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理答策略

2012-04-29 20:47吕恒金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1期
关键词:共同点激励性黄色

吕恒金

摘要 教师的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学生常常根据教师的理答判断自己所思、所讲、所做的正误情况,揣测教师对自己或欣赏、或否定的态度。

关键词 小学数学;理答

华东师大崔允郗教授认为教师的理答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对一堂课甚至一门课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一些不恰当的理答,比如过分的赞扬、过多的重复、过于单调的转问等,使理答真正成为促进师生互动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催化剂。

一、鼓励性理答,变曲意奉承为恰如其分

案例一:《平均数》教学片段。

师:你们认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生l:女生准,因为女生l号套中的最多。

師:真了不起,你发现女生1号套中的最多。

生2:女生套中的加起来比男生多,所以女生更准。

师:很好,你都算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板书计算过程)

生3:我觉得无法比较,因为人数不一样。

师:你真聪明,是呀,人数不同怎么办呢?

生4:把女生去掉一个人。 师:好办法。

生5:男生加上一人。 师:也行。

生6:把男生和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加起来除以一共有多少人。

师:他讲的办法多好呀!你们听明白没有?没听明白也没关系,动动脑筋想想,并拿出老师事先给你们准备的学具画一画、移一移,或者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确实,激励性理答会激活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使其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能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鼓励学生的后续学习。但案例中的教师却陷入了误区,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地盲目肯定、姑息迁就、曲意奉承,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稀里糊涂地兜了一圈,直到最后也不知道哪种方法不行、哪种方法是真正的“棒”。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的激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会使学生骄傲自满,对学习困难估计不足;其次能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事事都要获得夸奖鼓励才带劲,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最后会减少激励效益,使学生对教师的激励性评价默然视之、无动于衷。因此,我们在进行激励性理答时,“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对学生的回答要作出恰如其分的理答。如对于生1的回答,教师可以说:“你观察得真仔细,发现l号女生套中的最多,请你再看看这些学生中套得最少的是谁。”学生就能发现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所以根据某个人套中的个数来判断小组的输赢是不恰当的;又如对于生3的回答,教师应先肯定他能考虑到人数不同,很周到,但同时要让他明白人数不等时比总数不是无法比较,而是不公平;对于生4、生5的回答则要让他们明确这是比赛前的方案,已成定局后就无法改变;而生6的思考方向正确,但表述不清。这样进行一分为二的理答,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思考状况,还能明确努力的方向,真正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二、转问理答,变守株待兔为随机应变

案例二:《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蝴蝶、蜻蜓、蜜蜂三张图片,让学生观察。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l:它们都是动物。

师: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2:它们都有翅膀。

师: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3:它们都会飞。

师: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4:它们都很漂亮。

师(生气):难道你们都没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吗? 转问也是教师们常用的理答方式,它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不理想或“卡壳”时,教师既不代答(代答就失去问的意义),也不直接否定(生硬的否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谁来帮帮忙?”“谁还有不同的说法?”‘谁还有什么要补充?”……这样处理往往能顺畅教学,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因此转问是一种比较明智的理答方式,但盲目的转问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案例二中的教师采用“守株待兔”式的转问,只以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方式发问,尽管充满满心的希望、满眼的期待,却难以等到撞死在树干上的野兔,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因此。我们在转问理答时,不能单纯地依靠变换发言的对象,消极地等待满意的答案,而要随机应变,积极采取措施,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或改变提问的角度,或给予恰当的提示,才能帮助学生思考。比如当学生回答“它们都有翅膀”时,教师可以接着问:“它们左右两边翅膀的形状、大小、长短怎样呢?”或者当学生回答“它们都很漂亮”时,教师可以把问题改为:“如果它们的眼睛长得一大一小、一正一斜,翅膀长得一大一小、一长一短,还会漂亮吗?”这样就能顺利引导学生得出“对称”的特点。

三、重复理答。变拖沓无效为画龙点睛

案例三:《可能性》教学片段。

师:(把3个白球和3个黄球放人同一个盒里)请问在这个盒子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

生l:白色的。

师:白色的,为什么?

生l:因为里面有白色的球。

师:对!因为盒子里面有白色的球,所以会摸出白色的球。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2:黄色的。

师:黄色的,为什么?

生2:因为里面有黄色的球。

师:对!因为盒子里面有黄色的球,所以会摸出黄色的球。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3:摸出来的球可能是白色的也可能是黄色的,因为盒子里放有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的球。

师:摸出来的球可能是白色的也可能是黄色的。“可能”这个词用得多好呀!(板书:可能)

案例中的教师几乎重复了学生的每次回答,重复学生的回答是老师们有意无意经常使用的一种理答方式。教师之所以喜欢重复,要么是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讲得不够清楚不够完整,要么是对学生不放心,总怕他们听不清记不住,认为只有教师重复强调了,学生才能入耳人心,渐渐地就形成习惯。殊不知,此习惯一旦形成,就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第一,阻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由于教师的重复,使学生在组织发言时,变得随意、含糊,觉得自己回答得不到位、不完整没关系,别人听不懂也没关系,老师总会更完整、更清晰地再说一遍,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进而使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第二,不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经常性的重复,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等待老师重复时再听,而对同伴的回答则不认真倾听,不予以关注。第三,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认为教师的提问不过是走过场,最终总会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也就懒得思考,懒得举手发言了;而且还容易使学生误解为教师是不满意他的回答,才进行重复,从而感到沮丧,消极地对待教师的提问。第四,浪费课堂时间,造成课堂环节不紧凑,给人废话太多的感觉。总之,教师大量的重复理答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拖沓疲软、枯燥乏味,应尽量避免,但也并非完全排除重复理答,教师可以在重点的、关键的、精彩的、值得分享的地方进行恰当的重复,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案例三中教师的最后一句重复就很有必要,既强调了用“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又使数学语言的叙述得到规范。

“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凡事都有一定的度。课堂理答充满智慧、情感和技巧,是值得教师们刻意追求的一门艺术。我们要潜心研究、恰当理答,才能生成扎实、灵气的有效课堂。

猜你喜欢
共同点激励性黄色
你瞧,黄色
对比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漂亮的生日礼物
黄色的小蝎子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抑郁流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