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产业扶贫报道之一:春风一拂千山绿 南燕双归万户春

2012-04-29 18:10卢新松武宜凌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年49期
关键词:洛宁洛宁县农民

卢新松 武宜凌

2012年12月7日,正值仲冬时节,豫西大地寒气袭人。然而,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召开的全省科技和产业扶贫现场观摩培训会却是春意盎然。来自全省多个市、县扶贫办的上百名代表共聚一堂,探讨学习洛宁县坚持财政扶贫撬动、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发展推动、科技引领促动,大力培育特色扶贫产业,提高发展能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产业化扶贫新模式。“2011年,洛宁县生产总值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7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24亿元;全县十年稳定脱贫8.59万人。”从这些看似枯燥却令人振奋的数字里,代表们感受到了产业化扶贫新模式给洛宁农民致富带来的无限契机;从代表们惊叹不已的唏嘘声中,记者切实感悟到了这种产业扶贫新模式,似春风一拂吹绿了千山原野,又似南燕双归让洛宁农民万户如春。

引领农民改变观念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位于洛河中上游,境内山、塬、川地貌皆备,大体为“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受地理位置制约,洛宁尽管土地面积广阔,然而域内大部分都是山地,传统农作物的种植连人们的正常生活都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更是如水中望月雾里看花般虚幻飘渺。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虽然洛宁农民的耕地十年九旱不打粮食,但经过考察,这里独特的气候却极适合烟叶、苹果、沙兰杨等耐旱作物生长。同时,域内90%的山塬区又形成了天然的饲草场地,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为了鼓励农民改变观念,大力发展养殖和种植业,自2002年以来,洛宁县委、县政府通过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先是对规模化栽植生态林,发展核桃、金珠果、苹果等林果产业的,每亩分别给予180元、300元不等的政策资金扶持;同时又对农民规模种植烟叶的,在基础设施、烟用物资等方面给予扶持外,还先后投入了1.52亿元扶持烟叶生产;接着他们还投放了各级财政资金2200万元,用于改善连片贫困区基础设施条件,扶持鼓励农民搞畜牧养殖业。

通过这些得力举措,农民发展养殖和种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截至目前,该县共发展优质林果等高效经济林、生态林41万亩,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常年种植烟叶面积达到了10万亩,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黄金产业”;数万亩的沙兰杨种植,使该县一举成为全国人工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县、全国闻名的“沙兰杨之乡”;林下养鸡、架上喂兔、草场放羊、棚内育牛,如火如荼的养殖业遍地生花;“上戈”牌苹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是河南省名牌农产品。

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养殖业争相上马了,但如何才能让养殖户得到实惠,如何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洛宁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新模式。

“东汉禽业公司”是洛宁县的招商引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7月,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南省扶贫重点企业和洛阳市小巨人企业。公司拥有日屠宰5万只肉鸭自动化生产线、3000吨容量冷库、年产12万吨饲料厂、年产500万枚种蛋和日出鸭苗1.6万羽孵化场等现代化设施。

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东汉公司按照政府要求,于2005年成立之初,便把肉鸭大棚建在贫困村,优先扶持贫困养殖户,并探索建立了“政府引导+公司+专业合作社+五户联保养殖户+银行+担保公司+政府贴息+养殖保险”的九+模式和公司“统一投资、统一建棚、统一管理、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回收、统一屠宰”的八统一管理运作办法,不仅解决了群众创业投资瓶颈问题,又降低了群众的市场风险,确保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滚动发展。

方里标准化肉鸭养殖小区是东汉公司全额投资的,按照“鸭—沼—林”生态理念建设的标准化基地之一,由生活功能区、肉鸭养殖区两部分组成,占地150亩,总投资450.58万元。于2010年3月动工兴建,2011年4月建成投产。养殖模式为:小区建设标准化鸭棚,由鸭农租用生产,租金按成品鸭每只0.5元从养殖利润中扣除。如此一来,便从根本上保障了养殖户利益。目前,单方里小区就建成标准化鸭棚20栋,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每批可养鸭10—12万只,年出栏肉鸭80万只以上,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可带动周边7个贫困村140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年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150万元。现在该小区入驻鸭农18户,已出栏168批次、107万只,鸭农获利164.5万元。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发展肉鸭养殖基地37个,养殖户1236户,其中贫困户566户,占总户数45.8%;年出栏肉鸭600万只,年均带动养殖户增收4-6万元。2011年,公司完成销售收入1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如今,该公司计划再筹备实施投资10.25亿元,筹建集鸭苗孵化、肉鸭屠宰、饲料加工、熟食、羽绒加工等为一体的东汉产业园二期项目。届时可实现年销售35亿元,带动2万多户群众增收致富。

一切为农民着想

有着“沙兰杨之乡”美誉的河南省洛宁县,近年来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为了确保种植户利益,政府采取了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办法,急为农户所急,想为农民所想。“一切为了农民”这句质朴的话语,在这里得到了充分验证。

“洛阳市富宁木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它的前身为深圳市天隆画框有限公司。受洛宁县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以及有感于洛宁丰富的木材资源,公司于2009年12月整体从深圳搬迁到洛宁,并确立了以洛宁为中心,面向全球的发展战略。

