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殊珍
民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热点。新闻宣传工作历来就有“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的责任。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届记者节上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加大对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引导力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当前,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讲清楚讲明白,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共同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使民生新闻真正找到最贴近百姓的“点”。新闻宣传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反映百姓的生产生活。在两者之间如何找到一个结合点,是做好民生新闻宣传必须考虑的问题。要拓宽民生新闻报道的空间,兼顾“小民生”与“大民生”。小民生就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琐碎事、平凡事、麻烦事,诸如看病就医、上学就业、冷暖喜乐等等,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通过报道普通人、普通事,反映当今老百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思想、新风貌、新追求,展现普通百姓的真善美。
在关注百姓身边事的同时,民生新闻要强化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功能,这也就是大民生。民生宣传要站得高、看得远,做到“胸中有全局、笔下有民情”,从而使民生新闻一改过去报道中对政策法规和当地政府举措直截了当的硬性灌输,用形 象来感染读者,引导他们阅读和学习。
其次,对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要因势利导。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不仅要充分了解民众中各种问题的热点、难点的本质所在,还要对进行宣传报道之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一个清醒的评估,特别是对民生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将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鞭挞什么,要做到旗帜鲜明,绝不能含糊其辞。如对待当前一些物价上涨、楼市攀高、就医就学困难、就业压力加剧等民生热点问题,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容易陷入问题的误区而难以自拔。对待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积极的态度入手,从党和政府为此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采取的有力措施等这样一个积极层面来报道,使新闻报道起到疏解社会矛盾、激励民众健康向上发展的态势。
第三,认真做好民生新闻的应急报道。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原则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妥善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提供舆论支持。马克思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动机与效果也是一致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片面逐步走向全面,从表层透到本质的,从“坐井观天”不断升华到“一览众山小”,正所谓用“放大镜”看现象,用“显微镜”看本质。有时候,错综复杂的现象容易迷惑人眼。民生热点报道如果不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是罗列一大堆社会现象,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第四,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对民生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必须要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推动解决那些中央三令五申而一直得不到很好落实、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不仅具有偶然性特征,同时具有事物的普遍共性,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民生热点,通过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规律,也是一条新闻规律。在进行民生热点报道时,一定要衡量所报道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发现这个新闻线索其显露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具有指导性,这个“点”就抓得有意义。
总之,对待民生热点问题,一定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中,要做到体现党的政策,就必须从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入手,为群众释难解疑,从而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锡林郭勒分公司)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