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娟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就业率连续上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何,引起毕业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质量决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途径,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五同”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服务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其就业率也连年走高。在高职院校就业率连续提高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也凸显出来,引起毕业生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高就业率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1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
学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第一受益者,专业是否对口、起薪点、工作环境、岗位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决定了毕业生今后的生活质量、个人发展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对学校而言,就业质量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社会声誉和大众的认可度,可以直接带动学校的招生,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使学校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就业质量,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保证学校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就业质量决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
2评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标准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定,目前国家还没有比较权威的认定机构,也没有出台相关文件,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参数。一些学者也在不断地探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有些学者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界定也阐述了一些观点,如:毕业生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单位的知名度、专业对口率、岗位的发展前景、接收单位的层次等。笔者认为,就业质量是指就业岗位及就业单位为毕业生个体所提供的发展和带来的经济效益程度,毕业生个体的就业质量保证了,学校的就业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专业对口度。专业对口度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其所学专业的相关学科和相关的工作,如果专业对口度高,即表明学生在校所接受的课程中包含的相关知识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也说明了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被社会需求所接受。如果高职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在该领域上的应用较少或者无关,换言之,则是对高职毕业生人力资源的浪费。
(2)岗位适应度。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能不能很快速迎合岗位的需求,能不能经过较简单的培训甚至说可以不需要培训就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以及能不能合理地运用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条件都反映了岗位适应度的高低。一般地,一个毕业生对能就业的岗位适应越多,表明了毕业生综合能力越强。
(3)岗位的发展前景。这是就业质量的实质所在。一般地,工作岗位发展前景越客观,就业质量就越高,它能将个人潜能挖掘出来并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其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体现人生价值。
(4)薪酬。薪酬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最直接的标准。就业质量的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劳动者在劳动时所产生的价值,即收入水平。高职毕业生的薪酬高,就能很好地满足其生活的需要;薪酬低就不能很好地保证甚至无法保证其基本生活。所以,薪酬也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出了就业质量。
(5)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的稳定性是指用人单位与高职毕业生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如果签署了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的一系列保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工作稳定性。保证工作稳定性指数是劳动者的基本需求之一,丧失主要的工作意味着收入没有了来源。所以,工作的稳定性对高职毕业生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3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工作的综合反映。几年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工作不仅保证了毕业生的就业率,更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特别在2007年学校开始国家示范校建设时,学校提出校企融合的“五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五同”即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实施素质技能考核。“五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以职业人为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学习的经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有效对接,使提高就业质量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1专业设置市场化
每年由学院招生处牵头,组织专项调研并召开专门会议。通过学院就业部门对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信息反馈和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调研需求分析报告,确定当年招生专业。如:通过论证在2007年招生中增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2008年取消了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招生。要提高就业质量,高职院校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并且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定制,针对所在地方的相关产业进行调研,尽可能地发掘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课程。
3.2教学内容职业化
学院教务处每年组织各分院专业带头人进行社会调研、企业访谈,根据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家论证最终定稿。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进行改革,教学内容上,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改善。知识技能跨度要大,理论知识深浅程度要拿捏准确,注意各个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学科本身的纵向关系,既要考虑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又要注意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专业是否针对于实际,又要考虑所从事工作的广泛性。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考虑学生续航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综合品质,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3.3教学环境企业化
学院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真实生产要求进行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引进行业、企业资源,并与他们共建、共管,真正达到实习“生产化”、考核“员工化”。各专业采取“引企入校”、“引产入校”等不同途径,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产学结合紧密实训教材,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成为行业、企业“留得住、用得上、扎下根、有贡献”的员工。
3.4职业素质全面化
为使毕业生在社会中受到广泛的好评,学院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视。高职高专应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性广、个性突出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除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创新意识、竞争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身心素质、吃苦精神、合作精神,以及事业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和教育。使毕业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3.5就业服务有效化
3.5.1注重就业指导方式多样化,强化就业能力
(1)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的课程,需要采用课堂和课外双教学并进的模式,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习等课外教学,来切合实际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普遍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普遍教育就是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大学三年学习的全过程,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主要讲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求职能力、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及法规等共同学习内容,然而,由于学生之间在求职选拔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设置就业培训来对毕业生的个性问题进行单独指导。
3.5.2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具体做法:一是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形势,瞄准新建的大中型项目,及时捕捉用人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二是广开就业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多种形式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三是建立校园就业信息网,及时将省市人才中心、外省人才中心和用工单位招聘信息网上公布。四是实施就业学生跟踪管理工作,建立定期回访制度,有利于维护校企关系,改善学生的就业条件。
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与相关的培训,从一方面来讲,能使学生有效地应对在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正确地选择学校所能提供的需求信息,可以使得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本质的提高。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而是较为系统的一项工程,一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引导有很大的依赖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自身的体制改革与建设。通过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实际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能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毕业生,并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并且应用得当,提高求职时的心理素质与能力,使毕业生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中崭露头角。只有这样就业的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证,高职院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玉琴,赵莉,乔晓辉.新形式下提高电力类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
[2]周少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