经过一、二期的建设,目前该公司已经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设计的200万套高档画框以及300万米画框木线的生产线已经全面投产,预计年产值达到一亿元人民币。同时,公司计划签约20—30名具有一定水准的画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油画艺术创作,然后再配合自己生产的画框进行装裱,为市场提供一种完整的、原创的、能够适合市场引导市场的艺术装饰品,走出一条不同于大芬油画村的油画市场之路。

据介绍,公司三期还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个年产500万米的装饰线材生产线。届时,年木材消耗量将达到6万立方米以上。对将产生近1万立方米的边角余料问题,公司计划再投资2000万元建设一套装饰板材生产线。也就是说,杨树从进厂开始,到最后的产品出厂,完成了一个艺术化的高附增加值的循环过程。当工程全部建成投产以后,预计将完成产值8亿元以上,为当地贫困群众可创造3000多个就业岗位,利税将达到1亿元。

和富宁公司有着相同经历的“洛阳天宁木制品有限公司”,也是洛宁县政府的招商引资企业。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专业生产各种木制工艺品、相框、礼品盒等,产品全部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原材料就是沙兰杨。

该公司成立至今,累计生产相框1300万个,实现产值3亿元。在公司的带动下,洛宁当地的沙兰杨由原来每立方600—700元升值到加工后的每立方7000元,每立方升值近10倍。同时,公司安置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500余名,其中70%来自贫困家庭,30%是残疾人,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就业难问题。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一期工程投资2500万元,建成厂房8栋,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二期工程投资2800万元,建设综合办公楼、职工宿舍楼各一栋、标准化厂房4栋等。目前公司办公楼已建成投用,宿舍楼及标准化厂房已开工建设。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一亿元以上,利税达到2000万元,年可用木材2万立方,增加林农收入1500万元,安置当地800余人就业,每年可增加当地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1500万元。

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企业

为了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洛宁县采取了流转土地连片种植的办法。他们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流转体系,并鼓励社会资本、各类企业到农村承接、承租土地。

随着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扶贫资金的合理投入,优质烟叶、绿色食品苹果、优质畜产品和沙兰杨等优势主导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催生了一批水果万亩乡、千亩村、百亩园。2011年全县新流转土地面积7.6万亩,其中外来客商和企业承包经营规模种植的,占新发展水果面积的70%以上;同时该县还规划建设了5万亩的“百里万亩优质烟叶产业带”,培育了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小界乡现代烟草农业示范乡”。

目前,该县已发展万亩以上烟叶种植乡3个、千亩以上片区26个,50亩以上种植大户占种烟总户数的60%。单2011年就完成烟叶收购1086.2万公斤,增加烟农收入2.33亿元,实现税收5125.6万元,种植烟叶户均增收2.7万元,8400户烟农通过种烟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效益,而且还解放出来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面对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去向问题,洛宁县政府更是面面俱到考虑得无微不至。

中扩赠品玩具(洛宁)有限公司位于洛宁县产业聚集区玩具产业园,由香港中扩实业集团独资兴建,主要为国际知名快餐企业生产赠品玩具,产品全部出口欧美等地。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占地336亩。2007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同年11月开始生产。截至2011年底,公司一、二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美元,实现产值3.56亿元,营业收入3.02亿元,出口创汇4760万美元,增加务工人员收入一亿元以上,累计为当地创造工资性收入3亿元。公司现有员工7000余人,其中洛宁籍员工5300余人,占全部员工的75%。

其实,中扩公司只是洛宁县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缩影。自农民土地大规模流转伊始,剩余劳动力的安排问题就被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他们规划建设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园,并利用政策资金扶持等办法,引进培育了香港中扩玩具、广东韦得电子等一大批制造企业入住,吸纳了一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就业,探索了一条“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贫困群众就业致富”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在中扩玩具厂上班的城郊乡榆庄村村民张三妞激动地告诉记者,她们村在厂里打工的有20多人,每人每月都有1500元左右的工资。以前四处跑着找工作,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晚上还能回家照看孩子,这都是政府引来的企业为农民带来的好处。

洛阳市扶贫办主任孙晓伟告诉记者,2010年至今,洛阳市扶贫办扶持洛宁县产业扶贫资金共计1032万元。其中,扶持科技扶贫项目9个,共36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8个,下达资金352万;扶持小额到户资金320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种植业与养殖业以及小型农产品加工等项目。

洛宁县县长张献宇向记者介绍说:“2013年县财政还要加大对扶贫企业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贫困村民有事可做,有钱可赚。”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洛阳市扶贫办和洛宁县政府的一个点子,竟然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人人有事干,家家有钱花,就连往日找遍大街小巷也找不到活干的残疾人生活也有了保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难怪在富宁公司上班的残疾人苏杏丽笑容可掬地说,以前只能在家做饭,没有半点经济收入,如今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自己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做时髦发型,穿流行服装,这一切都是政府给我们带来的福啊。

当地农民们诙谐地说,以前靠天来吃饭,如今在家能赚钱。假若不愿把心操,工厂就在村旁边。不管老天涝和旱,不怕刮风阴雨连。打工看家两不误,幸福生活比蜜甜。

猜你喜欢
洛宁洛宁县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河南洛宁县中河银多金属矿区三维可视化及资源量估算
饸饹面“贷”富农民
洛宁县
洛宁县
老百姓的主心骨——河南省洛宁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纪实
洛宁淡竹甲天下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