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智
政策迟迟不表态“赦免”经济增速“阴跌”之苦,A股也就捞不到哪怕一根救命稻草。8月1日启动的那一波修复性反弹已经告终,技术面的因素已从推动反弹的力量,变成迟滞大盘快速破位的因素,未来若要实现“再反弹”,其促发的“希望点”仍然更多集中在宏观政策的“类宽松”举措上。
但根据笔者此前的分析,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决策层,对货币政策“继续偏向放松”的“调整”并非迫不及待,究其原因,除开经济形势的各种约束和临近“十八大”等一些政治因素影响外,实际上,决策层近期的一些动作,已经在暗示其下半年宏观政策的动向,这或许较之那些文字、语言,更加“具象化”。
笔者注意到,就目前的情况看,决策层虽然已经意识到以“08模式”为代表的旧有一套难以为继,但除了在实体经济领域提出N多的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在金融领域推动“市场改革”,鼓励老百姓掏钱多投资、多消费,以及放手让各地方自己折腾N万亿方案之外,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思路,特别是“理论”层面,仍然有很大的“空白区”,这个问题,看来是只能留待下届政府去“探索”,但目前来看,一连串的“去凯恩斯”迹象已经透露出决策层的意愿,但现在更多处在“知道不要什么,但不太清楚究竟要什么、如何要”的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要寄希望于中央政府能够再拿出什么更多的政策刺激,不仅仅是财力和决心的问题,必然还受到经济,乃至政治格局的现实约束。但今天要强调的,则主要是来自具体指导宏观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理念”的这个亟待更新、创新,但又偏偏更加欠缺的“软肋”。
相对金融改革的明确,实体产业升级的坚决,宏观政策的核心,整个货币政策的操作理念,仍然是个颇费思量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实体经济的转型,要求货币、金融等宏观政策的调整与其相适应,甚至,应该是略有超前,以起到“引领和扶助”实体经济转型、改革的需要。
但现在的情况是,似乎货币政策等在未来的具体操作模式,尚缺乏新的理论指导,货币政策的调整,从官方到市场,仍然更多的囿于降准、降息,还是公开市场操作等具体的“术”的层面,而究竟按照怎样的理论和模式来指导今后的货币等宏观政策,来更“恰当、到位”的为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突破口的实体经济服务,现在看来,仍然处在“摸石头”的阶段,离“过河”尚有很远的距离。
在决策层强调“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作为“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央政府宏观政策思路的“更新”,特别是“理论”层面的“创新”,仍然有很大的“空白区”。如果决策层确实着意“更多突出调结构”的改革,则旧有模式下、负面效应递增的“扩张性政策”,就日益没有再折腾的空间,而在新的政策理念尚未成型,或被确定为未来政策的指导理论之前,也就难有太多的“改革创新”的突破,“守好今年余下的这几个月”,在旧有模式的“圈子里”,腾挪既有政策的“冗余度”以维系“稳增长”,而不给“平稳交班”制造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可能才是当下有关政策执行部门的心态。
有鉴于此,与其说是谁在打压A股,不如说,作为传统经济集中代表的A股市场,在面对经济增速持续下行,而政府的政策“不再蓄意作为”的严酷现实之下,不得不同持续释放风险的宏观经济一道“陪斩”。而原本被寄予“特赦中国经济”厚望的宏观政策再刺激,却受制于经济基础的“乱象”,和上层建筑层面的“硬约束”。因此,只要宏观政策不给A股“解锁”,也就再没有一只“强有力”的手,来改变A股尾随经济增速一路“潜水”的趋势。因此,中国证监会尽快开通“转融通”渠道,也就成为郭氏改革的一项拯救部分“合格(达到转融通门槛条件)投资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德政、仁政”,如同当年启动股指期货,之于国君期货、中证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