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近日宣布,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范围,试点园区除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外,新增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滨海高新区。
新三板扩容再次警示金融脱媒(资金绕开商业银行直接输送到需求方)渐行渐近。虽然此前六年新三板试点增资总额不过区区17.29亿元,但券商根据境外成熟经验粗略推算,一旦这种外生性的政策管制出现较大幅度松动,三年后新三板公司数量可能达到2500家左右,融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左右。
此前脱媒管道一经松绑快速膨胀的先例有很多。如一度几乎被取消的信托行业,在短短五年间,其所管理的资产总额即已从2007年时的1万亿元猛增至目前的5.3万亿元以上,其中仅去年一年,增幅就在60%左右;再如数年前普通民众并不熟悉的银行理财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余额竟已高达令人惊诧的10.4万亿元,相当于同期银行存款总量的12.28%。
对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非银行信贷部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实是对迄今仍然单调扭曲的金融结构的报复性修正。按照一般规律,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体中自会成长起一大批规模庞大、信誉良好的优秀企业。与此同時,市场体系中的各种信息与监督机制也会不断趋于完善,这就使得更多的企业采用非银行融资方式成为可能,贷款类资产占金融体系总资产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中国的情况却是,银行资产占比畸高始终未有明显改观,信贷融资占比至今仍在8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不超过50%的一般水平。
事实上,中国疲弱的金融体系日渐滞后于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实体经济。因此,随着基础条件逐步成熟,中国近阶段金融自由化进程悄然呈现加速态势。如本文所述的三板、信托、理财产品等,还有企业债券审批流程大大简化、民间借贷逐渐被纳入正规化渠道,以及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开闸试点,等等。
内在动力蓄势已久,加之外部约束显著放松,中国的金融脱媒终于在一声声“狼来了”中实质性迈进。但新产生的问题则是,中国的银行部门长期安于垄断收益,对于即将到来的深度冲击准备不足,其无论是在经营模式、业务架构、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均难以适应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下,全然不同于以往的管理与服务新需求。
这种发展中产生的新矛盾要求银行部门不能沉溺于“一家独大”的习惯性思维,必须看到随着金融脱媒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与环境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对于中国的银行业而言,必须抓紧更新时势判断,主动对接和融入非信贷业务蓬勃发展一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