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素华
摘要: 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分析产生“物质的量”难学﹑难理解的原因,并且提出在新课标下学习“物质的量”及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学难点教学建议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初中化学我们认识了分子﹑原子,掌握了单质﹑化合物﹑溶液﹑酸﹑碱﹑盐等。进入高中以后,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内容有些是在初中原有基础上的加深,也有些与初中化学一点关联都没有,比如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等。下面谈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物质的量内容的学习。
一、怎样理解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等有关概念,是重要的化学概念,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学生从以分子、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过渡到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量化体系,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面临变化快、跨度大、要求高的困难。要在原有的量化体系基础上,建立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为核心的新的量化体系,核心问题就是让学生理解摩尔在宏观和微观两重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
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分子、离子等,是微小量,看不见又难以称量;而实际中的各物质都是可以称量的。引导学生根据感性经验来认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要在微观和宏观之间设置物理量,架起一座相关的“桥梁”,进而引出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概念。要解释清楚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量一样,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介绍完了概念之后要进行强调:“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其单位是摩尔,应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如:1摩尔H,1摩尔CO等,但不能说1摩尔苹果,1摩尔铁等。
2.物质的量概念的延伸
国际上规定: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基准数是12克C所含的碳原子数,这里可以根据摩尔概念来引申说明:1摩尔碳原子所含原子数与12克C所合碳原子数相同,说明摩尔与微观粒子之间可建立定量关系,反过来,1摩尔C原子的质量是12克,说明摩尔与宏观量质量之间也可建立定量关系。这样根据概念就初步说明摩尔确实既有联系宏观又可联系微观,起到了“桥梁”作用。
利用1摩尔物质质量来说明摩尔的“桥梁”作用。因为任意原子的原子量都是以碳原子的质量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一个原子的质量比应等于它们的原子量之比。例如1个碳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原子量之比,即12∶14,然后推导如下:1摩尔碳原子有6.02×10个碳原子,质量为12克,再推导出1摩尔氮原子有6.02×10个氮原子,质量应为14克。利用推导的结论可充分说明1摩尔物质含有6.02×10个微粒,其质量在数值上与物质的原子量(或分子量)相等,再次根据摩尔的概念来说明摩尔的“桥梁”作用,最终得出公式:n=m/M,并且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
二、有关物质的量与N﹑m﹑V﹑C之间关系式的理解
1.物质的量与质量﹑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用符号M表示。当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对于某一纯净物来说,它的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1molO的质量是32g,2molO的质量是64g,但O的摩尔质量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还是32g/mo1。根据科学实验的精确测定,知道12g相对原子质量为12的碳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约6.02×10个。
2.对于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
含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摩尔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在数值上近似相等。人们将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它的常用单位是:L/mol。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与温度、压强相关的物理量;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摩尔体积是一个定值。22.4L/mol是气体在特定条件下(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不能笼统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与此相关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即以N为背景的选择题一直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现将这部分知识常考查的知识点归纳如下:“在标况下(0oC,1.01×10Pa),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均约为22.4L,围绕这句话的是高考命题的最热点;关于这句话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点: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体积约是22.4L。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只要有一个要点被忽略,就很有可能导致选出错误选项,一定要当心。如论述对象不是气体、所述体积不是标况下的体积,等等。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物质在标况下的状态:HO(固、液混合)、SO(固)、Br(液)、CHOH(液)、碳原子数5的烃为液态或固态、CHCl(液);HCHO(气)、CHCl(气)。
3.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首先要复习一下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的,引导同学们用其他方法来表示溶液组成,那就是物质的量浓度,然后以物质的量为桥梁引出公式:n=CV,并且举例子以方便理解和掌握。例如:200ml,0.5mol/L的NaOH溶液中所含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为多少?通过多个不同例子进而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点:①溶质可以是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②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取出任意体积,其各浓度均不变,但溶质物质的量要随着变;③带有结晶水的物质溶于水时,溶质为失去水后的物质。
三、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首先要复习初中所学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通过举例让学生看到引用相对分子质量不方便计算的地方,因为数据有时大而且不是整数,进而把方便解题的物质的量引入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如何把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中呢?下面举个具体的例子。
例:2Na+2HO = 2NaOH + H↑
质量之比 2×23g∶2×18g ∶ 2×40g ∶2g
化学计量数之比 2∶2 ∶ 2 ∶2
扩大6.02×10倍2N∶ 2N∶2N ∶N
物质的量之比2mol: 2mol ∶2mol∶ 1mol
由此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因此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可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可见,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他方法中使用。守恒法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利用它可以很快建立等量关系,达到快速计算的效果。
“物质的量”并不难学,关键要搞清各概念,理清相互间关系。要求学生多做些练习以便掌握相关公式,大大降低解题难度,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及其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刘红云.如何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汕头市丹阳中学.
[2]百科名片.摩尔质量.
[3]苏华庆.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天津网——数字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