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廷菲
面对孩子天真的眼神,你会怎样回答他?如果我们回答得恰到好处,孩子会听得懂,心情也不错。若我们回答得不好,孩子那怀疑的眼神、失落的神情,总得让父母难过一阵。
其实,我们该庆幸孩子这么好问,这说明他还对这世界充满求知欲,他的思维还没有刻板,他的心智还极具吸收性。若您以后有个厌学的孩子,您就会发现:他不再问了。为了防患于未然,在他还睁着好奇双眼时,我们就要开始保护这颗敏感的心灵。
0~2岁 他还不太会提问
“问题”特点:
这个阶段,孩子还问不出什么像样的问题。多数孩子1岁半以后,能用“看狗狗”、“哪里球”等类似语言,表达他们关注的事物、疑问的方向。
给父母的建议:
先帮他问一问
孩子还不会问时,父母就要替他问,并自问自答,以帮助他认识世界、促进其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比如孩子凝视杯子时,您不妨先问:“这是什么呀?”再回答:“这是杯子。”慢慢地,他熟悉一些物品后,您不妨问一句:“杯子在哪里?”当他朝着所说的物体看或指时,您再来回答:“杯子在桌子上。”慢慢地,当孩子再有疑问时,就会用学习到的方式提出来。
2~3岁 无限重复的“是什么”
“问题”特点:
2岁多,是标准的“是什么”阶段,见什么东西都要问:“这是什么呀?”而且,很让父母崩溃的是,说过很多遍的问题,他还是会饶有兴趣地问:“这是什么呀?”
给父母的建议:
不怕重复
喜欢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甚至明知故问。这种情况可不是孩子捣乱哦。
一方面,反复问的问题,孩子会觉得像见了老朋友一样亲切,时不时想问候一下;另一方面,孩子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因此,他难以从一次回答中完全接受信息。在一遍遍问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检验自己当初的记忆和期望,当答案越来越清晰印刻在脑海中时,他会体验到成就感。
父母就满足他这点愿望吧!他一遍遍问,您就一遍遍答呗,耐心最重要。随着他思维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的。另外,您每次可以尝试解释得更清楚。如果是回答事物名称,则要在孩子完全记住这个名称后,再换另一称谓,以免孩子迷惑。反问“你说呢”,了解一下孩子的掌握情况,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4岁 哎哟,问题开始走向犀利风
3岁多,孩子进入了问“为什么”的阶段,最棘手的是他们开始对“性”感兴趣。大部分3岁孩子已经知道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并且朦胧地知道男、女很不一样。但怎么不一样呢?他们会敏锐地观察到表面的区别。于是,他们可能问:“为什么我站着尿尿,而琳林蹲着尿啊?”“妈妈怎么流了很多血?”……与此相关的,孩子还可能问“我是从哪儿来的?”“我怎么跑到你肚子里去的?”
当然孩子也会问其他的问题。比如,“天黑了,太阳去哪里了?”“那个阿姨怎么那么胖?”“为什么要吃青菜?”等等。
给父母的建议:
绝不回避问题
如果您表现得愿意听孩子说话,喜欢回答问题,他就会越来越爱问;如果您表现得不耐烦或总是搪塞“你长大就知道了”,“现在很难说明白”,他就慢慢不问了。不问就意味着孩子的好奇心“枯萎”了。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回答。
及时快捷地回复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他需要即时的答案。您若等上好一会儿再答,他可能早没了兴趣。同理,您回答问题也要尽可能简短,长篇大论孩子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尽量科学、尽量形象
比如关于“我是从哪儿来的”问题,最古老的回答就是“大街上捡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这样的回答,孩子稍一长大就会对父母不信任。同时,也没有满足他归属与安全感的需要。不妨科学地说,但不必精确到“露骨”。
现在有一种较为被大家认可的答案也可以借鉴:“爸爸的身体里藏有很多种子,叫精子。妈妈的身体里也有一颗种子,叫卵子。当爸爸妈妈很希望有宝宝时,爸爸就把一颗精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两颗种子一碰面,就变成了你。你在妈妈的肚子里长啊长,长到妈妈的肚子都装不下时,妈妈就去了医院。请医生阿姨帮忙,把你取出来。”
拟人化的回答
2~4岁的孩子,囿于知识有限,很容易有“泛灵论”的思维,即认为所有事物都像人一样有感觉、有情绪、有思想。所以,当孩子的有些问题,父母也不知道原因或者原因实在太难说清时,不妨就给孩子一个童话般的答案吧。
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大概天空认为蓝色最漂亮吧。”
