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本杰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辉和灿烂,但也有着其不能言明的痛楚与回忆,即属于蒙古民族自身关于灾荒的记忆。这种记忆反映在蒙古族民间童话中,则较多地揭示了关于本民族所遭受的苦难、灾祸、迁徙与战争,以及在灾荒条件下的生活特点等方面的状况,使其表现出深刻的民族意识。
【关键词】:蒙古民族 民间童话 灾荒记忆
一个民族的灾荒记忆,是该民族历史上所经受的自然灾害在其民族心理上留下的影子,历史灾荒记忆对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灾荒一词,即由灾及荒,根据邓云特先生在其《中国救荒史》中给灾荒所下的定义,即:“所谓灾荒者,乃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之失调为基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之失败所招致之物质生活上之损害与破坏也。 ”就灾荒而言,它所形成的记忆对一个民族来说非常深远,且往往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传诵,代代沿袭,世人铭记。
在辽阔草原上世代流传的蒙古族民间童话,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种幻想性质的故事,而它则可以起到一种寄托的作用。它在整体的艺术形态上具有鲜明的旷达与大漠情趣,浸染了古代神话艺术的浪漫和蒙古族史诗文化的瑰丽,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特色。从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明晰神奇的民间故事,而且可以深寻蒙古族的心灵密码,从而进一步扩大其独具的文化内涵。
在蒙古民族的童话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充满着天马行空般神奇幻想的勇士童话,主人公威武勇猛,智慧超群。为了追求幸福,他们佩箭策马,历尽艰险,与妖魔或是压迫百姓的君主进行殊死搏斗,如《格斯尔可汗铲除十五颗头颅的莽古思昂得勒玛》是这类童话的典型。《英雄当德巴特尔》、《乌林库温》、《虎王衣》等都属这类。这类童话中有神话的影子,是古代神话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神话的基础上结合着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逐渐形成的。在另一类童话里,则歌颂了人民的聪明才智,并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用智慧战胜邪恶势力的精神。流传于青海省的《寻觅第三个智慧者》,叙述峡谷草地上的牧牛姑娘陶迪真对奥吐莫日根所出的难题全有对策,使奥吐莫日根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流传于内蒙古北部边境的《七个冒失鬼和一个机灵鬼》是一篇充满幽默的童话,其情节虽近乎荒唐,但对于性格豪爽率真的蒙古族牧民来说,这也是他们表现自己智慧的绝妙方式。流传于东北边境的布里亚特蒙古族童话《胖子扎马耶和恶魔蟒嘎特害》中,恶魔要吃大胖子扎马耶,聪明的扎马耶一点也不害怕,他与朋友们通力合作,用计谋使恶魔最终石沉大海,表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还有就是用以追述山河来历,赞美大自然的童话自成一类,如《白银蛇河》、《查干花的故事》便是此类的典范。而最后一类童话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如《一匹白母马》、《小骆驼的遭遇》、《山羊和绵羊》。
但是,以上四类童话的背景与故事中的矛盾点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这无疑表明在蒙古民族所经历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显露在故事中的灾荒,无时无刻不在一代代牧民的脑海之中有着深刻印记。还有给下一代的讲述中,除了使他们了解故事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也是想让他们明白草原中所存在的灾荒,以上一代对灾荒所形成的记忆转化为下一代对于灾荒的认识,从而代代相传,形成解决灾荒的最终方法。在蒙古民族的童话中,灾祸多处显现。主要的灾害为雪灾、狼灾、洪灾、瘟疫、白毛风与旱灾。例如关于雪灾,在《格斯尔可汗铲除十五颗头颅的莽古思昂得勒玛》的故事中,格斯尔可汗在莽古思被铲除后,面对昂得勒玛所留的胎儿无计可施,这时格斯尔可汗的坐骑赤兔马答道:“我有办法收拾他。我去刨水,水飞腾起来变成冰雪,形成雪灾,那时小儿就会冻死。” (第10页)结果正如赤兔马所言,格斯尔可汗成功地将妖魔余孽铲除。而在《白银蛇河》这一故事之中,则清晰地描绘了白毛风与旱灾的可怕:“白银蛇河刚走到洞口,便觉得冷气逼人,探头往洞口一看,原来刮起了白毛风,满山遍野都盖满了白雪,狂风怒吼着。低低的蒙古包都快给埋住了,牛马到处乱跑,羊儿被冻死很多,可是风势还是越来越大。” “一年,这里又经历了从来没有过的大旱灾。大地上还像被火烧的一样干燥,草木都枯黄了,牛羊失去了水草,人们也叫苦连天。”
