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养老金入市在农历新年过后已有实质性推进。据悉,国务院有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养老金入市步伐,年内有望获得重大突破,而相关投资运营办法“最快将在一季度发布”。最新的消息是,如果养老金入市成行,其投资比例很可能参照企业年金有关办法,即入市比例“最高可达30%”。如果以较为理想化的方式计算,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92万亿元,最多约有5800亿元资金可入市。
大幕在争论中开启
事实上,农历新年成为养老金入市政策明晰的一个转折点。就在2011年12月15日的财经年会中,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养老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但随后业界亦形成了支持和反对的两种声音。
支持者或看重巨额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刺激作用,不希望在现有制度下养老金继续贬值;反对者则多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健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亦有待完善,改革未到位前盲目入市,担心公众“养老钱”将会受损。
这使得市场一度陷于迷茫之中,在此前的调查中,多数业界人士均认为两相争执之下,养老金入市的步伐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快,至少是“还没有时间表”。但到2012年1月末传出的种种消息却显示,最终政策的取向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
养老金入市已经拉开帷幕,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养老金入市以实现保值增值目前既面临诸多难题,但亦将会有更多细节上的安排以保障其入市“航程”的安全和风险可控。如果更为冷静的思考和测算,养老金入市既不是过于乐观者认为的“救市良药”,也不是过于悲观者认为的“将面临重大风险”,它事实上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并将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救市”并非根本出发点
养老金入市的意义何在?由于当前市场成交的低迷,行情的迟滞不前,站在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很自然的将养老金入市看作是“救市”的法宝。但如果站在决策层的角度看,养老金入市或将对股市起到支撑作用,但这显然并非养老金入市的出发点。
知情人士透露,在现行体制下,个人账户资金多存入财政专户,缺乏良好的投资渠道,只能存放在指定银行或购买国债,任何地方、部门和个人都不能用于其他形式的投资。而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即使以定期存款存放,资金实际上也在不断贬值。
按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从1997年到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账面亏损额高达约6000亿元。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保体系的一道坎,保值增值的压力成为推动养老金入市的动力。
同时,高层也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时空互换,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在2011年12月15日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养老金入市后,业界的反对声音中亦不乏将养老金入市解读为“救市”,但这种解读与筹划经年的养老金入市政策初衷相去甚远。
投资主体或将明确
那么,由谁来作为养老金入市的投资主体?记者了解到,人社部在2009年曾提出拟让各省分别设立投资运营主体的设想,这一设想虽然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以确保基金公司和投资主体之间的地位对等,但同时又难以解决各省养老金结余情况不同,各省投资主体投资能力差别大,易受本地政策变动影响等问题,因此已被决策层放弃。
更为实际的做法是设置一个全国统一的投资运营主体,将各省养老金结余统筹起来,由这一投资主体统一进行管理。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这一投资主体设置却面临“部门之争”的窘境:人社部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是两个最有力的竞争者,双方都希望获得投资权。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优势在于,成立十余年来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投资业绩,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熟悉资本市场;其劣势则在于,地方养老金分散在人社部的各个社保经办机构之下,如果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投资主体,则需要得到人社部的配合。同时,人社部虽然“掌握着钱”,并且也希望获得投资权,但投资能力和投资经验却成为短板。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投资主体设置之争仍在继续,由于这一选择涉及到部门利益,并且也与地方政府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颇多争执。亦有可能新成立一个投资运营主体,直接设在国务院之下,该新机构组建专业投资管理队伍。但无论如何,如果养老金入市的政策方向确定,投资主体最终并不会成为一个实质性的障碍,投资主体的明确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入市”不等同于“入股市”
养老金入市更全面的说法是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而进入资本市场并不等同于进入股市,而是指进入包括股票、债券等在内的多个投资领域。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此前透露,为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将各地方管理的一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集中起来,按一定比例投资各类金融资产,其中一部分将投资股票。
这一说法与最新的“投资比例很可能参照企业年金有关办法,即入市比例最高可达30%”较为吻合。如果从数据测算来看,截至2011年底,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积结余达2.86万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92万亿。按照30%的比例,最高入市资金规模可达约5800亿元。
与此前养老金入市的想象有差异的是,5800亿元只是“入市”资金,用于投资“各类金融资产”,其中只有一部分会被用于投资股票。至于用于投资股票的比例是多少,则是个未定数。
有分析人士指出,从这些情况来看,最终养老金入市并被投入到股票的资金占整体养老金的比例不会太大,风险也因此可控。而即使是养老金入市购买股票,以历来的政策风格判断,也不会是突然间全面冲入市场,更有可能分批逐步介入。养老金入市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应该是起到中长期稳定市场并获取稳健收益的作用。
入市应与市场建设并行
养老金入市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如何应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成为业界争论的又一个焦点。反对养老金入市者所持的一个依据是,中国资本市场现阶段“重融资,轻回报”的状况与欧美发达市场差异甚大,且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可资参考的数据是,目前A股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能连续现金分红的公司不到10%,整个A股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股息率仅有0.55%,而在欧美市场,年均股息率达到2.5%左右。
即令在欧美发达国家,养老金配置的金融资产中,所投资的公司也必须业绩稳定且现金分红丰厚,多为蓝筹公司,并更青睐有较高现金分红承诺和优先保证的“优先股”。而此类投资标的在A股市场仍颇为缺乏。
就在2011年12月郭树清建议养老金入市的同时,其推动的资本市场建设步伐也在加快,监管风暴和分红新政的推出与养老金入市的建议不乏内在联系,养老金入市理应与资本市场建设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