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
印度的CPI涨幅在今年8月份超过了南非,达到10.3%,而且印度央行也承認:CPI水平已经超出自己的控制水平。尽管如此,9月17日,印度央行依然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降至4.5%的水平,大约投放基础货币1700亿卢比。
无独有偶。在QE3(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和欧元区购债计划公布之后,日元大幅走高,最高达到77日元兑换1美元。所以,日本央行也放出消息,准备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公开名义就是压制日元升值。从近期日本的贸易数据看,今年二季度日本外贸已经呈现逆差。
我们说过,这是一场货币战争。实际上,无论叫货币战,还是汇率战,或贸易战,说到底,都是一回事,都是利益争夺的不同表达。所以,当奥巴马向WTO起诉中国政府对汽车及汽车配件实施补贴之时,中国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奥巴马试图以此赢得选票,而更该看到这是国际利益的争夺,是发达国家制造全球通胀,并借以从各个角度打劫弱国的重要手段和战术步骤。
我们必须看到,对于中国而言,发达国家滥发货币,不仅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力不断减低的损失,同时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而阻止出口,从而削弱中国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然导致中国制造业原材料、资源等成本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攀升,从而加剧中国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进一步压制中国内需。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对华贸易壁垒,同样将达到挤压中国制造业规模,迫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跌的效果。
所以我们不断强调,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对他们自己“百利一害”,而且这“一害”也不算事儿。
原因一,经济结构决定了发达国家在全球性通胀中受害最轻。滥发货币引发的全球性通胀一定是从成本端发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其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只有12%,相对于占比高达60%的中国,欧美经济对制造业成本的忍耐力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原因二,发达国家日常生活所用的一般消费品,许多都要从中国进口,但鉴于人民币升值等不利于出口的因素,中国出口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欧美可以通过在中国采购便宜货而压低本国物价。这其实正是过去欧美物价水平并未因自己滥发货币而大幅上涨的关键原因。
但对发展中国家就不一样了。印度、巴西的物价因成本上升而大涨,表面上看是食品价格,但背后实际是农业成本(化肥、电力)价格上涨,加上食品需求刚性,价格传导十分敏感。其实,中国面对着同样的困境。所以我们说,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对中国经济“百害而无一利”,而发达国家新一轮滥发货币之后的中国股市的表现,实际正是对这一困境的准确表达。
现在,中国面对的国际问题纷纷扰扰,但我们必须看清所有国际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指向和实质:劫持中国经济,劫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成果。如果这时候我们不能主动应对这场货币战争,那将是对中国经济的严重伤害。印度、巴西为了保护国内经济,顶着两位数的CPI上涨投放货币,并借以对抗发达国家挑起的“制造业灾难”,那我们中国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