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开
摘要: 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针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对策,对于引导和帮助其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对策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难点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教育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持续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加22.27万人,增长3.48%;毕业生575.42万人,比上年增加44.32万人,增长8.34%。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工作由于高校地域的劣势,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做好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区位劣势。民族地区高校大多办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区位劣势使大学生就业困难重重:一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与就业市场对接困难;二是学校生源群体弱势,他们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这些学生大多经济贫困,社会就业资源占有少;三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无法与其他高校的办学环境相比。根据这一工作实际,民族地区高校要克服地域劣势,创新工作思路,下大力气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2.转变就业观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和水平。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不能对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客观分析,导致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工作是否稳定、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作为选择标准,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工作,即使留在民族地区工作也只想留在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州府、县城工作,不愿到条件更艰苦、位置更偏远的基层工作,认为只有留在理想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致使高不成低不就。这样往往造成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最终无法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这些与就业形势不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和成功就业。此外,不少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认识不足,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了解较少,很多学生到毕业还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从事何种工作。为此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积极投身工作实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长,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克服依赖思想,主动出击,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自主创业,在创业中为社会作贡献。
3.提高综合素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一般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一个人的素质,就是从这几个方面综合水平的衡量。由于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文化基础、外语学习及现代信息的获取能力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现象。此外,不少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与其他学生相比还存在差距。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在招聘时绝大多数情况是择优录取,意味着所有求职者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地区大学生求职很有可能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民族地区要想在应聘中脱颖而出,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更要珍惜大学时光,勤学苦练、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联系在一起,培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品格;主动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积极参与社团、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就业目标,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掌握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巧。
4.用人单位要更新观念、科学选人,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用人单位应把接收大学生作为本单位良性运作和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优化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但目前有一些单位基本上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更没有人才培养计划,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适合本单位的具有专业专业特长和发展潜力的大学生,而是盲目攀比员工的学历结构,专门挑选名牌大学的高学历者到本单位就业,导致了人才的高消费现象。个别单位甚至不从实际出发,忽视本单位招聘的特性,只进博士生、硕士生,而对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屑一顾,致使很多有能力的本、专科大学生被拒之门外而无法施展才华。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需要用人单位更新用人观念,做到合理定位人才使用计划,科学地选择人才。用人单位应本着对高校和应聘者负责的态度,根据单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接收不同类型的求职者,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使本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合理的人才资源保障,为充分就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尽责任。
二、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就业观念。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将就业指导同思想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时往往受到利益和自尊心的驱使,愿意到待遇丰厚、环境优越的地方工作,然而这种工作岗位毕竟有限。因此,应通过就业指导和教育让学生认清国情,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到需要的地方去。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提高就业成功率;切实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力求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就业挑战的充分准备。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目前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民族地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做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相兼顾;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汉语表达、交际、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学校要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学校要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要实行“一把手”工程,树立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形成一支由校领导、职能部门、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老师组成的上下贯通、密切配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努力构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就业网,充分发挥就业网的作用,增强与教育部网、就业信息网、人才市场网等的对接功能,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实行“订单式”培养,并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校外的专场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积极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台面的平台,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4.多渠道多路径拓展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办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与其他高校相比有不同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因此,根据本校特点寻找适合于毕业生就业的不同行业,开辟不同的就业市场就显得非常重要。联合边区高校,打造区域就业市场。根据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区域,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协作,打造区域就业市场平台。积极主动扩大外省就业市场。走出去,开展就业市场调研,收集就业市场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开展毕业生跟踪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开拓网络就业市场。对于远离大中型城市的民族地区高校,信息网络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减少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信息网络技术是扩大就业市场的重要手段。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它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用人单位的配合支持,更有赖于民族地区高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形成各方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相互协调的整合力,才能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