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梅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系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陇县畜产局职工。
近年来在《读者》《山东文学》《小品文选刊》《新民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600余篇。文章曾在国家、省、市获奖20余次,其事迹入选《西部人物风采录》等书籍,出版过散文集《留下一树的幸福》。
了解陇州的人,都知道陇州社火的热闹;看了陇州社火的人,都赞不绝口;正月十五来陇州过元宵节的人,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看社火。举起手中的相机,分享激动人心的场面,撷取绚丽的艺术形式,把最难忘的瞬间永存记忆之中。
其实,社火并不是陇州人所独有的,我国西北地区到处都有这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娱乐活动。只是,他们的社火没有陇州社火独具的声势之大、种类之多、装扮之精妙、参与之广泛等特征罢了。在陇州,耍社火是相当讲究的,据老人说是为了敬神祭祖,佑护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广进。正月里因有了社火,陇州这片土地才如此热闹繁华,因此有人把家乡耍社火的元宵节形象地称为黄土地上的狂欢节。
多少年来,勤劳、善良、质朴的陇州儿女已经迸发出浓浓的社火情结,社火那生动逼真的造型,悦耳动听的唱段,夸张传神的脸谱,新颖别致的服饰道具,无不触动着陇州儿女的心弦,使得它成为一枝盛开在陇州大地之上的瑰丽奇葩,散发着幽幽的芳香。
陇州人爱装社火,更爱耍社火,对社火爱得深沉、爱得浓烈,而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则是社火云集、社火比武最隆重的盛大节日。
正月十五的清晨,公鸡刚打第一遍鸣,寂静的村子里还氤氲着挥之不去的雾霭。村委会的喇叭里就唱起了高亢有力的秦腔戏,接着就传来社火会老总管熟悉的声音:“村民请注意,要装社火的人开始到村舞台化妆了,参加社火游演的所有人员到场了!”
暖暖的被窝里,还在做美梦的孩子们一听到喇叭里的声音,揉揉朦胧的睡眼,一骨碌爬起来,直奔村委会。他们的兴致这么高,原来都是准备装身子的“演员”。大人们在热腾腾的炕上再也睡不着了,目不转睛地盯着窗户外,盼着天亮。
村委会的院子里已经人头攒动,除过忙着工作的人员外,还有很多人来凑个热闹,看光景的。化妆的老艺人熟稔地给社火身子描眉画眼,他们画的脸子线条清晰,配色明快,不流不污,怎么看都有种绝美的艺术之美。当然了,黑虎、灵官、关公、张飞、白娘子这些经典角色自然受人们的喜爱了。如果不是理想的角色也无所谓,只要能装一次社火就足矣,打心眼里高兴,因为贵在参与嘛。
记得有年正月十五,我的堂妹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心想过把社火瘾,自然我也有此想法。于是,她拉上我去村委会装社火。堂妹长得俊俏可人,天生活泼大方,快人快语。她叽叽喳喳地对社火总管说:“大叔,我要装皇帝!”想不到,总管大叔定睛看了看她,“扑哧”一笑:“你是雀儿撒——戴不了王帽!”在场的所有人被他的话惹笑了,笑声荡漾在村子上空久久未散。
装社火没有分文报酬,都是自愿的,但是就为争抢一个满意的社火角色,像堂妹这样的铁杆社火迷,倒是煞费了苦心,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如今,已远嫁到省城的堂妹每年如约都要回家看社火,我知道,社火里深藏着我们童年诸多美好的记忆。
化好妆的社火,就像一位即将登台表演的演员,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一大群社火“粉丝”前呼后拥,直至骑上马,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起。
伴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往日寂静的村子沸腾了。男人女人,老的少的都笑开了颜,脸上绽放出一朵正月里的腊梅花,不约而同涌出家门,异口同声地高喊着:“看社火去了!”
