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产生的原因、本质及其应对策略

2012-04-29 14:37:51李辽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应对思潮本质

李辽宁

摘 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从表面上看,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主张价值中立,企图超越意识形态,但其本质在于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按照西方的模式,走资本主义道路。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多方面进行有效应对。

关键词:非意识形态化; 思潮; 原因; 本质; 应对

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13-04

所谓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是指以淡化意识形态和价值中立为核心价值,主张在处理社会问题过程中,单纯面对问题本身而回避意识形态取向的社会思潮。在国内,比较早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当时以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和李大钊等为代表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青年,就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交锋。此后,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非意识形态化思潮陷入漫长的沉寂,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非意识形态化思潮重新抬头?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影响是重要的外部原因

一般认为,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其直接创始人是贝尔、利普塞特、希尔斯、阿隆等人。持“非意识形态化”观点的人认为,20世纪上半叶所固有的深刻的意识形态冲突的根源在相当大程度上业已消失,不妥协的社会主义和不妥协的自由主义已没有地位,因此,“意识形态争吵”的时代已经结束,于是,“意识形态终结”成为整个意识形态潮流的名称。随着70年代美国社会内部矛盾的加剧,“非意识形态化”观念受到了批判,“非意识形态化”观念的炮制者们不得不改弦更张。由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诸领域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西方,一些在西方受到批判的社会思潮,也能够在我国寻找一定的市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伴随着西方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西方观念和文化也大量进入国内,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影响颇大。而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也对我国部分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除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本身的影响以外,西方学者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批判,在客观上也扩大了这种思潮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正如竹立家指出,“哈贝马斯对晚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正确指出了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把科学也变成了‘意识形态,用科学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作证明,把政治‘非政治化,把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政治问题当做‘技术问题来处理,逐步清除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消除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能力,资本主义社会正在逐步变成一个‘新极权主义的社会。”[1]可以看出,哈贝马斯所论述和批判的,正是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在西方国家的社会实践。这种做法,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同样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我国在对外交往中需要加强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滋生的外部环境

“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左”倾错误,夸大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曾经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党认真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逐步形成了超越意识形态争论、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在对外交往中加强同资本主义世界联系的思想和政策主张。比如,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中国同许多西方国家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在发展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巨大的潜力。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不应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在国际交往中,我们绝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样,也绝不允许别的国家将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中国。”[2]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使用了“超越意识形态”的提法,“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3]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国际形势与经济问题》的讲话中也特别告诫,在对苏、对美问题上,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需要说明的是,在外交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既符合时代精神,也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但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并不是要放弃意识形态,而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改革开放更好更快发展。

3.改革开放过程中要求“不争论”,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改革开放之初,老左派就开始了抵制改革开放的抗争。对此,国家领导人多次讲话予以说明。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在《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4]。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说”完全赞同,并提出“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体现了改革创新的巨大勇气。“八九风波”之后,特别是柏林墙倒塌以及苏东国家发生巨变之后,出现了关于“私营经济合法性”的质疑,以及“凡事问一问姓资姓社”、批判市场经济的左倾思想。这种思想带来了严重后果。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私营企业人心惶惶。资料显示,1989年,全国个体户减少到1234万户,从业人员减少到1943万人,分别比1988年下降了15%和15.7%。私营企业则减少了50%。[5]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批评了凡事都要问一问姓资姓社的左倾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判断改革开放“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及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6]。可以看出,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不争论”,其策略与对外交往中的“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有些人以此为依据,认为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同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就必须放弃原有的意识形态,把国内经济发展中“不争论”的思想理解为“价值中立”,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一切为了发展”,这是对邓小平思想的歪曲。

4.部分学者的推动是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又有不同的情况。一是在和平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危机日益凸显。许多学者看到了传统意识形态论争中存在的问题,呼吁所有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一些学者主张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障碍,共建美好地球这一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成为大家的共识。二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消除思想上的混乱状况,集中精力于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学者提出了旨在消除意识形态论争的发展思路。比如,顾昕在《第三条道路:一种稳健的制度变革战略》一文中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其含义一是推动各级权力组织,实行专业化和理性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不赞成优先实现民主;三是在尊重权威作用的同时,希望知识分子和企业家阶层走向成熟,在制约社会腐败方面达成共识,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7]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作为社会发展的策略之一,其目的是从新权威主义和民主主义的争论中找出一条新路。三是有些学者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颇深,顽固坚持中国必须走西方的发展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样板。为此,他们主动从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中“吸取营养”,用西方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社会现实。这部分学者在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传播过程中的动力最大,负面影响也最大。

二、本质透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直接目标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即弱化甚至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