比如“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大概星星不想离开天空妈妈的怀抱吧。”
不要回答“不知道”
在两三岁孩子的眼中,父母简直是万能的。一句“不知道”可能会让孩子特别失落,产生严重的被拒绝的伤害感。他也可能认为父母生他气了。所以,可以讲个童话,可以说“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人说得清,或许你长大能告诉大家答案”……不要冷冰冰地说“不知道”。
请图画书来帮忙
当孩子对“性”感兴趣时,您也可以和孩子看一些相关的绘本,在温情故事中,为孩子一扫困惑。像《萨琪到底有没有小鸡鸡》《小威向前冲》《人体博物馆》都不错,《我从哪里来》也行,但有些父母觉得尺度略大。
4~6岁 考验大人的时候到了
“问题”特点:
这个阶段,您简直不可预料孩子会问什么问题,貌似天马行空。不过,有几个典型而又难答的问题倒可以说说。
一是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话题
孩子第一次问起“死”通常在四五岁。可能会问“爷爷怎么不动了?”“我们说话爷爷还能听到吗?”“奶奶为什么死?”“奶奶死了去哪儿了?”“我会死吗?”……这个时候,他还不太懂“死”是什么含义,以为死去的人或动物不久还会跟他们在一起。直到八九岁,孩子才知道“死”是永远地离开了。
二是关于贫穷富裕的话题
在拜金主义、攀比之风盛行的年代,连孩子都会敏感于此。他可能会问:“我们是不是很穷?”“爸爸挣多少钱呀?”“咱们家怎么不买车?”等。
三是挑战权威的话题
比如:“为什么我得早睡?”“为什么我要听妈妈的?”“为什么你们能看电视,我不能?”……
另外,孩子还会问很多有关自然常识、社会生活、人际处理及一些想都想不到的问题。
别担心,“死亡”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
当孩子问自己会不会死时,不要只回答“会”。此时,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熟,他会误以为近期就发生。您可补充说“不过那要很久很久以后啦,要等到你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然后你的孩子再慢慢长大,再有了孩子。等他们都叫你奶奶时,才可能发生。”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焦虑。
给父母的建议:
照顾孩子的情绪
其实,父母的任何答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很多情况下,真实准确的答案远不如给孩子安全感重要。我们的回答要尽可能让孩子感到平和、看到希望。
比如当孩子问到贫富的话题,美国儿童财经教育专家威里尔德·斯塔华斯基提出的建议特别值得您参考。他说:“即使您家产丰厚,也不必让孩子以为他可以想要什么有什么,或者到左邻右舍去吹嘘。如果您家钱紧,也不能让孩子担心头顶没瓦、碗里没食。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您可以先告诉他,你们属于中等人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然后来个总结,我们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衣服和许多我们需要的东西。”
再比如当孩子问到死亡的话题,我们不要说“睡着了”或是“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可能会让孩子因此害怕睡觉或害怕您出远门。我们可以很表面地解释,死亡就是生命终止了,再也看不到阳光、听不到音乐、感受不到温暖了,也不能再和家人一起吃饭、睡觉、玩耍了。孩子面对死亡时,通常会很恐惧。您可以拥抱他,告诉他,虽然某某不在了,但我们可以想他。可以领孩子一起编纸花、做祭奠用品,在行为中体验仪式,释放压抑。在做这些时,也可以用一棵树从种子到长大、到枝繁叶茂、到枯萎、到化作肥料等类似的过程,给孩子讲一讲生命的轮回。
反问
有的时候,孩子的问题莫名其妙,您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问时,可以反问“你听到些什么了吗?”“你认为是怎么回事?”让他先说,从而发现他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再作答。反问还有个好处就是,不会让孩子只被动地接受答案。一句“可能是……你说呢?”就能促使孩子也思考,和您共同探讨。
教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
当遇到不会解答的问题时,不要觉得丢面子。不妨坦言:“孩子,这个妈妈也不太清楚。”咱们看看书上怎么说吧,咱们去网上看看吧,咱们去请教一下某人吧……这其实就是父母在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来他自己就知道如何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