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将
从1984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文阅读试题,至今已有20多年,阅读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从而改进阅读教学。怎样提高阅读试题的有效性,真正做到试题的内容及类型指向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素,且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状况,为健康的阅读教学指引方向。
一、试题现状浅析
对大量小学语文试卷作细致的数据研究之后,笔者认为,当下小学语文试卷命题中的阅读试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命题目的不清晰。
试题中的阅读板块几乎都有相当比例的偏重于基础知识考查的题目,比如“读准多音字”、“划去不正确的字”、“在文章中加上标点”、“解释词语意思”、“填写关联词”、“用带点词语造句”等。不少阅读试题中还夹杂有写话的题目,阅读题中经常设计有“谈启示”“谈感想”一类的题目,这类发表自己主观感受的题目,学生根据文本可以解读出各种个性化的感悟,这类题目的主观性很强,其答案呈多元化和开放性。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类题目设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评价阅读能力的角度审视,这类题目的合理性应受到质疑。
这样的试题不但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状况,而且会影响到教师平时阅读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二、阅读试题优化
国际通行的阅读评价——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将阅读能力要素界定为“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包括形式和内容)”三项。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要切合学生阅读心智活动规律的阅读考试,比较真实、准确地测试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促进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难度建基于课标
试题难度能够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层级,难度试题体现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阈限。但是阅读试题的难度往往很难把握,同一学段内不同年级的阅读试题难度常常很难区分。《小学语文评价与测试手册》一书中,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力,出现了这样雷同的命题:
三年级的阅读试题“请你用几句话夸夸豪猪先生。”
四年级的阅读试题“请你对短文中的‘阿姨说几句话。”
五年级的阅读试题“你对那位走上讲台,指出酒精浓度不够的同学有什么看法,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六年级的阅读试题“假如你是小云雀,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上述四道试题,除了文本内容不同之外,试题的难易程度几乎没有什么区分。既没有字数的规定,又没有答题形式的要求,更没有思考路径及概括要点的具体要求,试题指向模糊,缺乏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如果将这样的试题移植到阅读教学中,就会造成学生的“浅读”,停留在原有水平,而不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过度的“深度解读”,超越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不可取的。
试题的难度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为基础,准确解读课标中关于阅读能力目标的行为动词及其内涵,就能更为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对于改进阅读教学及学生的常态阅读,都将有莫大的裨益。
(二)内容指向于能力
阅读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从而改进阅读教学。因而试题的内容及类型须指向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素,且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状况。事实上,我们的阅读试题往往依赖于命题者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素及结构缺乏全盘的把握,必然造成试题内容偏离所要考查的核心阅读能力,常常变成语文知识的零碎堆积。例如在一份六年级语文毕业试卷,阅读《挤油》,完成这样一组试题:
(1)在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上打“√”。1分
(2)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2分
(3)你读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时有什么问题?读完文章后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
(4)用“_____”画出具体写“挤油”这个游戏的句子。1分
(5)写三个像“入木三分”这样带数字的成语。1.5分
(6)你喜欢文中的数学老师,还是语文老师?为什么?2分
(7)请你介绍一种你们爱玩的游戏。3分
从这组试题来看,没有体现出命题者对所要考查的核心阅读能力的整体性把握和设计。第1题考查正确认读字音,第2题考查推想词义,第4题考查信息搜寻,这三题共4分,仅占整组试题分值的30%;第3、5、6题均与阅读本文没有多大关系,第6题看似考查学生对人物的评判能力,但实质上这样的问题指向与文本的主旨“儿时的游戏之乐”相背离,对学会阅读文本没有意义;第7题则完全脱离了阅读材料,考查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占分值70%的试题内容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于这一特定文本的阅读能力水平。
(三)材料取决于目的
学生在生活中所阅读到的文本材料各式各样,有文学作品,也有实用文章,如使用说明书、新闻报道等。然而我们的阅读试题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几乎以文学性作品为主,忽视了其他文体的阅读考查。即使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也往往不约而同地编制“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些什么?”、“你读了课文想对**说些什么?”这些所谓个性解读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感受性阅读的能力水平。
(四)主观评价重质量
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能力评价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放题,其主要特征是答案多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是这样的开放题却给我们带来很多尴尬。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这位建筑大师说些什么?(《大师的败笔》)
在批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学生的回答是“我想对这位建筑大师说你真伟大、真了不起”等公共话语,而且话语极短,可谓是点到为止。阅卷的老师尽管觉得这样不太像话,但又不能说不对。既然是要求学生自由表达,自然学生说长说短都行。但是从阅读能力评价的角度看,这样的效度是十分值得怀疑的。而且据我了解,有一些教师甚至已经针对课改背景下的阅读能力评价试题,摸索出了一套应对之法。比如这类开放题要注意言多必失,点到为止,因为错别字在任何试卷中都是要扣分的,这是很可悲的。
总之,阅读试题的内容指向、类型倾向、难易程度等直接左右着阅读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从某种程度上讲,阅读考试“绑架”了阅读教学,甚至改变了学生的阅读常态。阅读教学脱离学生的阅读需要,使学生形成了贻害终身的纠缠字词、断章取义、错误解读、虚假阅读等阅读习惯。因此,为了学生健康的阅读,也为了健康的阅读教学,真实而准确地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积极优化阅读试题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