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在前文中,我们用首发价格和现价的对比,大致衡量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损失。不过,这一方法得出的结果当然只是个“近似值”——由于存在股东及高管的减持,创业板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损失事实上要比前述测算结果更大。
根据WIND资讯统计,345家创业板公司近三年以来,发生过重要股东减持/增持行为共计2373次,其中减持行为2040次,增持行为333次。减持的股份参考市值为174.23亿元,增持的股份参考市值为9.47亿元(以减持/增持行为发生的期间均价计算)。
不难看出,创业板各公司的重要股东三年以来仍是以减持股份为主,减持股份的参考市值为增持股份参考市值的18.39倍。相形而言,创业板公司重要股东出现的增持行为显得零星而又力量微薄,增持部分仅相当于减持部分的“零头”。
哪些公司拼命减持?
在表四中,我们统计了创业板重要股东合计减持金额最大的20家公司。国民技术(300077)、乐普医疗(300003)和华谊兄弟(300027)位列榜单前三名。
从“减持榜”中我们难以寻觅到这些公司共同的特征,国民技术在股价大幅度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下,股东仍不断陆续减持,而如果说股价下跌造成了股东的竞相出逃,则又难以理解华谊兄弟在上市以来股价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上行的情况下,股东仍大量减持。
业绩表现方面也不具备共性——如果说国民技术增长乏力,业绩变脸使得大规模减持发生,那么乐普医疗事实上历年来净利润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重要股东的减持行为一直没有停歇。
从减持榜来看,如果一定要寻找大规模减持公司的共同特征,可以说是徒劳的。这也使得“减持”有了另外一个涵义,即在目前的估值体系下,创业板公司股东的减持并没有一定规律,而是想减持时就减持,这也令投资者“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