1.任何一种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出现和传播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矛盾,体现了一定群体的利益诉求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在中国的当代症候表现为:盲目追求“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主张“我消费,故我在”的消费主义;强调“一切为了发展”的发展主义;“价值中立”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观;“告别革命,远离崇高”的后现代主义,以及“重估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等。可以看出,这些思潮出现的时间并不同步,所针对的社会问题也不尽一致,所强调的主题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如果任由这些思潮发展,它们都将从不同的方向和维度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这是一个在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功劳簿”上层次不同的谱系:如果说消费主义和发展主义是企图抛开意识形态问题而言他、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和普世价值观是想从所谓“完全客观公正”的视角评价事物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从根本上消解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理性,而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直接站在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成为反马克思主义的急先锋。

2.企图回避意识形态问题,主张价值中立,这在客观上并不可行,在实践中极为有害

综观各种不同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其出发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善意的主观愿望出发,为避免政治上的争论而错失发展的良机,故而刻意弱化或者回避政治,企图通过非政治性手段(比如经济手段或科技手段)来解决现实问题;另一种则是在主观意愿上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和平演变,走西方式发展道路。这两种出发点所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主张对那些原本不属于政治领域而属于经济或其他社会领域的问题,通过非政治性的手段进行纠偏,这是完全必要的,它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但是如果原本意识形态性很强的问题,只是出于对意识形态性的忌讳而刻意回避,或者打着“价值中立”之名,行消解主导意识形态之实,则是十分有害的。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正是后者,它一方面企图弱化甚至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以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现实,其结果只能使我国的话语权更加丧失。毕竟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理论体系,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现实道路来看,都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较大的对立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用西方话语来解释中国社会现实,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践上极为有害。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往往难以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的重要原因。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以不同的面目示人,其本质都是一样,在未来还会有新的形式

正如社会思潮的出现都有其相应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基础一样,任何一种社会思潮也会因其条件和基础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的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日益兴盛,进而成为主导意识形态;有的则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日渐衰微,以至于成为一般的社会心理而逐步归于沉寂。对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来说,只要其存在的内外部条件具备,即西方国家企图对我进行西化的图谋不改,国内一些学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不同态度存在,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就有其存在的可能性,而且还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形态。自改革开放以来,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已经展示了其不同的面目特征,有的已经被人们抛弃,有的仍然有一定的市场,甚至力量还比较强劲。可以预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还会时常伴随在我们身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在未来还会采用不同的形式。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三、应对策略

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也是如此。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是一种异己的力量,需要加以批判性分析;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存在,我们才会更加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威胁,从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冷静应对。

1.正确领会我国各项政策的战略性和策略性,树立坚定的信仰

众所周知,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与西方国家打交道,引进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与此同时,自身也需要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把重心落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淡化意识形态的理由。无论是对外交往中的“不以意识形态划线”,还是国内经济建设中的“不争论”,都不是为了追求所谓“普世价值”,更不是要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核心说到底,是为了让中国尽快发展和强大起来,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8]只有正确理解和领会国家政策的战略性和策略性,树立坚定的信仰,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同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划清界限。

2.认真分析其现实根源、理论实质和具体表现,进行有区分的批判与引导

如前所述,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有不同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表现,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有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为此,要区分不同的立场,认真分析其在不同时期所针对的具体问题与矛盾,尤其要分析其表现特点、影响对象、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实证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善意的要说服和引导,恶意的要揭露和批判。此外,要加强方法上的科学化研究,建立健全长效应对机制,使得关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研究能够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长期性、常态化的重要工作之一。

3.不断充实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实现形式,提高理论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的现实发展和未来前途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普遍的指导性,但是就具体的一国一地一时而言,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本土化,使之适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否则,理论就很难彻底。实际上,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革,在理论上不断发展,正是这种改革发展使得资本主义避免了迅速走向灭亡。相反,社会主义倒是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其中的教训值得反思。就我国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趋势加强,社会矛盾更加凸显,不同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差异巨大,这些都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在实现形式上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指导性。

4.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消解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不良影响

从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传播载体来看,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和大学生,其中,知识分子是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往往是社会思潮的直接推动者和传播者,也是不同社会思潮之间进行理论交锋的主要“斗士”;领导干部也是社会思潮传播和推动的重要群体,而且,由于他们是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思想状况和理论素养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产生最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是不同社会思潮努力争取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思潮的推动者和传播者。以上三个群体是社会思潮包括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传播和交锋的主要力量,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社会思潮通常是以社会心理的形式存在。正因为如此,加强对这些群体的宣传教育,提升其思想认识水平,砥砺其辨别和批判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理论武器,是消解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不良影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5][7]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52,43,23.

[2]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13.html

[3]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4-04/29/content_1447509.htm

[4] 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9.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8]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4429495.html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应对思潮本质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8:32:15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压力容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