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绪强
——“如果牛肉价格还是按照现在的趋势上涨,我觉得以后牛肉就是贵族肉,老百姓根本吃不起”。
——“现在养牛还是散户比较多,形成不了规模,也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我现在只是一个新发地批发牛肉的批发商,也没有多少资金,但是我真的想在牛上做点文章,你说我可行吗?”
这些话都是牛肉批发商谢言良在他拉牛肉的面包车里对我说的。7月21日晚,北京迎来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我俩在他的老家河北省易县大巨村采访完回京,被堵在了离城区几十里外的高速公路上长达六个多小时,最后由于城区积水太深而回不了家,我和他在车里整整聊了一夜。
15年贩牛看遍牛市风雨
谢言良从1997年来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做起牛肉批发生意,算起来已经有15个年头了。每天,他都要批发从河北香河、天津、东北运来的牛肉,然后再送往北京的各个终端销售市场。
“前些年是赚钱了,但从去年开始利润就小了很多,特别是今年牛更少了,能保本就不错了。”谢言良叹了口气。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前几天从香河进的一批牛肉,批发价是17.8元,到新发地之后卖到18.3元,这中间他加了5毛钱,排除一个月交给新发地5000元的摊位费,一天10元钱的检疫费,还有雇佣6个工人一天1000元的劳务费和水电费,装进自己口袋里的也就没有多少了。再加上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导致一些常年合作的机关单位纷纷与他脱离合作关系转而向大厂商寻求供货渠道,客户少了,卖的就少了,赚的自然也就少了。
“从4月份以14.6元/斤的价格进货,再到5月份的16.1元/斤、7月份的17.8元买入,牛肉价格一月一涨,我预计到中秋节还会上涨,甚至今年一年都不消停,再这么发展下去,牛肉真成了老百姓消费不起的贵族肉了。” 对于持续高涨的牛肉,谢言良有自己的感慨。
在凌晨一点这个让人困乏的时间段,谢言良谈起牛来却滔滔不绝。
牛肉价格居高不下有其因
对于为何牛肉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着多年贩牛经验的谢言良有着自己的看法。
“牛肉价格持续高涨,我认为是养牛的人少了。随着肉牛价格上涨,饲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老百姓无力拿出更多的钱养牛,再加上疫病的侵袭更造成老百姓养牛积极性下降。牛少了价格自然就上涨,但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散户饲养太多,规模化养殖太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差,最终导致牛肉价格上涨。”谢言良说。
这样的判断在谢言良的老家得到了印证。
在谢的老家,我们见到了当地的一位养殖户丁树生,他当年还是村里养牛小区建设的负责人,50多岁的丁树生家里养着29头肉牛,这样的规模在村里算是比较大的。在他家,我们看到了简易的牛棚,脏乱差的环境让牛都不愿意趴在地上休息,许多牛都选择站在牛棚里。
丁树生告诉记者,大巨村一直有着养牛的传统,前几年村里的904户农民基本上80%有牛,最少的也有10头的规模。由于是回民村,所以村里人吃的都是牛羊肉,对于村民来说,自己养牛除了可以解决吃肉问题,还可以拿到牛市卖了赚点钱花,为此,2001年村里专门规划了一个24亩的养牛小区,让12个养牛大户每家分两亩地进行肉牛养殖,以带动全村肉牛产业发展。好景持续了两年,由于2003年在村里发生的一场口蹄疫,养牛户损失惨重,村民养牛的积极性受挫,养牛户逐渐减少。
疫病只是导致肉价上涨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饲养成本的上涨。
丁树生以自己家养的牛为例说,“我现在买一头快成年的肉牛要5000元,成年的要6000多,这一头牛一天平均要吃15斤饲料,玉米粉每斤1元、豆粉每斤2元、花生饼每斤1.6元,29头牛一天消耗的饲料也是很大的开销。”
“养牛不比养猪,养牛的周期长,出栏慢,而养猪周期短,出栏快,也有许多人选择养猪而不养牛。”谢言良说。
大巨村另外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村里大部分都是散户养殖,缺少资金,抵御风险能力差,饲养环境落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前农民那种传统养殖方式已经落后,如果村里想要让养牛业重新起步,必须走规模化养殖道路,让农民抱团养殖。
牛商的梦想
车窗外雨势依然瓢泼,牛的话题仍在继续。
“越来越多的客户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宁愿选择直接与厂商建立供货关系,再看到村里养牛的越来越少,咱心里确实也很着急,我愈发感觉到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性。我想在村里搞规模化养殖,让乡亲们养牛的营生继续做下去,但是却遇到了很多困难,让我这个前几年就有的想法无法实施。”谢言良显得很激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让他说话有点别嘴。
“能把你的想法说一下吗?”我很好奇,想看看这个牛肉批发商有怎样的抱负。
“你也看到我们村的北方牛市了,那块24亩的地我前几年就承包下来了,想成立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肉牛养殖场,让农民参与进来。这样合作社就可以请专业技术员传授先进的饲养技术,让肉牛质量有所保证;合作社也可以统一配送饲料,防止掺假现象发生;遇到疫病的时候还可以采取专业防治措施;同时还可以为牛寻找销路;最重要的是只有大家抱团在一起,才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让我们村从传统的养牛方式转变到先进的养牛方式上来。”谢言良说。
谢言良确实是个养牛的能手,之前他也是养牛小区的12户之一,虽然后来由于父亲生病他没有精力养牛了。地上已经长满了青草,但在他的院子里还是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养牛的景象。整洁的路面,构建的牛棚结构合理,对面就是囤积饲料的屋子,与丁树生的养牛小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实现?”我问道。
“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资金扶持,建立正规养殖场的这部分钱我可以自己出资,因为毕竟之前批发牛肉也积攒了一部分资金,我可以拿出来,但是在肉牛上我却无能为力,这24亩地最少可以养殖1000头牛,这么大的开销是我现在所承担不起的,之前也问过贷款的问题,但小企业贷款一次才25万元,这点钱对这个项目来说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谢言良有些无奈。
“跟村里领导汇报过这样的想法吗?”我问。
“汇报过,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你先把养殖场建立起来,我们再给你向上申请,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怵,万一我建起养殖场后却没有得到支持怎么办?我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啊。”老谢的倾诉,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急切。
大雨渐停。打开车窗,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一晚的疲惫似乎也减轻了很多。
在全国,像大巨村这样养牛人逐渐减少的村子应该不在少数,像谢言良这样有着养牛梦想的人也应该不在少数,面对这样的群体,谁伸出手拉一把呢?
7月16日,农业部发布的《2012年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基础好,并在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其中,畜牧业主要支持生猪、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等畜种,重点扶持主产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畜牧业走规模化养殖才是出路,这样的思路体现了政府对畜牧业的重视。
然而对于那些想在畜牧业做点实事却因为资金的不足难以起步的个人或者组织,政府是否可以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呢?让那些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一批想要投身到这个行业的组织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