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
有人议论说“四大”又累死一个。原来,作为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其下有一名27岁的审计师因贲门癌于2月18日去世。他的死讯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过劳死”的关注。除了著名的“四大”,IT业也有不少此类案例,尤其近些年这一问题涉及到更多的行业和部门。
“过劳死”的事件频频被曝光,年轻人的健康问题着实令人担忧,难道只能从工作和健康中做二选一的取舍吗?如何权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我们来听听心理医生如何说。
近些年,接连不断发生的“过劳死”事件使得公众对于这一现象虽然担忧却早已见怪不怪了。往远了说,2006年就有华为集团25岁的员工胡新宇因持续加班过度劳累导致全身多个脏器衰竭死亡的例子;往近了说,去年年底,大唐移动的23岁女职员方言因急性胃溃疡失血休克去世……这些年轻的生命匆匆离去着实让人心疼,也发人深省,到了该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了。
诸葛亮与“过劳死”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主要是指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过劳死并不是临床医学病名,而是属于社会医学范畴。据报道,在日本每年约有1万人因过劳而猝死。
然而,“过劳死”现象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也并非是日本特色。中国老百姓很早就了解到有一种死法是叫做“累死”的,并且累死的典型正是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诸葛亮究竟患的是什么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面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所描述的诸葛亮生活习惯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他很有可能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其一,《三国演义》多次描写到诸葛亮吐血的场景。有医学背景的人首先会考虑到这很可能是由消化性溃疡引起的症状,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时,往往会出现黑便和呕血 。到最后一次伐魏时,诸葛亮的饭量严重下降,这一信息正好被他的死对头司马懿得知了,司马懿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其二,《三国演义》也有多处关于诸葛亮昏倒的描写。由这一单一症状很难推测出具体的疾病,高血压、脑溢血、贫血、低血糖等等都能够引起昏厥。但是结合历史关于诸葛亮性格的记载,以及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推测这些与他“工作”压力大,长期紧张,情志不调,以及营养不均衡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综上可见,当年诸葛亮的症状与如今过劳死的这些年轻人们非常相似,以消化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是最为常见。
床垫文化,这个真的必须有吗?
曾经发表在《韩国经济》中的一篇文章名为《疲惫的中国,加班现象蔓延,每年60万过劳死》。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屡见不鲜,但是我很是质疑其中的数据,每年60万的死者显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考虑翻译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文章中所谓的“过劳死”是否与我们理解的有不同等等。
死者已矣,对这些因过劳而死的案例进行追踪报道,无非是要给现在正在“过劳”的人们看,这才是一群庞大的正在处于危机中的群体。
就拿我们医院的同事来说,身边就有几位主任专家曾经积劳成疾无奈住院,很多人都纳闷医生自己也会住院,但是这真的没什么新鲜的,反而类似情况经常出现;还有一位在国企工作的朋友,他说他们单位去年就有一个销售总监累出肺积水来了;也有因为工作忙碌没有即使治疗,从一个小感冒变成心肌炎的……这些都是身边的例子,那么,我们自己呢?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员工若想从不加班那是可望而不及的事,但是也不乏存在那些主动废寝忘食工作的人,华为有员工认为“床垫文化”还得继续,不然华为如何跟海内外竞争对手拼?
看来很多员工的压力除了来源于外界的,还有一大部分是自己给自己的。要命的不是老板也不是公司,其实正是我们自己。有人把这些拿青春赌明天,拼命加班换物质回报的小白领们,叫做白领炮灰团。似乎此时摆在眼前的变成了要命还是要钱的问题。
床垫文化,企业如果必须有,你也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不见得“必须”接受,大不了换一家没有这种要求的。
要钱,还是要命?
如果真把“钱”和“命”做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我想没有人是要钱不要命的,但是为何很多人却正在做要钱不要命的事呢?很可能他并不认为那样是不要命的做法,人们的侥幸心理,想当然地认为那些都是别人的事情,离我还远。
很多人好的都想要。在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如果你本着原来的好处不能少,新的选择只能让你得到更多这个原则时,你永远也不会找到心中最想要的东西。
也就是既想高收入,又想不加班受累,很少人才有能力达到这种状态,所以说一般情况下的理想状态都是干想出来的,可操作性极低,所以也把“理想状态”被理解为不可能状态。患得患失的人是走不出人生的怪圈的。
所以,首先需要明確你想要什么,其次判断你能要到什么,最关键的是要清楚上面这些能放弃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其实都不想说出最能放下的就是“健康”,但是其实他们往往正在这样做。也有人说现在拼命赚钱,待日后有了资本再去关照自己的身体健康,正所谓“现在用命换钱,将来用钱买命”,这样行得通吗?
身边这些“过劳死”例子都是20几岁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就早早地离开。所以,这事看起来还真不靠谱。
业绩是有形的,即时回报的。与其相反的正是身体,一天两天的透支一定也有影响,只不过感受不深,长期的透支且不加关注一定会在某一时刻全部爆发病倒,只不过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才能表现出来,才能够感受得到。任何即时回报的、有形的东西,对于人们来说要比远期收益更加有诱惑,例如领导承诺完成了这个项目就会立即给我升职加薪,代价就熬夜加班,是身体的透支,你会做何选择?如果说这点薪水你完全不在乎,那么眼前的是10万、100万的收益呢?只要触动了你的底线难免会心动。
这就像与我们自己做一笔交易,完全要看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另外,还需要学会调剂生活,适时放手。有人说得到一样东西需要看能力,而能得到却适时放手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能力了,还得有勇气和一颗拿得起也放得下的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