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美图教育

2012-04-29 00:44:03浦虹
国际人才交流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授校园教育

浦虹

在美国攻读博士的留学经历,让我对东西方的教育差异不断反思。苦读与乐学,英才教育与通才教育,集体教育与个性教育……多元选择比单一标准更重要。

我于2006年到2010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Indiana

University inBloomington)教育学院攻读语言教育博士学位。4年的留学美国攻读博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历给了我一个亲身体验美国教育的机会,以及观察中美教育差异的不同视角。美国校园、美国教授、美国朋友和美国学生给我带来了思想冲击,也引起了我的反思。

从校园看美国教育:开放、包容

美国校园没有校门和围墙,这点许多人知道,看见时也没感吃惊,但是美国的教学楼有很多门:前门、后门、侧门、底门,你站在楼任何一个方向,都能很快找到最近的一扇门进去,这不免让我有点惊异。我攻读的教育学院的教学楼就有5道没有保安不用登记的敞开的通道:一道通向大厅的主门,通向校园3个方向的3道侧门,还有地下一道大门。一开始只认准一道门的我在熟悉地形以后慢慢发现一个个新通道,通向校园的各个方向。教学楼的多门设计除了让我觉得非常便捷之外,感受更多的是美国校园的开放和包容。

这些大门和通道不仅仅对莘莘学子敞开,也向整个社区开放。几乎每天去图书馆的我对常常坐在我附近固定位置上的两个人印象深刻:一个是没有家的60多岁的美国老妇路易萨。因为来上我的汉语课认识她。她每天提着两大包衣服和生活杂物来图书馆看书和使用电脑。男一个是我不认识的美国男士,穿着像流浪汉,还留着长长的头发。他们看上去和美国校园环境格格不入,而在静谧的铺着地毯的图书馆内,他们从未被打扰、被盘问或被歧视,他们与这良好的校园环境融为一体,有尊严地做着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是让我感动的美国教育的一种开放和包容。

从教授看美国教育:平等、尊重

两年半的博士选课生涯让我这个在中国有12年教龄、自认为很人文的副教授有机会认识了风格迥异的更具美国人文特色的美国教授们。刚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我选的语言学习策略课是一位美国中年女教授任教。一天课上我举手提问,她走到我的课桌旁俯身倾听,听完我的问题后她自然地单膝跪下在我身边开始仔细地回答我的疑问。师者长者如她跪在身旁解答问题在我人生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她跪下的一瞬间我条件反射似的想要惊跳起身以示礼貌,心中也顿时少了异国他乡求学的紧张和孤独。

后来接触的美国教授多了,也就逐渐习惯享受这份平等和被尊重了。课间休息时,和教授同时来到小喷泉边喝水,教授会让你先喝;去听讲座晚了没有座位,教授会搬来几把椅子让学生先坐,自己则靠墙站立听讲;大牌教授做完讲座,和我们留学生一样排队顺次去取食物,没有丝毫尴尬。

任课教授会在中午轮流和各小组学生一起吃自己带来的午餐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各门课的教授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一次课会请全班同学到家里或是在教室美餐一顿,以祝贺学习的顺利结束;同样,博士答辩后不是学生请客而是导师请学生以及来听答辩的同学朋友吃一顿大餐。

从最初的惊异到不断的适应再到最后的享受,美国教授对学生的平等和尊重同样换来了我这个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教授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美国特色的师道尊严。这种师生关系给了我可以平等对话的信心,勇于表达自己和勇敢质疑权威的信心。

从校园生活看美国教育:独立、自律

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各国学生的汇聚是美国大学校园最丰厚的资源、最珍贵的财富和最美丽的风景。每一天在穿梭于校园的校车上坐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之中,听着他们不同的语言,观察着他们不同的身体语言和服饰打扮,国际视野不需要刻意地去学习而是随时随刻地耳濡目染,感触在心。

每一门博士课程,课堂上都由来自于不少于5个国家或地区的学生组成。韩国、泰国、英国、美国、日本、苏丹、巴西、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柬埔寨的同学一起听课讨论做作业,分享着不同的工作学习背景,不同的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不同的理念和观点,以及不同的宗教和价值观,这些思想火花的一次次激烈碰撞,就是一次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让我感受到了留学美国的价值。

留学美国,让我有机会亲历了多元文化的诸多第一次:第一次和美国学生、埃及学生做室友;第一次为阿富汗20多位教师任课;第一次和印度、伊朗学生交了朋友。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的了解,是美国校园生活的多元文化带给我的比学分更重要的收获。

自由状态下的独立与自律是美国大学校园生活的另一道独特风景。4年的博士生生活中,我没有被组织开过一次会。所有的活动都以邮件形式通知到人,都由自己选择和决定是否参加。每个学期都会收到一封校长致全体师生的公开信,告知学校近期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需要面对的困难,如龙卷风和校园安全问题。这种以邮件代替相关会议的管理和服务让我感觉到对学生时间的尊重,也让我学会自己管理和掌控自己的时间。