早饭后,各个沟沟壑壑里的社火队伍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参加盛大的社火游演活动。沿路的群众像迎接贵宾一样,给社火披红挂彩,鞭炮齐鸣。小小的县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顿时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接踵摩肩。
随着震耳欲聋、排山倒海的锣鼓声,威风凛凛的马社火来了,走得小心翼翼的高跷社火也毫不示弱地跟在身后。最精彩的当属大卡车上的高芯社火了,这些演员都是几岁的小孩,他们的身体被固定在高空玄妙精巧的芯子上,还摆着不同的姿势,惟妙惟肖,生动有趣。卡车的周围喷绘上与时俱进、形象逼真的政策内容,比如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新型养老保险等标语图案。仔细看,卡车被装扮成了彩车了,那开得娇艳夺目的“桃花”,栩栩如生,像是有幽幽的清香散发出来,翠绿翠绿的“柏树”,无不给家乡的初春增添了一抹新绿。社火像一条看不见头尾的长龙,游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游走在这片欢乐喜庆的海洋之中。
一波一波的社火从眼前浩浩荡荡走过,看社火的人挤在人群中看得眼花缭乱。维护交通安全的警察同志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不留神,蜂拥的人群为了多看几眼而占了社火的要道。最感动人的一幕便是,孩子被父亲架在高高的肩膀上,这样,孩子们就很容易地看清楚了社火,还有视野中那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在我看来,这是见证父爱的最真瞬间。
群众看得神采奕奕,而耍社火的人苦中有乐。从东街游到西街,再从西街到南街,这样绕县城一周,虽然获得的只是一份廉价的小礼物,但是收获的却是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因为能让那么多人目睹自己表演,何尝不是种幸福?说实话,真有种明星的范儿呢,你看,扑闪扑闪的闪光灯闪烁着,大大小小的记者追逐着,成千上万双眼睛注视着……2009年元宵节,著名电影导演徐克、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也曾亲临我的家乡,一睹陇州社火的盛况,感受家乡社火文化艺术的古朴壮观。
正月十五的陇州城里,震撼的社火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小门店一律关门,但是少不了接社火。社火队就挨家挨户收“礼品”,反正是来者不拒,那些店主虽然平时抠得很,但此时倒也挺大方,一千响的长串鞭炮燃起了,大红被面不停地往外挂。听“春官”说几句生意兴隆、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心里也美滋滋的。这样一天下来,耍社火的人更是心里乐开了花。
陇州除了白天有各种各样的社火外,晚上还有步社火。步社火演出,一般是在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晚上,内容由跑旱船、耍大刀、唱曲儿几部分构成。表演开始后,先是一条装扮得花花绿绿的旱船挽着八字步,在手执花花棍男扮女装的伞头带领下,围成一圈,锣鼓停歇,伞头即兴清唱。两个人配合默契,犹如乡村夜晚里游走的舞者,船儿轻盈地飘来飘去,看得人目瞪口呆。
步社火的表演主要是以唱为主的,社火曲儿大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等,曲目繁多,韵律和谐,相似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唱词也是朴实亲切,朗朗上口,易记易诵,广泛流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记忆犹新的是关云长手持一把春秋大刀,耍得游刃有余,缠腰、缠脖、云胸、舞背,看得人连连拍手叫好。其间还有人在一旁唱曲儿伴奏。我的爷爷是唱曲儿耍大刀的能手,他最喜欢的曲儿就数《状元夸官》:
正月里是新年,秦琼敬德米粮川,
打三鞭还二锏,我给唐王保江山。
二月里,龙抬头,王三姐梳妆上彩楼,
王三姐梳妆上彩楼,绣球儿飘打薛平郎。
三月里来三月三,刘关张大战虎牢关,
三战吕布仗仗败,张飞鞭打紫金冠。
四月里来四月八,梨山老母要出家,
她的出家因何事,只因山西樊梨花。
五月里五端阳,磨房里受苦的李三娘,
要得三娘不受苦,怀儿里怀抱小儿郎。
六月里,下大雨,头一名状元高文举,
梅花篆字谁教的,姑姑成亲的张梅英。
七月里秋风凉,棍打北京的李闯王,
闯王棍打北京府,梦儿里梦见九龙口。
八月里八月八,刘权阴曹进北瓜,
北瓜进到阎王殿,借身子还阳的李翠莲。
九月里九月九,韩信命丧陈仓手,
有心不到魏阳去,该人一命还一命。
十月里,冷清清,三国手里数谁能,
能掐能算的诸孔明,能杀能战的赵子龙。
耳边萦绕的曲儿寓教于乐,寓情寓理,不但让世人了解了历史典故,还流泻出浓厚的乡情,听得人如痴如醉,直看得人心情激荡,如沐春风。民间艺人们把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真实记录下来,年年传唱,时时传唱,脍炙人口,教育后代子孙,同时又为自己心中寻找一份精神的宽慰。
农户人家没等关云长的大刀耍完,就急着在大刀上缠红或者被面,当然不忘一串鞭炮了。还要将襁褓中的孩子让关云长抱一抱,虽然孩子被眼前这位穿越时光出现在自己眼前的“古代人”吓得哇哇大哭,但是,家人却喜上了眉稍,因为,经关云长一抱,预示着孩子可以消灾避难,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长大了。
社火是陇州人的名片,陇州人的骄傲。我一直有个想法,是陇州人创造了社火这种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形式,还是社火影响了这片黄土地上的斯民?我想,两者皆有吧,他们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彼此离不开来。
和陇州社火一样,陇州人豪迈、粗犷和大气。陇州人说话嗓门大,就像陇州社火那振聋发聩的鼓乐声,扛出来的几门子大炮,气势不凡。“制达、雾达、啊达……”说得外地人哑口无言、一脸茫然。陇州人天生爱热闹,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整个正月里多半时间是与社火相伴的,我们用自己独特的庆祝形式相约日子中的春天。陇州人的正月离开了社火似乎就显得平淡无味,好像缺少点什么。正月十五那天,也像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一样,不管社火多少、好坏,反正都要挤进城看社火去。
同时,陇州人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且技艺非凡。社火的内容都是戏剧故事,谋社火者智慧超群、知识渊博,总是想出喜闻乐见的社火内容,让人们耳目一新,比如黑虎、灵官、财神开道,这也是辛苦了一年的农民的一点愿望,黑虎灵官降妖捉鬼,赵公明赐福人间等。试想一下,社火脸谱如没有一定的绘画和想象能力,那还能画出线条流畅的脸谱吗?
陇州社火由于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陇州社火艺术节,更是把这种古老而兼容现代的民俗娱乐活动推向了极致。
正月里,三尺冰封的陇州大地与刺骨的寒风挡不住社火欢快的鼓点,纷纷扬扬的雪花恰似给社火增添了一抹翩跹而至的圣洁。人们在耍社火、看社火、比社火的喜庆之中不但传承和弘扬了古老的民俗文化,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闹腾的日子也红红火火。
社火,给陇州人迎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责任编辑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