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构成什么文字”,“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叶老的话,深刻地阐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作文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思考,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何打破作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通,让作文课堂与社会天地接壤,使作文教学突破“应试作文”的束缚,走向“生活作文”的境界呢?笔者结合实践,概括出如下策略:
一、引导学生“瞧一瞧”,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生活是广阔无垠、丰富多彩的,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积累文章的素材。在生活的每一刻,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比如:初冬的一场大雾,同学们都是在大雾中摸索着来到学校的。大家一进教室,互相看到的都是“白头发”、“白眉毛”。于是,我便借此取材,让同学们描述一下大雾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等。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有个学生这样说道:雾,是织女撒下的绸纱,朦朦胧胧的,那树林,那房屋,那行人,都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在路上行走,只能听到前方不停地传来清脆的喇叭声,自己就像在仙境里一样。有的地方的雾突然淡了一些,那行人也只是依稀可见,就像害羞的少女一样若隐若现。我们来到教室里,大家的脸上经过雾的洗礼,都湿淋淋的,个个俨然是“白发爷爷”、“白眉大侠”,有趣极了……同学们七嘴八舌,有说不完的感受。于是,我就在黑板写一个作文题《大雾》,同学们似乎不需要思考,信手拈来,就能抓住雾中的特有景色来写。像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有话可说,作文能力便会与日俱增。生活中可以用来观察的人物和事物还很多,比如农民伯伯那粗糙有力的大手,清洁工那娴熟自如的清扫动作,修理工那专心致志的模样……
当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更准确地说,要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去看、去想,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这样就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比如,春天是迷人的,充满朝气的,我就带领学生去郊外踏青找春天。柳树,桃花,麦苗,油菜……都能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和美好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有意观察,学生再写作文时便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作文就会充满真情实感。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观察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会把观察当成一种习惯,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也就随手可得,不愁无话可写了。
二、带领学生“动一动”,实践生活激发兴趣
孩子们天性好动、爱玩,也有许多兴趣爱好。在他们喜欢的活动中,他们动得开心,玩得有趣。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为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然后开展写作活动。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然后再引导学生写下其间的所思所想、所得所失。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既能点拨、启发学生,学生又能自主实践、亲身体验,容易产生作文兴趣。有一次科学课上的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我觉得这既是一节科学课,也是一堂很好的作文课,于是我精心准备了很多的实验器材:盐、鸡蛋、土豆、玩具潜水艇等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践,自己尝试,感知使物体浮上来的全过程。学生们边观察,边实践,边思考。实验做完之后,我让学生汇报自己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你是怎样使物体浮起来的?在物体上浮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物体本身变轻了吗?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种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写作源泉。此外,我还经常带领学生举行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秋天来了,带领学生秋游,在草地上包饺子,搭灶煮饭。学生对这种别具一格的烧菜方式感到特别新鲜,心里十分高兴,忙得不亦乐乎。吃饺子时,同学们面对自己烧的菜,胃口大开,就连平时在家吃饭像小猫一样的女生,也吃了一碗又一碗,撑得几乎不能动了。吃完饭后,我带着他们到农田里散步,看金灿灿的稻谷,看轰隆隆的收割机,看农民们收割的繁忙景象。后来,我便以“野炊”和“秋游”为题,指导学生写作文,学生把自己在野炊和秋游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写得淋漓尽致,非常有感情。
三、尊重学生“吐心声”,感悟生活抒发真情
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别人。但是,当下的学生作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文命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无实话可说、无真情可抒;二是作文教学过于强调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取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压制了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的写作天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生习作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要求,在“实施建议”部分更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价值引导的同时,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写作氛围,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真实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出精彩的习作。在教学中,尽量要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做到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题为“说心里话”的习作活动中,我收到了一篇篇真实地描绘生活、流露真情的文章。一个学生想对经常吵架的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请你们停止争吵好吗?请给你们的女儿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吧!”一个学生想对在服装厂上班,长年累月加班的妈妈说:“妈妈,我知道您的苦,您天天五点半就起床,到十多里外的厂去上班,您为了多挣钱,常常很晚才回家。岁月的痕迹印上了你的脸庞,您的眼里经常出现血丝,我知道那是熬夜留下的。我每次问您累不累,您总是说‘不累,不累。其实我知道,您是怕我担心。”……可见,真实的生活,再加上自由的表达,是可以让学生们写出真情流溢的佳作的。
(张玉,盱眙县马坝镇中心小学,21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