无论发生在童话中的是何种类的灾祸,“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说这些灾难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而投射于童话之中的。人们在口耳相传童话的过程中,将自己对于灾荒的记忆诉诸其中,或是表现出对灾祸的恐惧,或是表达出对战胜灾难的勇气,无疑使童话的种类也趋向多元化。虽然蒙古族民间童话的主要目的是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为培育后代而创作、而传诵的,但是它的受众范围却是广泛的。广大的蒙古族少年儿童喜欢它,蒙古族老人也格外看重它、珍爱它,因此它的文化内涵是宽泛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蒙古族的民间童话可以作为一部民族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透露着许多不同年代社会情况的重要信息,从而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
在上面已经提及的那几则童话中,突出地显示出了蒙古人崇拜勇士、崇尚美德的意念和意向。在面对灾祸与魔鬼时,蒙古人深刻地表现出刚毅、刚强的民族精神,坚定、坚韧的民族意志,诚挚、诚切的民族情感,用以处置一切蒙古人民所面临的不公待遇。在诸如《宝钥匙》、《登山探宝》这些专门叙述蒙古勇士功绩而又充满着灾荒记忆的幻想的童话里,那个放牧的孩子特古斯跋山涉水,擒获青龙,诛灭蛇精,终于从山顶之上取得了金光闪闪的宝钥匙,打开了山门上的金锁,赶回了难以计数的牛马羊群,并全部分给穷苦牧人们的故事和那个飞驰于草原之上、攀跃于山峡之巅的草原小英雄巴雅尔登,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找到了山婆婆、山爷爷,从而制成劈山雷,使查干沐伦河免遭被阻泛滥,从而解救了下游的百姓。这些生动的蒙古族童话,在一代代人的传诵下,结合着讲述人所经历的灾荒与苦痛,在记忆的调制下,变作一道道充满民族气息的盛宴佳肴。这一切,都是为了蒙古族的兴旺,牧人们的幸福。当一个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个民族的关于灾荒的记忆时,那么他自身的民族意志就已经练就,而记忆的精神正是属于他们民族的结晶。
一个民族的灾荒记忆,是一个民族的人们深爱本民族、深爱众乡亲、深爱故土地的情感的汇集与凝结。这是一种珍贵而高尚的情感。
当然,论述一个民族的灾荒记忆,并不是要让本民族的人民去与自然对抗,破坏自然或是与自然规律相悖,以形成对自然的报复,这通过阅读蒙古民族的童话便会体会到。童话中的故事,表达出的是一种对生存环境的高度依赖和深厚情感,其中也更多地蕴含着生态因素,体现出自觉的生态意识、永恒的生态主题、明智的生态道德观念、充满童趣和智慧的生态知识以及理性的生态化生活方式,等等,从而促使蒙古族人民形成一种以善良、感恩、智慧为特点,倡导敬畏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不损害自然、保护大自然、善于应对自然灾害并与其和谐相处的观念。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灾荒记忆才可以得到最圆满的升华。
蒙古族民间童话,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方面,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它所显示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它并不只是通过童话幻想来反映和描绘特有的历史环境及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在童话的幻想中把不同时代人们对于灾荒及美好事物的记忆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作为一种民族深深的烙印而永存。
【参考资料】:
1、 张锦贻主编,《中国民间童话丛书?蒙古族—寻觅第三个智慧者》,昆明: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第一版.
2、 冀文秀,蒙古族民间童话的生态情结[J],《阴山学刊》,2012年2月第一期.
3、 张锦贻,蒙古族民间童话论略[J],《文科教学》,1997年2月第一期.
(作者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