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卫军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堂教学教师即时评价现状的分析,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时评价语言为突破口,阐述了教学中教师即时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富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评估标准强化激励有效即时评价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力求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评价研究,旨在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及促进有效策略的实施。
1满足内心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从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角度来看,中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教育者平时多放“心眼”在学生身上必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精心设计各教育环节,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有所作为有所获,并能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个体评价和点拔,从而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老师也根据此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经过几年的新课程课堂改革实验表明,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评价中,能有效地获得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且身心成长得到健康发展。
如:在进行“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时,打破了常规的根据书本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上课一开始,笔者就向学生指出:“同学们,你们都喝过糖水吧,你们有没有亲自泡过糖水呢?现在你们两人一组,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配制一杯糖水,注意在配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看谁的问题最多。”接着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几分钟后,学生们纷纷表达了他们在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
“蔗糖为什么能溶解在水中?”“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蔗糖能溶解在色拉油中吗?”……
对于学生们提出的一连串问题,笔者欣喜万分,因为正是这些问题,促使他们去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在学生兴趣盎然地表达了他们所发现的问题之后,激励他们:“同学们,你们所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在本节课学习中所要解决的,相信这些问题,通过讨论和实验你们自己有能力解决。”
当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就会显得生机勃勃,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在课堂中,老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对科学学习有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是否乐于与同伴交流与合作等等。课堂中及时的评价满足了孩子的内心需要,能被老师肯定,那是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功,内心获得满足;老师简约而中肯的评价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不是只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作简单的好差判断,而是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一次评价不仅是对该学习活动的归纳小结,更是作为下一学习活动的起点、导向和动力。
2创造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促进其自主学习
2.1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
学习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需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毅力、意志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这节内容前,请同学们到生活中调查,农村孩子生活在山区,对生物的种类并不陌生,有些方面的知识可以上互联网查寻,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探索记录结果。在课堂汇报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这时需要做的是把握好每个环节,使课堂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先请一名同学向大家汇报调查结果,并进行自评,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性评价或发表个人意见、小组总结,然后依次进行,对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并对评价好的学生予以肯定。
这既触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生物具有多样性、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树立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懂得同学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彼此关心,有了矛盾及时调解等,从而使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净化自私心态,摒弃不良习惯,学会与人和蔼共处。科学教学过程中问题大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答案非一时能解决,因此延时性评价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有时评价还要坚持分层性,对于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在于评价结果和质量,对于自我发展意识弱的学生重在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评价,使优等生“锦上添花”,让中等生“激流勇进”,让暂差生“后来居上”。
例如:在让学生做“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这一实验时,有一名学生在熄灭酒精灯时,直接用嘴将其吹灭,发现他的做法后,没有说“你应该……你不应该……”之类的话,而是走上讲台,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我们应如何正确地熄灭酒精灯?”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用灯帽来熄灭。”刚才犯错的学生也想起了老师说过的用嘴吹灭酒精灯存在的危险,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批评,并且重新按科学的方法使用了一次酒精灯。
这样的课堂评价,没有忽略失败的同学,言外之意:只要认真参与做了,哪怕失败了,也能获得一些经验和启示,在老师的眼里仍然值得欣赏。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掌握,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2.2师生共同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反馈老师引导的平行双线型的学习,而是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这是一个强大的网络化的学习体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不是教师个人的备课所得,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
如:在上完了用PH试纸测定物质的PH这一内容后,看到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物质的酸碱性有着非常浓厚的求知欲望,就给每个人发了两张PH试纸,让他们放学后去测试自己想要了解物质的PH。第二天上课时,询问了一下学生课外的实践情况,很多同学报出了所测物质的PH,如尿液、唾液等,测得的酸碱性大致与实际相符。此时便问:“谁知道血液是什么性的”(书上阅读材料),“碱性!”有的甚至还报出了7.39~7.45的数据,这时一位同学举手提出:“我测过了,血液有可能是酸性的。”周围的同学听了哄然大笑。
问了该同学是如何测试的,是用小刀在手上划了一刀,然后把血擦在试纸上,结果试纸呈咖啡色。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勇于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时对全班同学提出:“他这种采血方法有什么不妥?应该怎样采血比较科学?”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这种采血方法未经消毒易引起感染,可用酒精棉花在无名指消毒后,用在酒精灯上消毒后的采血针进行采血。
接着让学生猜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血液本身红色造成的。教师趁势提出:“是不是有颜色的液体就测不出了呢?”加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当场测试,结果显示红色,PH为3,从而否定了刚才的猜测。这时又有一位学生提出是不是因为血液凝固了,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的机智,同时补充了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知识,并说明用PH试纸直接测定的是液体的PH,血液的PH实际上是血浆的PH,而血细胞的存在及凝固影响了测试的过程,导致了实验结果的错误。明白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后,学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血液的PH该怎么测呢?如何去掉血细胞的干扰呢?”于是,就布置了一个新任务,让学生回家后查资料或者请教专家探究一下怎样才能正确测得血液的酸碱度。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第二天,好几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有的说可以加一种药防止血液凝固,有的说用医院的离心机把血细胞离心后破裂沉降可以分离出血浆,另一位学生说医院里不是用PH试纸来测的,是采用测定二氧化碳的结合率来测定的。还有一位按照教师说的采血方法采血,但他把血滴在试纸上,结果发现血滴边缘一圈有点绿色,因此说明如果血液的量多一点,利用渗透出来的血浆,也可以大致测定。对以上的结论,同学们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多方面的评价,激活课堂气氛,提高与学生交往的能力,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表现,评价自我表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流中得到和谐的发展。
3多样化的评价,提供一个丰富的“展示舞台”
如何正确、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学课堂中,要求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和他们一起去思考、去讨论、去执行,让自己作为引导者出现,而非主导者出现。在“我的科学小档案”实施过程中,其实是教师教育观念和评价方式方法转变的过程,是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讨论、相互碰撞、携手进步的过程。
学生各自有一本“我的科学小档案”,其中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编写和制订的“我的成功之训”、“科学公约”、“我的成功手册”、“科学加油站”。
例如,“我的成功之训”——让成功的信念成为学生自主评价的基调。
例如,“科学公约”——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有明确的评价准则,从而进行量化评比。
例如,“我的成功手册”——让学生在一定周期内整理自己的学业成就,并进行自我评价,包括优秀作业、最满意的单元自查卷、成功的科学活动等等自主评价的内容。
例如,“科学加油站”——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归纳和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使自己各方面做得更出色。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一句句亲切鼓励的话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促进,这种积极的情感氛围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的感觉,师生的默契令双方精神振奋。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恰当而充满激情的评价语,使学生接受各种知识的同时师生受情感的影响产生心理共鸣,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