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华 叶佳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慈善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并逐步走向繁荣,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广大慈善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中华慈善总会自1994年成立,走过了18年的艰难历程,重建并推动我国慈善事业从低谷走向繁榮,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和谐社会、扶助弱势群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进一步推进慈善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深入传播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持续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之路,而“慈善文化进校园”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奠基之路。
一、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外动力
文化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心理积淀,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对社会良性运行、缓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传播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要转变人们的慈善观念,融合中西方的慈善理念。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多强调自律。西方慈善文化主要源于基督教的“原罪”与“富罪”,多强调他律。如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文化元素相融合,将自律的个人修养和他律的社会道德融为一体,必将成为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道德束律,从而使人人都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内动力
党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都强调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并将德育目标定位在科学现实的基础上,第一层次要求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第二层次是逐步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层次是培养学生中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而奠定基础。而这三个层次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慈善文化内涵,也包含着慈善文化的具体内容如尊敬长辈、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扶贫济困、乐于助人、诚信待人、保护环境、学习英雄、立志报效祖国等。
三、慈善文化进校园意义深远
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为总顾问而编写的《慈善读本》内容十分丰富,既突出了“慈”,又强调了“爱”,包括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心图片、爱心活动等。它既符合中小学教育纲要的要求,又灵活巧妙地把慈善教育渗透到学生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台州市黄岩区试点的三所学校普遍反映《慈善读本》具有常识性、形象性、系列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老师在辅导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点拨的方式,把慈善概念形象化、具体例子趣味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难懂问题简单化,真正起到了慈善教育教而化人的目的。作为课外德育补充教材,教育部门要求学校精心策划,耐心组织,讲究实效,着眼现实,展望未来,慈善教育可以结合主题班会,以写心得体会、举行演讲比赛、请当地企业家讲慈善故事等形式进行。同时,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慈善情感的特殊功能作用。慈善要重视情感因素,从慈善进而认识到慈善情感、慈善信念、慈善意志、慈善行为,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融合。慈善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疏导功能、鼓励功能、感染功能和迁移功能等。引导学生体会从千年之前的护犊之心到上世纪60年代的雷锋精神,再到今天市场经济大潮涌现出来的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等感人事迹,彰显慈善在中国特色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不可替代作用。
爱心是慈善教育的原动力。爱是慈善的生命线,是慈善的润滑剂、催化剂也是粘合剂。全社会都应该用慈爱之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让大爱之心种在学生稚嫩的心田。学校对学生主动要求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应予以支持与鼓励,特别在暑假期间,可以在老师带领下有组织地进入社区,开展敬老助残、环保绿化、协助交通等活动,开拓慈善事业,体验慈善人生,使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完善人格的“精神大厦”和奋发学习的精神动力。这是《慈善读本》带给学生的真正优势和“关键性构件”。陕西的同志认为《慈善读本》是慈善机构的品牌项目,是一个基因项目、种子项目,应该说一语中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慈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健康成长的百年大计,强烈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慈善文化进校园从更深层次上讲应该是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的奠基工程,是响应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大举措。
我们期待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慈善之花随着学校德育教育与慈善教育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为传播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起好步,奠好基,为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绽放出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的心灵之美,撑托起中华民族的慈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