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玲等
摘要: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根产量、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獐牙菜苦苷含量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麻花艽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麻花艽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种植株行距为20 cm×20 cm处理的根产量最高,且比最低的5 cm × 5 cm处理高84.79%;但株行距为25 cm × 25 cm处理的单株丛叶数、根径、主根长度、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和獐牙菜苦苷含量最高。因此麻花艽在生产中最适宜的种植株行距为20 cm × 20 cm~25 cm × 25 cm,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麻花艽;种植密度;生长;根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R291.408;S359.1;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76-03
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龙胆科(Gentianaceae)龙胆属[Gentiana(Tourn.)L.]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藏族民间常用的草药之一[1],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2 000~4 950 m的地区[2]。其以根入药,味苦、辛,性平。有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疼的功效,中医上用于风湿关节痛、筋脉拘挛、结核病潮热、小儿疳积发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病症的治疗[3]。随着近年来麻花艽用药量的增大,加之多年的过度采挖,造成了野生麻花艽资源面临濒危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对麻花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4-8]方面,对其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几乎未见报道。现在青藏高原麻花艽道地产区的栽种面积在持续扩大,产地药农对提高其产量、品质方面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有关栽培密度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是空白。基于以上原因,试验主要研究了在不同栽培密度下麻花艽的单株丛叶数、根长、根粗、产量和番木鳖酸、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含量的变化规律,旨在为麻花艽的合理定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为青藏高原地区麻花艽GAP基地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田间试验于2010年4~11月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高寒生态系统研究所藏药材引种驯化示范基地内进行,试验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北纬39°59′,平均海拔3 000 m以上,气候属于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为3 ℃,降水量547 mm;处于甘肃南部高寒阴湿区,与藏木香(Inula racemosa Hook. f.)野生生长环境条件相一致。该试验地前茬作物為豆科植物红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土壤有机质丰富,由于高原地区高寒低温少雨的原因,有机质分解缓慢,含量较高,是麻花艽等多种药材生长的原生地。
1.2材料
麻花艽种苗选择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高寒生态系统研究所自育的根长5.5 cm左右、根径8.5 mm左右的无病害和损伤的一年生实生苗。供试基肥用量为农家肥30 t/hm2与磷酸二铵300 kg/hm2,仪器主要有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3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5个株行距(密度)处理,分别为5 cm×5 cm、10 cm×10 cm、15 cm×15 cm、20 cm×20 cm、25 cm×25 cm,每处理都重复3次,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24 m2(4 m×6 m)。各处理的实际密度依次为390株/m2、95株/ m2、39株/m2、23株/m2、15株/m2。
移栽前7 d将肥料均匀撒于试验田地表,深翻于土中。移栽时间在4月28日进行,在已整好的小区内,放线开沟,沟深15~20 cm,按试验设计的不同株行距将麻花艽种苗斜放入沟内,覆土即可。麻花艽生育期及时除草、追肥,各小区管理措施相同,移栽当年收获后,按小区计算根系鲜重产量。
1.4指标测定
从6月28日起,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田间生长的麻花艽形态指标的测定,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生长状况一致的麻花艽单株,分别于6月28日、7月28日、8月28日、9月28日、10月28日测定单株丛叶数、根径、主根长度;在当年麻花艽地上部分枯萎后(11月上旬)全部收获,每小区随机抽取10株,统计根产量并换算为小区产量。品质指标番木鳖酸含量的测定参照林鹏程[5]的方法进行,龙胆苦苷含量的测定参照俞青芬[6]的方法进行,獐牙菜苦苷含量的测定参照孙菁等[7]的方法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密度对麻花艽生长的影响
2.1.1密度对麻花艽单株丛叶数的影响密度对麻花艽单株丛叶数的影响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在6月28日至10月28日期间,随着麻花艽生育进程的推进,麻花艽单株丛叶数逐渐增加,且各测定时期随密度的减小(株行距增加)单株丛叶数增加。除8月份单株丛叶数最多的株行距处理25 cm×25 cm(密度最小,为15株/m2)与最少的株行距处理5 cm×5 cm(密度最大,为390株/m2)之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各时期两处理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在10月底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并开始枯萎时,各处理的单株丛叶数均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株行距处理25 cm × 25 cm的单株丛叶数比株行距处理5 cm × 5 cm的增加了50%。
