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感情朗读与低年级学生素质的发展

2012-04-29 20:47张瑛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31期
关键词:感情大脑素质

张瑛

摘要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也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情朗读是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感受时,管理形象思维的大脑的右半球兴奋;表达时,管理抽象思维语言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个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就可以大大挖掘大脑的潜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会学学风,做到以情导知,知而生情。下面试从所教的低年级为例,以四方面探究感情朗读促进素质发展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素质

一、迁移体验,感情朗读

尽管低年级学生的经验不丰富,但并不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一定会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从而化难为易,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其获取知识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一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读这个句子,应该是前一个短句语气稍低,后一个稍高,这样才能表现激动喜悦之情。出示句子前,我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下雪吗?当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打开门一看,发现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你会怎么样?”学生答:“很开心!”我问:“是不是想立刻喊爸爸妈妈来看呀?你能喊给大家听吗?”学生在模拟喊话中,正是前一个“下雪啦 ”音稍低,而后一个则提高了音量。这时我出示文中句子让学生朗读,学生沉浸在雪后的喜悦中,个个笑逐颜开,读得很出色,达到了感情朗读的境界。

二、运用图画,感情朗读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指导感情朗读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插秧》一文写的是江南水乡农民劳作的美景。一幅放大的插图出现在学生面前,细细观察水中的青山更绿了,蓝天更蓝了,白云更白了。这样运用图画,再利用启发性的导语和设问,把学生带到水田边,使学生进入一个无比美妙的境界。于是我进行范读,当读到“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时我放慢语速,让眼中流露出平静柔和的目光,并把手平缓地举起轻点两下,表达我此时的情感,学生很快有了感应,不禁大声吟诵起来,把文字蕴含的情感朗读得淋漓尽致,后面的仿编儿歌教学就轻松地多了。

三、扮演角色,感情朗读

陈望道先生说过:“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标记,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其中“态势语”就是人们常说的体态语言,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也有这样的论述:“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人已表达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特别在意通过“视觉”获得老师和同学的种种表情,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必须满足低年级学生的这种需求。读《池塘边的叫声》一文时,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鱼,学生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学生时而转动眼睛,时而摆摆小手,极富感情色彩。由于学生要进行表演,就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音乐渲染,感情朗读

低年级生活阅历浅,对所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课文往往会产生情感体验的障碍,而跨越这一个障碍的有效途径是凭借音像。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但在音乐的选择上,要注意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这样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雨铃铛》一文,学生由于生活体验少,一时感受不了小雨的声音为何是沙沙沙的,而一会儿又变成了丁零当啷了,于是 ,悦耳动听的《小雨沙沙沙》伴随着课文插图的呈现而响了起来,学生“入耳乎,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这样的感情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的美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感情朗讀是符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外。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效果。

猜你喜欢
感情大脑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感情强烈的叹号
最强大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