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 邢兆远 李建斌
488家文化单位在快节奏中转企改制;连续两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艺术创作呈井喷之势,一大批文艺精品叫响全国,走向世界……
冲破藩篱,革故鼎新。“十一五”期间,三晋大地拉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引擎,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制改革“山西样本”,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四轮驱动”,强力推进改革
山西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虽晚,但势头猛,进度快,效果好。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道出其中奥秘:“这得益于‘四轮驱动: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政策保障到位、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把文化体制改革置于“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观框架内,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成为“一把手工程”。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省长王君担任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要求强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政策,确保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全省11个市全部由书记或市长担任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全力推动改革进程。
为使改革的成果真正惠及群众,省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山西人民出版社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使离退休人员和即将退休人员的利益得到了保证。这一政策让员工们吃下了“定心丸”,仅三个月就顺利完成转制任务。太原市作为改革排头兵,坚持划转一个、合并一个、保留一个、核销一个“四管齐下”的办法,使国有文艺院团逐渐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运城市规定,转制文化单位一律免缴资产评估、工商注册、土地办证等费用。平遥县一次拿出上百万元,解决了转制企业职工的社保问题。
改革就会有阻力、有困难。山西日报、山西电视台以舆论造势,开设专栏、专题,大力宣传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改革的政策和要求,宣传改革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经验。改革攻坚阶段,各媒体大规模、大范围地集中报道改革的进展情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极大地推动了改革的全面推进。
山西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改革督导组,深入各地,帮助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胡苏平跑遍全省11个市和几十个重点县,每到一处都要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阐明政策、讲清任务、解疑释惑、解决难题,确保改革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同时还实行了“一周一检查一汇报一通报”的办法,强化督导检查效果。
“四轮驱动”,让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出现又好又快的势头,在改革单位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群众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五个一工程”,深掘活力之源
在“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背景下,山西将文化产业列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袁纯清提出,在“一体两翼”的发展中,文化发展是“一翼一轮”,文化工作者是转型跨越的“先头部队”。
“先头部队”乘势而起,聚集精兵强将,在全省精心构筑“五个一工程”,一是各市、县要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二是抓好一个带动性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龙头项目;三是推出一个地域特色鲜明、市场前景看好、能够“走出去”的拳头文化产品;四是打造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五是拿出一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传得开、叫得响的独具特色的文艺节目。
“五个一工程”的构筑,带动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投资数十亿元,在太原市长风商务区新建了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长风文化岛”,力争将这里精心培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文化高地。大同、朔州等5市纷纷开工建设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30多个县新建、改扩建了文化馆、图书馆;700个乡镇新建了综合文化活动站;7100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9638个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将改革的触角伸到实处、深处,让文化力强劲释放。晋城鼓励民营资本注入文化企业,煤炭企业投资文化旅游业,联手民营企业整合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重新打造了太行山旅游文化节。万荣县推出了“全球华人公祭后土大典”节庆活动,建设了“笑话博览园”,拍摄了弘扬“善”文化的电影《李家大院》和反映当地“笑”文化的电视剧《荣河镇的男人们》。此外,朔州举办了中国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太原加大投入开发晋阳古城,运城市扩建宇达青铜文化基地,长治市重点打造太行山红色文化品牌,大同市大手笔建设云冈大景区……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11个市共提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文化产品96个;119个县(市、区)中,42个制定了“一策”,104个推出了“一业”,81个明确了“一品”,43个要筹办“一节”,82个正打造“一剧”。
“五大战略”,绘制发展蓝图
文化强省,山西描绘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6%;到2020年,形成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兴旺、产业发达、创新活跃、英才集聚、市场繁荣的文化发展新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山西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五大战略”,即大力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
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文艺精品。继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后,大型说唱剧《解放》,三年间演出300余场。舞剧《粉墨春秋》去年年底在北京、上海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喝彩。舞台剧盛演不衰,荧屏银幕更不甘落后,《八路军》《乔家大院》《吕梁英雄传》等17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电影《赵氏孤儿》《关云长》等均有不俗票房。
实施大集团战略,山西成功组建六大骨干文化集团,使原来勉强维持的文化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2009年组建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去年总收入由组建时的23亿元增加到68亿元,利润更增长了9倍。山西广播电视台局台分离一年,广告收入就从4亿元增加到6亿元。现有六大集团,加上正筹划成立的山西体育产业集团、旅游产业集团、文博产业集团、工艺美术产业集团,这十大文化产业集团将撑起“文化晋军”的脊梁。
整合各地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挖掘其文化内涵,重点打造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和黄河文化五大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为山西“大景点”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忻州市以五台山申遗成功为契机,制定了“一个中心、三个支点、五个基地”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业、创意动漫等七大产业。
在大服务引领上,山西围绕搭建银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文化需求。到“十二五”末,确保“市市有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歌舞剧院”等“五馆一院”。县级在巩固“县县有文化(博)馆、体育馆、图书馆”的基础上,加快“多厅数字影院”建设。
在大会展集聚上,筹划承揽举办世界性、全国性的文艺汇演、体育赛事、大型论坛和专业展览,以会展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的交流融会,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五台山国际旅游文化月、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运城关公文化旅游节、大同云冈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会展节庆活动做大做强,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山西特色,在国内外知名的会展节庆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