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
时至今日,不少人仍寄希望于类似4万亿的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再次起飞,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日益膨胀,传统投资拉动模式的边际效益递减。在这轮经济增速回落的过程中,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不乐观的恐怕居多数,不乐观的其中一个理由是政府似乎不会像09年那样推出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来刺激经济。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09年实施的一大批投资项目,已经覆盖了不少未来发展需求,也就是把原本是未来该投资的项目提前去投资了。况且地方政府也为此增加了不少债务,同时土地出让金收入又大幅减少,使得其今后的财政能力受到约束。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中,投资是主要推力,但投资不仅是靠政府,更靠民间投资。以去年为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33万亿元,直接来自财政的预算内资金仅为1.4万亿。此外,全国土地转让金收入为3.1万亿。假设其中30%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则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投资资金来源占比仅为12%,可见,政府资金对投资的贡献非常小。而从今年上半年看,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左右,但民间投资总额要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远远超过政府投资和国企投资部分。因此,如果说中国经济今后还需要靠投资拉动,那么,这个投资也主要靠民间投资而非政府投资或国企投资。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今主要靠民间来驾驭。截至2011年末,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超过84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87.4%,对GDP的贡献率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1%,发展至今已超过了60%。因此,这轮中国经济的增速的下行,对民营企业的负面冲击也是非常之大。内部冲击来自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以及铁公基项目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外部冲击则来自欧美及其他经济体的不景气,导致外需不足,出口增速下降。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两大行业,同时又占出口加工业的绝大部分比重。在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东部沿海,受到的冲击程度更大,除了内需和外需下降因素外,企业过多使用资金杠杆导致负债率的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几年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也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因此,要让中国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关键是要让中国的民企恢复活力,让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从目前我国宏观层面已经采取的政策措施看,对民企的帮助已经非常全面了:如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一是采取了两次降息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降贷款基准利率,二是降低企业债发行门槛和条件,三是给部分小微企业优惠贷款;在降低税负方面,采取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增加民企投资机会方面,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实施细则已经出台,包括电信、银行等一些长期处于行政垄断的行业,也向民间资本开放。但是,就目前看,在政策的操作和执行层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民企的生存环境仍未得到根本改观。如两次降息之后,民企的实际融资成本并未明显下降,原因众多,但值得反思。再如,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财政、信贷支持额度,能否真正落实好,也存在疑问。而在新36条实施细则方面,开放度还是略显不足。
为了让民企恢复活力,今后应该在降低税负和开放投资领域方面的力度更大,使得民企的发展环境、税负水平和可投资领域与国际惯例一致。从长远看,中国民企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尤其在金融、电信、石油开采等一些民企比重极低的行业,若这些行业的国退民进步伐加快,则一方面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民企则可增加投资,一举两得。
从短期看,实体经济的去库存已到末期,三季度起经济将出现回升,但回升的力度可能不大,今后两年经济增速还是在8%上下,呈现L型走势。就长期而言,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口的流动和民企的发展都是民间推动经济增长的体现。
但从今后5-10年看,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高增长之后,或许步入了较长的结构调整期,产业升级还未全面展开,而产能过剩却已掣肘企业发展,民企绝大部分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定价能力。因此,今后民企将出现业绩的分化和产业整合,优胜劣汰之下会有一大批企业倒闭,同样也会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企通过兼并收购而做大做强。不管如何,我们都没有理由看空中国经济,调整的过程或许是痛苦和曲折的,但前景却是光明的。
(作者系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