2.1.2密度对麻花艽根径的影响密度对麻花艽根径的影响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麻花艽根径的变化总趋势也是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粗,各时期绝大部分处理根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移栽密度越小根径越粗。在生长发育的整个时期,各株行距处理的根径粗细顺序为株行距处理25 cm × 25 cm >20 cm × 20 cm >15 cm×15 cm >10 cm×10 cm >5 cm ×5cm。到10月底,根径生长达到了最大,且株行距处理25 cm × 25 cm的根径比株行距处理5 cm × 5 cm的显著增粗了32.98%。
2.1.3密度对麻花艽主根长度的影响密度对麻花艽主根长度的影响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麻花艽主根的生长也是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伸长,且各时期所有处理主根长度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并且密度越小(株行距越大)主根越长,各株行距处理的主根长度长短顺序为株行距处理25 cm×25 cm >20 cm×20 cm > 15 cm×15 cm >10 cm×10 cm>5 cm× 5 cm。到10月底,主根的生长达到了最大,且株行距处理25 cm×25 cm的主根长度比株行距处理5 cm×5 cm的增加了53.74%。
2.2密度对麻花艽根产量的影响
密度对麻花艽根产量的影响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密度对麻花艽根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总的趋势是随株行距处理从5 cm×5 cm增至20 cm×20 cm时根产量增大,株行距增加至25 cm×25 cm时根产量减小。其根产量高低顺序为株行距处理20 cm×20 cm >25 cm×25 cm >15 cm×15 cm >10 cm×10 cm>5 cm×5 cm。以株行距处理20 cm×20 cm的根产量最高,分别比株行距处理25 cm×25 cm、15 cm×15 cm、10 cm×10 cm、5 cm×5 cm的根产量高出10.57%、57.34%、64.19%和84.79%,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株行距处理20 cm×20 cm的折干率和商品率也是最高。
2.3密度对麻花艽品质的影响
番木鳖酸、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是麻花艽的主要药用成分,密度对麻花艽番木鳖酸、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见表5,从表5可见,适当增大株行距能提高麻花艽的药用成分含量,进而提高其药材品质,3种药用成分含量高低的顺序为株行距处理25 cm×25cm >20 cm×20 cm > 15 cm×15cm >10 cm × 10 cm>5 cm×5 cm,其中株行距处理25 cm × 25 cm的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獐牙菜苦苷含量分别比株行距处理5 cm×5 cm增长了0.04、0.60、0.40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P<0.01)。
3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显示,栽培密度是麻花艽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能够显著影响麻花艽的生长,且麻花艽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减小(株行距的加大)而增大。不过当株行距加大到25 cm×25 cm时产量则低于株行距20 cm×20 cm的;但株行距从5 cm × 5 cm增到25 cm×25 cm时,番木鳖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獐牙菜苦苷含量均極显著增高;其原因是株距过小时,麻花艽植株间争肥、争水,光合能力弱,抑制了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导致根部生长受到抑制,最终影响到麻花艽药用部位的产量和药材品质。
栽培密度过大,会引起植株间地上部分对光、热和空间以及地下部分对水肥的激烈竞争,所以密度越小,分配到单株植株的光、热、水、肥以及空间资源就会相对增多,因而使产量提高;密度过大的植株地下部分对水、肥以及生长空间的竞争,还会造成主根难以膨大生长,产量也就降低,药材品质也相对较劣。因此合理的栽培密度是保证麻花艽药材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重要技术措施。试验从产量和药材品质方面综合得出麻花艽的最佳栽培密度为15~23株/m2,即株行距在20 cm× 20 cm~25 cm×25 cm。下一步我们将对影响麻花艽产量和品质的施肥、灌溉等其他因子做相关的试验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永昌. 藏药志[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210.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62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63.
[3] 肖培根. 新编中药志[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760.
[4] 孙菁,陈桂琛,李玉林,等. 藏药麻花艽中四种苦苷类化学成分的HPLC测定[J]. 分析试验室,2006,25(5):28-31.
[5] 林鹏程.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秦艽和麻花艽中番木鳖酸的含量[J].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5):62-64.
[6] 俞青芬. 青海不同地区秦艽、麻花艽中落干酸和龙胆苦苷的含量测定[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2):174-177.
[7] 孙菁,陈桂琛,李玉林,等. 栽培藏药材麻花艽中四种苦苷类成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6):1017-1019.
[8] 娜英.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海不同地区麻花艽中落干酸的含量[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