的,同时也讲中国的发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又是手段。也有人说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为时过早,我们经济水平还达不到那一步,步子走得太快了。我在调研中了解到这种认识还是很多的。有一位区委书记说:“在中央没有讲‘以人为本之前,我什么都敢干,说拆迁就拆迁,说卖地就卖地,但是今天就不行了,我什么都不敢干,我脖子上架了一把刀啊。”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也存在一种模糊认识,就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关系。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消除观念障碍。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干部在其中担当重大职责。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正像高考的分数是考生的指挥棒一样,政绩观是领导干部的指挥棒,所以树立政绩观对贯彻“以人为本”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把人本理念引入政绩观当中,通过这个政绩观来贯彻“以人为本”。如何设计“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呢?应当主要考虑六大指标体系:一是消除贫困;二是合理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三是妥善安置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下岗的失业工人;四是建立完善的社保体系;五是保障妇女的平等权益和地位;六是适度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在分配上的差距。

三是推进制度创新,消除体制障碍。邓小平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我想这个道理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也是一样的。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是关键。我们现在的社会运作体制有一个特征,即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运作体系。我们的资源配置是自上而下的,越往上越有资源,越往农村越没资源;我们的信息也基本是自上而下的,越往上面信息掌握得越多,越往基层信息越不透明;我们每个人能不能进步,一定程度上与自上而下的任命制有关;解放思想也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问题。“以人为本”也有这个问题。

传统型政府,我归结为是一种“管制型政府”,政府有权力、有资源,是管人的,而下面的老百姓是要听从政府安排的。这种“管制型政府”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是有一定阻力的,因为政府是管你的,不是服务于你的。所以党中央提出一个思路,由“管制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型政府来实现政府职能与政府管理体制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我理解为“政府搭台,民众唱戏”,就是政府主要为民众发挥自己的能力提供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政府职能是搭台,民众是唱戏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本理念就比较容易贯彻落实了。所以,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在于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落实到政府职能上来,就是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作者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责编/杜凤娇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官本位政绩观权力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当代陕西(2022年7期)2022-04-26 07:40:24
树立正确政绩观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中国盐业(2018年18期)2019-01-14 01:17:10
官本位思想不该在孩子的心田萌芽
甘肃教育(2018年17期)2018-10-26 11:30:20
扶贫项目成“伤民产业”根在官本位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权力的网络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唤醒沉睡的权力
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16:21:10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