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亮点解读

2012-04-29 00:44陈智国
投资北京 2012年5期
关键词:高技术十二五新兴产业

陈智国

“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对于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而言,更是面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环境与条件变化。《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高技術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正式对社会发布,综观整个《规划》,在发展理念、产业导向、集群打造、政策举措等方面都有值得关注和肯定的内容。

亮点一:发展理念上注重传承与拓展

“十一五”期间,北京高技术产业提出了“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理念,取得了创新发展的良好成就。《规划》在产业理念上有了新的提法——“高端化、总部化、集约化、轻型化、低碳化”,实现对“十一五”时期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理念的传承与拓展。具体体现在:

一是保留了“高端化”的提法,既注重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也强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与新时期提升首都经济竞争力及城市影响力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提出“总部化”理念,与新时期首都经济总部经济特征的提法保持一致;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对总部经济、对产业控制力的要求。世界城市的管理控制能力主要来源于聚集的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机构及相关国际组织总部等,《规划》提出 “总部化”的理念,既是对产业高端化发展的细化,也是提升产业控制力、城市经济控制力和辐射力的重要路径。

三是在原来“高效”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首都水、电、土地、空间资源约束以及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提出“集约化、轻型化”的理念。“集约化”体现通过生产方式、组织结构、集群布局等的变化,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产出,是高效发展的具体体现;“轻型化”既指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指高技术产品的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微小化、轻型化,体现对土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四是按照世界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的基本标准,结合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提出“低碳化”理念,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在“绿色北京”和“首善之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亮点二:产业导向上体现高端引领和对新兴产业发展引导

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产业分化、产业融合趋势日渐凸显,产业高端环节、新兴产业间的竞争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规划》立足基础,着眼未来,在产业导向上体现了对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环节、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顺应服务经济发展趋势,注重对高技术产业领域新兴服务经济、服务业态的引导,将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并明确了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等新兴服务领域的发展重点,着力将高技术服务业打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15年,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进一步强化首都在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的竞争优势。

二是顺应国家创新竞争导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作为首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并结合国家战略部署、首都产业与创新基础,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都进行了详细的部署;提出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彰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先导性、支柱性地位,既体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首都经济新发展的意图,也体现北京要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先行、引领作用。

亮点三:发展导向上突出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升级

就当今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单一的产业创新能力、产业规模或市场占有率等已不能体现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链环节、价值链环节及产业核心竞争力才是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根本所在。苹果与富士康之间差距明显的利益分配关系体现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价值。《规划》将提升首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实施产业竞争力升级三大工程”,并从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化推进等三个层面扎实推进部署。具体体现在:

一是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乃至全球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是国内产业创新能力、创新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也是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的区域,是首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龙头引擎。为更好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辐射作用,《规划》提出,加强“1+6”先行先试政策探索、统筹利用好“央企、外资、民营、地方”各类要素资源、深化政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创新协作、强化产业创新平台支撑等具体部署,强调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跨越与升级,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

二是将产业集群打造作为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产业集群既是实现产业要素集聚、耦合、降低协作成本的重要路径,也是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影响力的重要方式。《规划》在集群化方面,首先,提出“增强‘两城自主创新与辐射带动能力,提升‘两带产业集聚与规模效应”,体现了“两城、两带”不同区域在资源集聚、创新分工等方面的差异——“两城”重在集成央院、央企为代表的高端创新资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打造自主创新引擎和产业辐射高地;“两带”重在加快相关产业要素集聚,推动高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大体量的产业经济规模。其次,体现了通过“两带”大尺度范围的产业带构建串联各个分散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意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自西向东串联了“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永丰新材料基地、昌平风电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并与东部顺义临空经济区形成对接;“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采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为依托,向东联动“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向西带动“房山高端制造业基地”,形成纵贯北京南部地区的万亿元级产业发展带。同时,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打造也是落实“建设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力争打造2个万亿级高技术产业带”等发展目标的具体部署。

三是将应用示范和产业化作为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成果丰富是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首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每年北京产生上万件各类创新成果,根据统计数据,2011年,北京市输出技术合同53552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3亿元,占全国的约40%;其中,流向本市、流向外省市和技术出口所占比重约为30%:30%:40%。基于此,通过应用示范、产业化工程推动众多高端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产业化,不仅是快速做强做大首都高技术产业的现实抓手,也是发挥中关村及首都创资源优势,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规划》从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的体制机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落地转化、组织实施应用示范项目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对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加快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亮点四:政策举措上强调统筹整合与环境建设

《规划》政策措施是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规划》结合“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产业方向、重点工程,重点从政策、机制、环境等层面加强部署,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较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政策的创新与落实。随着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化的不断深入,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都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相应也带来新的政策需求。《规划》强调以“1+6”先行先试政策、总部经济、国际化品牌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等为代表的政策创新与发展探索。据了解,围绕中关村“1+6”先行先试政策的探索与落实,中央部委共牵头出台了12项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的政策文件,北京市出台了20多项配套实施文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具体扶持模式上,强调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租赁、入股、合作,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政府采购等新型的产业扶持模式。

二是注重发展统筹与资源整合。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涉及政产学研用多方主体,也涉及央企、地方、军工各类资源,需要加强发展统筹与资源整合。《规划》中在不同模块均体现了发展统筹与资源整合的内容。首先,提出了“统筹促进”的发展原则,注重对国家、地方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旨在加强产业要素、创新资源、空间资源的统筹谋划。其次,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注重发挥中关村创新平台这一中央与地方联动的服务平台,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央地合作平台”作用,着力激发“央企、外资、民营、地方”等各类资源潜能。据悉,中关村创新平台吸纳了19个国家部委的37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北京市相关部门和区县的110名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形成了“部市会商、部市联动、区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在整合国家、市、区等各级资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再次,为更好实现资源与项目统筹,市政府建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项目统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安排500亿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健全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在产业重大项目扶持方面的统筹工作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最后,将“推进区域合作与开放创新”作为一项举措,强调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探索各种“走出去”创新协作方式,集成、整合利用首都经济圈、环渤海周边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全国重点经济聚集区、全国重点城市等国内创新资源;强调通过国际优质创新资源的引进来、重点行业产业组织和龙头企业跨国发展或国际合作,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三是致力于打造适宜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对金融、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外部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规划》在政策举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了系列部署,主要包括:首先,在金融环境建设方面,通过产业基金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介入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在高水平运作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高技术服务、新材料、信息服务业等一批创业投资基金的同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同时,发挥中关村科技金融试点政策优势,鼓励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其次,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和服务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标准战略等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再次,用足用好“中关村人才特区”相关政策,吸引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人才集聚,强化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在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门的支持下,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财政扶持、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人才培养与兼职、居留與出入境、落户与国籍变更、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十几项配套人才服务政策。据悉,2011年中关村人才特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962人,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36人,形成了人才、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产生重大促进。

(作者: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

猜你喜欢
高技术十二五新兴产业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高技术条件下空袭与反空袭的作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