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是美国校园生存的关键。在美国读博期间,没有班主任、班干部、班委会、辅导员,也没有老师管理、学院监控,没有宿舍统一关灯统一大排查,没有假期回家请假手续,没有统一组织参加活动,没有大包大揽,一切都要求学生自己面对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感到抑郁了自己联系心理医生预约时间就诊;计算机运用有困难自己上网注册学校免费的电脑课件制作和文献引用课;住宿自己联系自己申请自己决定住哪儿;学费有困难自己申请奖学金自己争取自己决策。在自由和自我负责的状态下我得到了培养自己自律和独立的最佳机会。

从政要看美国教育:亲民、平易

亲历美国的教育不仅仅在校园、在课堂,更多的是在生活细节中逐渐体会。美国政要来访我所就读的印第安纳大学让我体会到了无处不在的美国教育。2009年12月19日是我的博士毕业典礼。当天的致辞嘉宾是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的罗伯特·盖茨。他在简短发言中介绍了他和夫人及女儿都就读和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他们一家与这所大学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他还幽默地谈及他和夫人在大学读书时相恋的过程。整个演讲亲切随和,没有政府官员的套话和空话,让人印象深刻。我相信这也是美国教育所带来的一种亲民的公众演讲风格。

美国的教育也让我看到政要只是众多的人生选择的一种,无须崇拜,无须仰望。前任总统克林顿来印第安纳大学演讲时,校方并未兴师动众地大肆宣传和特别组织学生参加。想听演讲并一睹总统风采的同学就相约而去,不想去的根本没人来强求。

时任总统奥巴马到加州一所小学参观的新闻节目也让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到美国的教育。奥巴马走进那个小学课堂时,没有一个孩子起立,都坐在自己座位上有说有笑有比画,很松弛很自然,教师站在一侧有礼地回答总统的问题。国家总统站在身边能从容面对,应答自如,美国孩子让我感到了美国教育的真实。

留学期间的晚上常会看一档电视节目,把奥巴马作为抨击和搞笑对象。节目主持人用各种声嘶力竭的怪腔怪调批评奥巴马的种种不是,观点犀利,有理有据。从听到不同声音中学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也是美国教育灌输的一种理念。

从课堂教学看美国教育:多元选择

和一个美国教授在一门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上争论对我的冲击很大。多年在中国学习英语和教授英语的我认为学英语就要学说一口标准英语。而美国教授质疑所谓标准英语的存在和地位。他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泰国英语OK,新加坡英语OK,中国英语OK,印度英语OK……”我们各抒己见最后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但是这个争论过程和我在美国的两年半中各门课的很多没有最后结论的争论,让我体会到了美国教育的特点:学会思考比寻求标准答案更重要;质疑权威比制定标准答案更重要;多元共存的宽容比单一标准的苛求更重要。

回国后常常有人问我在美国求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思维方式,用一个英语单词描述的话,这个词是“options”。从绝对的对与错、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的两极思考模式向多元化的批判思维转变。在多元思维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论据和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会更看重和我的中国学生分享这种思维方式。我希望我一个班三十几个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不再有千篇一律的开头:“世间万物均有两面:优与劣”,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以翔实的论据来支持。我也希望再多一些“你怎么认为?”而不只是“你懂了吗?”的问题中和学生一起构建一个更大更宽的思考和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我们一起建立平等的对话、交流、合作和共同探索的安全感,一起努力做有想法的人。

从小学看美国教育:注重培养道德习惯

因为儿子在美国读了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的小学一年级,再加上带研究生观察小学课堂时选择了儿子的课堂,作为一个母亲和任课教师的我也有了和美国小学打交道的经历,从而看到美国教育的另一些侧面。

从美国小学课堂每天早上要举行向美国国旗宣誓效忠仪式,让我看到了美国的教育其实很讲政治。全班孩子在教室里听到广播后立即起立站好,宣誓时右手张开放在左胸前,双目平视,面向悬挂在教室里的美国星条旗,口中念念有词:“我宣誓忠实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忠实于它所代表的合众国上帝保佑之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国家,在这里,所有人都享有自由和正义!”作为外国孩子的儿子6岁,每天早上和美国孩子一起接受着美国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果说宣誓誓言对6岁的孩子还有些抽象的话,每次去儿子就读的小学都能看到,学校很注意培养孩子们养成走道靠右行和在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的习惯,这也是美国教育从小事抓起,从小培养美国公民良好的公共道德和生活习惯的表现吧。这种从小抓起,持之以恒的做法,也是美国教育难能可贵的地方。

美国小学虽然强调家长参与,但并不给家长布置需要额外投入许多时间精力的家庭作业。小学教师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家长有自己的工作,各尽其责互不影响。就连一个学期一次儿子老师和家长面谈的时间,老师也会提前发出邮件表格预约时间,表格上不仅有各天各种时段供家长选择,家长还可以选择没有时间去学校、用文字方式与老师交流。

亲历美国教育让我对东西方的教育差异不断反思。中国教育中的苦读与美国教育中的乐学;中国竞争压力下的英才教育与美国宽松自由下的通才教育;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多学多练多背多考与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多看多问多想多做;中式集体教育与美式的个性教育……

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各自的不同,欣赏各自的不同,取长补短让这种不同以和谐的方式共存,形成中美教育之大同和大不同并存的和谐局面,是我作为一个中国留美博士亲历美国教育后的一点思考。

猜你喜欢
教授校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刘排教授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