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感到孤独的人容易睡不好。对于那些觉得谁都比自己快乐的人,这显然是个坏消息。眠不佳,并非由于人们感到沮丧、焦虑或有压力。夜间猛醒及睡眠中断,无论在何种情绪下都与孤独有关。除孤独外,不规律的睡眠也会降低睡眠质量。但是,他们与常人的失眠时长相同,并且次日也不会感到疲惫。然而,绑在他们手腕上的传感器却记录了他们在夜间的辗转反侧。
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何孤独的人更易出现沮丧、高血压、心脏病等健康问题。此前的研究显示,睡眠不佳所导致的生理变化可能对健康有害。
孤独感往往源于社交孤立,而非现实孤立。有些人现实中有朋友圈子,在社交网站上有一大堆的“好友”,却仍感到社交孤立。而另一些人即便住在拉普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北端地区)的一座灯塔里,也不会感到一丝孤独。正如这项研究给出的定义,孤独是“当一个人的社交需求与其实际社会关系存在反差时,所感受到的一种痛苦。”
在2002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便已从对学生群体中的孤独与睡眠的关系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然而,尽管学生们乐于充当实验对象,但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学生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例如,由于他们年龄相仿,就难以将研究结果推广至其他人群。尽管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种族与社会阶层,但他们背景上的差异,却使得研究者难以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去年9月份的《睡眠》杂志上。研究者们找了一群不同于学生群体的实验对象——一个居住在达科他,被称作“哈特教派”的农村家庭群体,几个家庭就组成一个生活社区。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工作,并一同分享物品和财产,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群体。
哈特教的家庭之间的差异很小。因此,一些变量在研究中得以排除。试验对象年龄在19岁至84岁,都来自同一社会阶层,他们在饮食结构及家庭背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个群体禁止吸烟,90%的人在晚上9:30至11:30间入睡,并在次日早上5点至7点间起床。
他们很少感到孤独。但是调查显示,即便是孤独感上的细微差別,也能反应在睡眠上。研究人员向实验对象询问他们感到受冷落或孤立的频率,然后在一张孤独指数表上注明。而表上的孤独感每上升一个数值,睡眠中断的频率就随之增长8%。
在同质社群中的这一发现,与此前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在两组实验对象中,那些越容易感到孤独的人,其睡眠中断的次数就越多。
研究结果证明:“比起社交达人,孤独者睡眠中断的次数显然更多”,并提出“社交状态的安全感,能提高夜间睡眠质量。”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也能说得通。人类为了生存,会依赖于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研究人员表示,如果针对学生和哈特教的两组实验结果是准确的,那么说明这一发现极具普遍性。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芝加哥大学流行病学助理教授,安妮,库瑞娜表示:“就整体而言,‘哈特教社群并不孤独。但最令我吃惊的发现是,哪十白只是孤独感上的细微差异,都会反应在睡眠上。”
研究人员下一步要弄清的是,睡眠的中断是否会加剧与孤独有关的健康问题,以及睡眠中断的总体影响。库瑞娜和她的同事们目前正在研究年龄以及婚姻和床伴对睡眠的影响。在这项研究完成前,睡眠不规律的人都可以安慰自己,他们并不孤单。
(编译/吴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