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文化来探析虎座鸟架鼓的象征意义

2012-04-29 22:01许安港
文学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自卑

内容摘要:虎座鸟架鼓是荆州出土的一级文物。并且成为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发行的特种邮票的具体图案。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虎座鸟架鼓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但笔者结合从虎座鸟架鼓的来源,从楚国的历史迁移,楚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楚人生活的地域等方面来驳虎座鸟架鼓象征楚人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并指出虎座鸟架鼓所表现的楚人多重心理中的一种——自卑心理。

关键词:虎座鸟架鼓; 征服猛兽; 不畏强暴 ;自卑;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包括百度百科以及许多专业人士都认为这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虎座鸟架鼓”,因其富涵的历史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含量,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而且在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虎座鸟架鼓”与罗马尼亚出土的“古古丹尼”陶罐组成了邮政联盟大会上联合发行的《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的“魅力双姝”。至此,虎座鸟架鼓开始由地下来到地上,由国内的一个文物走向世界,并且变成了一个国际符号。但面对已经走出国们的虎座鸟架鼓的形象,以及象征意义笔者认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关系到世人对楚文化,楚人的心理,以及中华文化的理解。

笔者认为虎座鸟架鼓不仅没有表现楚人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而且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楚人的自卑心理。本文试从虎座鸟架鼓的来历与组织结构以及楚人的历史迁移,楚人的生活地域来,楚人的文化来看驳虎座鸟架鼓象征楚人征服猛兽、不畏强暴的精神以及虎座鸟架鼓从另外一个方面表现出的楚人自卑心理。

从虎座鸟架鼓的来源看,关于虎坐鸟架鼓的来历有一段历史渊源,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和位于现在四川一代的巴人连年征战,巴人崇尚老虎,而楚人崇尚凤,各自以虎和凤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楚人虽然不能每次战争都打能赢巴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精神上,都渴望能战胜巴人,从而来稳定自己的边疆,所以他们制作了这种虎坐鸟架鼓,寓意着楚人可以把巴人踩在脚下,巴人要以楚人马首是瞻。在虎座鸟架鼓这件艺术品里凤代表着楚人,虎在这里并不是像人们日常解释的那样代表猛兽而是代表巴人。鼓在这里是楚人的一种乐器。经过后来的演变就演成了今天的虎座鸟架鼓。在这里虎座鸟架既有音乐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楚人与巴人早期的战争生活,以及楚人渴望战胜巴人的强烈愿望。

从楚国的历史迁移来看,楚国长期的迁移为楚国的自卑心理埋下了隐患。楚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童书业先生举甲骨卜辞有“扫楚”字眼为证,表明楚民族在商代就以“楚”称着于世。根据考古学界发掘和研究证明,原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序列文化,在夏、商之际发生极大的动荡,主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突然大大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说明此时有一支来自黄河中游的力量,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直抵长江北岸”。这一论证与上述有关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说明北来之芈姓季连部与原来荆楚地区先民相融合,终于形成号称“荆楚”、“楚蛮”的民族,这就是后来对一统中国和中华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楚族。但楚究竟来源于何地到现在都没有定论,楚国的归宿感一直是早期楚国人的一块心病。楚国早期的范围并不在现在所谓的荆楚,而在北方,关于最后楚国为什么会南迁,一直没有定论,但在争论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值得怀疑的即早期楚国经常牵移,他们没有固定的领土,经常受到外族或者其它政治势力的威胁。所以他们一路迁移,希望能找到一个长久之地,为楚人找到真正的归宿,楚人在寻找真正归宿的过程中,在自强奋斗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加强。

从楚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来看。楚文化是在长期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巾形成的,它在初兴起时与中原文化相比,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在文化上与中原同源,楚人的远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先祖蓖黎亦曾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自熊绎受封,建立楚围,就已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当时楚是江汉间小国,在文化上与中原不一致,受到北人的轻视,北方诸侯常以文明者自居。《诗经·小雅·采杞》中说:“蠢尔荆蛮,大邦为仇。”《礼记·曲礼下》云:“东夷、北狄、两戎、南蛮,虽大日子。”《春秋》亦云:“用夷礼,故日子。”而《国语·晋语》称:“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时凶“楚为荆蛮”而“故不与盟。”《孟子·滕文公》云:“南蛮,鸟舌之人,非先王之道。”《春秋公羊传》又云:“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诗经·商颂》日:“维汝荆夷,居国南乡。”《左传·成公四年》载:“楚虽大,非我族也。”《史记·楚世家》载,楚武王伐随时云:“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人敝甲,欲观中国之政。”楚文王亦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围之号谥。”由此可知,楚人自先秦起就被称为“荆蛮”、“楚蛮”、“蛮夷”,这种民族特性对文化心理影响深远。处于边缘的文化使得楚人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自卑情绪。并在虎座鸟架鼓中表现出来了。

从楚人生活的地域上来看,由于地域上楚国处于中原的外围, 文化上又源于中原,具有从属性, 楚人内心充满了自卑。在自卑心理的驱使之下,楚人开始反思自身的处境,奋发图强,试图改变处境。据灵王时楚臣析父的说法: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露蓝萎,以处草莽,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史记·楚·世家)。勤勉于事,坚忍不拔,楚人在极度艰苦的南方 生存了下来,北边面临着中原诸国的威胁,西有巴人,南有越人, 东有夷人,三苗为顽民,在狭缝中求生存的经历,使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孤危的处境。在同西边的巴人长期的斗争中,虎座鸟架鼓应运而生。

从虎座鸟架鼓的来源,从楚国的历史迁移,楚文化的来源与发展,楚人生活的地域等方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楚人在骨子里是充满自卑的,而且在虎座鸟架鼓这一特殊文物中表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参见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5月版)。

[2](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3]肖晓阳《悲壮的楚魂试论楚文化的悲剧性特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许安港,湖北荆州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文学与哲学。

猜你喜欢
自卑
自卑与自大
飞蛾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不是Selina不行,是中国女性普遍太自卑
自卑的梯形弟弟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从自卑到自信 瑞恩·高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