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龙:一个种族的历史长卷

2012-04-29 00:44刘许生
国土资源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古人类芙蓉化石

刘许生

编者按: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即将到来之际,本刊特别推出“地博之星”系列报道,历数全国各大地质博物馆馆藏最具研究价值、最有名气或最为珍贵的宝玉石、矿物晶体以及化石展品,全面展示其独特性和魅力所在。

4月20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新址将正式开馆。作为担负湖南地质科普、对外交流重任的窗口,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收藏了各类珍贵标本、展品一万余件,其中不乏诸多名品珍奇,而无牙芙蓉龙无疑是群星中最为闪亮的一颗。

2月18日。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览厅。它静静地站在那里。外面罩着玻璃罩。有春意渐浓的感觉。

两亿年前,它还活蹦乱跳。那时候,气候温暖干燥,不知什么原因,它沉睡在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乡芙蓉桥村。

然后,42年前,它重见天日,不过,已经成为一堆散落的骨架化石。经过拼接、复原,成为今天的样貌。

芙蓉龙,槽齿目。它是继我国北方下三叠统肯氏兽动物群和南方上三叠统蜥龙动物群之后发现的中三叠世的脊椎动物化石,被誉为中国恐龙之父。

芙蓉龙发掘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法奎教授在1975年7月发表在《化石》杂志上的《湖南桑植中三叠世槽齿类的发现》一文中指出:“这次(芙蓉龙发掘)的最大意义在于或许能为南方贡瓦纳大陆陆相中三叠世地层和北半球海相中三叠世地层的对比提供化石依据。”

一个种族的历史长卷被慢慢拉开。

发现

1970年。桑植县,芙蓉桥乡,芙蓉桥村。村民挖地。随便挖下就是几撮箕,碎的,像骨头,但又像石头。然后,惊动了当时的地矿部405地质队,过来查看,初步认定是恐龙化石。

是年,405地质队会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张法奎、邱铸鼎等专家,历时3个月,于三叠系巴东组紫色岩层中发掘清理出一具芙蓉龙化石,并定名发表。

1981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派人前往芙蓉桥,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为期两月。此行收获亦丰,修理装架出三具芙蓉龙骨架。一具藏于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一具藏于中科院古椎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具藏于北京自然博物馆,均供收藏展出。

芙蓉龙的发现为我国三叠纪脊椎动物化石的地点、层位和种类增添了新内容。这是继我国北方下三叠统肯氏兽动物群和南方上三叠统蜥龙动物群之后发现的中三叠世的脊椎动物化石。同时,这次发现或许能为南方贡瓦纳大陆陆相中三叠世地层和北半球海相中三叠世地层的对比提供化石依据。

有专家勘测断定,芙蓉桥应该还有几具芙蓉龙。其中一具仅在地下数十公分。为防止外人前来偷挖,当地政府于2001年将该地用水泥封了起来。然而,到了2005年,它仍没逃脱被人盗走的厄运,只留下一个棕红色大坑,仿佛伤痕。

如今,一个旨在保护和陈列的恐龙博物馆,正在筹备中。

特征

芙蓉龙化石产于巴东组下段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上距标志层中段第一层约150米处。含化石层呈透镜体状,厚约60 厘米,长50米以上。化石非常豐富。在同向斜构造的洪家关剖面中,巴东组下段产瓣鳃类化石。

这些化石是我国南方三叠纪拉丁尼克期早期的化石带的主要分子。

1975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组织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法奎等人对芙蓉龙化石的第一次正式发掘。采得的大量标本,绝大部分是属于芙蓉龙的,至少代表十几个个体,几乎身体每个部分骨骼都有。

在发掘芙蓉龙的同时,张法奎还找到幻龙的一段脊椎骨和一段肢骨,他认为其特征和大小很像宋氏清镇龙,均归为中三叠世产物。张著文称,2.1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干旱炎热气候下,芙蓉龙在陆洋过渡的潮坪——潟湖环境中徜徉。

另外还有少量植物化石,后经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鉴定为木贼。

1981年,第二次发掘后,被拼接复原后的芙蓉龙体形中等大小。其中一具长3米,宽0.7米,高1.05米,体重1吨。它身体略似鳄鱼,但头小,有一张鹦鹉状的喙嘴,上下颌没有牙齿,靠角质的喙嘴取食,草食为主,可能杂食。因其无牙,又称“无牙芙蓉龙”。

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背神经棘非常高大,披如张帆。不过,这种滑稽的背棘却很可能有着调节体温的妙用。

归属

1975年,张法奎将无牙芙蓉龙归为槽齿类。原因很复杂,其《湖南桑植中三叠世槽齿类的发现》一文中列举如下:“鉴于芙蓉龙具眼前孔、拉长的耻骨和坐骨,封闭式髋臼、形态原始的膜质肩带骨,以踝部为假附间关节等特征,归入槽齿目当无问题,尽管它非常例外地失去了本目名称所明的槽生性牙齿。很显然,由于芙蓉龙具有很长的神经棘、无牙和背腹扁平的爪子等,可能把它归到槽齿目任何已知的科中,因而芙蓉龙可代表一新科。至于亚目归属问题,暂置于元鳄亚目中,而很可能它应代表一新的亚目。”

这是有着严谨的风格的推断,但需要注意的是:芙蓉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恐龙。

目前尚无法肯定得知,芙蓉龙在其后的演化中,直接催生了何种生命的出现——槽齿类,然后再逐渐演化出恐龙类、翼龙类、鳄类等。

不过,或者可以从对芙蓉龙的研究中,看出恐龙如何上台。

毕竟,在三叠纪早期,恐龙的祖先——槽齿类爬行动物还比较弱小,社会地位不高,而且也看不出将来有什么大出息。那时候,地球陆地上占绝对优势的动物是半龙半兽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它们称王称霸,不可一世。

可就是那些“没出息”的家伙,在三叠中后期渐渐取代了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并演化出了称霸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

这种局面的出现,使古生物学家深感意外和困惑。

抑或气候变化?至今尚无确切答案。

湖湘大地至今未发现恐龙最鼎盛时期——侏罗纪的化石。但在洞庭、衡阳、沅麻、长平、株洲、醴攸和茶永等盆地,却均有白垩纪恐龙骨骼或蛋化石发现。

它们留下了恐龙消失前最鲜活的身影。

芙蓉龙从2.1亿年前中三叠纪一路行走,直到其后辈在大地上烙下那坚实的九曲湾湖湘足印,其间间隔了整整一亿多年。那是从出现到灭绝,从生到死。

一个种族的历史长卷。

猜你喜欢
古人类芙蓉化石
弯弯歌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探索古人类基因
细胞里的古人类
龙人——新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
我的芙蓉李树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轻嗅芙蓉妆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