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视线

2012-04-29 00:44
中关村 2012年5期
关键词:稻葵改革

李稻葵:在“有限权威时代”,改革要权力下放、企业选择和地方竞争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又将迎来中共18大换届,深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就经济改革而言,已有吴敬琏、张维迎等著名学者表达主张。日前,李稻葵教授在《学习时报》著文,认为:我们已经进入“有限权威时代”,政府正式的权力并不一定受限,但是决断力和执行力却明显受限。主要的原因是民众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渠道形成了日益强大的舆论压力;再则是现有体制内部利益多元化,导致政府决策过程受到各方利益群体的游说和掣肘。学者的角色也在转变,由先前的专注给社会“开方”治病,进化为给社会提供“菜单”,告知改革者有什么选项,每个选项的后果是什么。李稻葵认为“这才是学界对中国改革方向进行讨论的基本范式。他透过“现代市场经济纷繁复杂”,提出“三个基本维度”的理念:“第一个是有关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制度安排”。诸如日本的所有权高度社会化,美国的大股东通过资本操控市场,欧洲式的家族干预控制政府。“第二个是维系市场经济平稳运作的制度安排”。如公共品的厘清与提供,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理解。日美与欧洲的理解各有自家的解读。“第三个是利益冲突的解决和权利分配的机制”。法制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谁来立法。英美日各不相同,中国的立法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的。李稻葵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今天的改革需要开阔思路,下放权力,由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自己改革的路径,从而以一个分权的、不断演进的改革方式,取代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刀切的改革方式。简言之就是“中国改革要权力下放、企业选择和地方竞争”。

高尚全:深化改革,当下要破除思想禁锢和利益阶层阻拦

“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显示了决策层加大改革力度的决心。日前,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接受采访时提出建言:“改革推进之所以如此艰难的原因,在于当下制约整个改革推进的除了思想因素外,还有更麻烦的利益因素。”高尚全认为,党的执政基础在于“三民”思想:即“民心、民生和民意”。民心是核心,为了得民心,必须把民生问题搞上去,使老百姓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为了得民心,更要尊重民意,让老百姓有话语权,有参与权,有监督权,有尊严。现实告诉我们,思想因素的确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的推进。当下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问题、公有制的实现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等,就是因为思想深处的禁锢而难以厘清。甚至在一些极左的网站上,仍可以看到一顶顶“反社会主义”、“国企私有化掠夺”等大帽子满天飞。由此可见,仅仅在经济改革领域,就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打破思想禁锢。此外,改革的阻力还有更麻烦的“利益因素”。改革进一步发展必然促动“既得利益阶层”的神经,他们既有权,又有一定的资源,玩的是“摸石头上瘾却不想过河”的把戏。疗治改革遇阻的“综合症”,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邓小平说过的——“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

俞敏洪纵论改革:

“教育兴国”和“商业给力”是推动中国进步的两大重要因素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可谓桃李满天下,学子尊他为先生,业界视他为精英。无论如何,我们认为俞敏洪血液里流淌的是“北京精神”,他的梦想是“教育兴国”,借助的是“商业给力”。“教育兴国”——中国的未来是不是能够在全世界变成一个真正强大、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依靠的是教育的科学发展。但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让我们感到悲伤的是,看不到未来一代人通过现在的教育体系成为真正立足世界,能够为中国、为世界做出大贡献的“教育气场”。当下的中国教育观念和方法都需要深度转变和改革。国人的育人意识中,最看重的是“成名意识”,而不是“公民意识”。所谓“成名意识”就是“下级服从上级,上级侮辱下级不受任何惩罚的意识”。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商业给力”——“商业力量”能够变成推动中国强大的重要力量,道理很简单,在一个没有背后运作、没有暗箱操作、没有潜规则、没有国家资源壟断和掌控,而是靠自由经济的竞争下,商业资源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目前的中国民营经济还没有得到完全公平待遇。民营企业的社会贡献特别是对GDP的拉升、上缴利税和解决就业,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资源使用、贷款和行业竞争等方面,却得不到与“共和国长子”同等的待遇。中国深化改革所呼吁的,就是需要透明、需要公平、需要平等。值得警惕的是,国人中的利益集团正在不断形成并加固,权贵资本越来越体现出对生产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侵蚀。我们期待的是真正的市场规则和真正的“看不见的手”的出现,以及真正公平的、自由的、透明的,大家互相认可的交换原则和契约精神。

美学者称中国并非“创新不足”许多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走在世界前列

近来国人的舆论界,从“名家”到“草民”多以“走进天堂的乔布斯”说事,自责缺乏创新意识,甚至放言“中国100年也出不了乔布斯”。日前,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布雷兹尼茨接受采访时的言论:外界经常批评中国“创新不足”,许多中国人自己也这么认为,但这其实是对何为“创新”没有充分认识。他指出:把创新等同于发明产品创新是错误的。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在其他形式的创新方面其实表现出色,包括“产品创新”,把现有的产品设计的更好、或更符合不同市场的需求;以及“流程创新”,不断改善制造和物流体系,中国都走在世界前列。布雷兹尼茨举例说,苹果公司在美国就饱受批评,指苹果公司作为硅谷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却没有给美国创造多少就业市场,反而给中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美国大学存在“崇拜新奇”的问题,如果不是某一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大学不教,学生也不愿意学。每一个学子都立志成为尖端科技专才,却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的。布雷兹尼茨坦言:中国政府对自主创新太过痴迷,将大量资源倾注前景不明的高端产业,反而会对其他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布雷兹尼茨的言论启发我们: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一旦发现自己不能成为下一个“硅谷”时,而又丢掉了“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的优势,会被后起的新兴国家取代,那将是邯郸学步,悔之晚矣。

猜你喜欢
稻葵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