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方
摘要: 在李清照词的作品中“愁”是最主要的意象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李清照的情愁、家愁、国愁等几个方面对其词中之愁进行释读,从而进一步走近李清照,揭示其作品的精深博大之处。
关键词: 李清照词情愁家愁国愁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士大夫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兼散文家,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工于翰墨。李清照于十八岁时和当时宰相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为夫妻。赵明诚是一位金石爱好者,并曾历任州郡行政长官。①特殊的生活背景使李清照从小就有良好的文学教养,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婚后门第高贵,生活优越,加之夫妇俩又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自然是婚姻美满,伉俪相得。
一
有道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婚不久,赵明诚即负笈远游②,这让多情的李清照饱尝了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思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于是一个“愁”字悄悄来到了李清照的词中。如她婚后不久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从细腻委婉的字里词间,使我们仿佛看到女词人眉头的颦蹙,忧忧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亮已上西楼,可见这是一个多么辛苦、多么长久的等待。她把自己的愁怨和满腹的相思又投向了那满楼的月光,“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中的“无计”“才下”“却上”更是把那种难以排遣的相思愁苦渲染到了极致,浓得无以化解。这种刻骨的愁情在《醉花阴·重阳》一词中表现得更为形象、传神: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也是李清照写给赵明诚的一首相思词。词中所提到的重阳佳节本是亲友团聚,相携登高,兴佩茱萸,畅饮菊酒的时刻,而李清照却只能对影独酌,借酒消愁。词人借“薄雾”“浓云”“黄昏”“秋风”的组合把自己心中那种彻骨的思恋,寂寞的哀愁,百转的愁肠,痴痴的想念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的“瘦”字更是把“愁”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当然,在李清照其他词中表达这种相思之愁的词句也是不胜枚举,如: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来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楼上几日春寒,帘重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念奴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干,祗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很明显,我们可以从“新来瘦”“终日凝眸”“愁千缕”“人何处”“倚遍阑干”等可以看出李清照的情愁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凄清,缠绵,哀怨,无奈,比“病酒”更重,比“悲秋”更甚,望断归鸿,望穿秋水,倚遍阑干,剪不断,理还乱,赶不走,挥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折磨的一个美丽的少妇憔悴销魂,以至于“人比黄花瘦”,真可谓“痴情女子”。如此读来较李后主的一江春水之愁更能让读者有真切感受,动人心弦。
二
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李清照正被情愁占据心头之时,家愁又接踵而至。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靖康之难”爆发,金兵入侵中原。③故乡沦陷,国破家亡的悲惨现实降临到李清照的头上,从而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环境和命运,自此李清照家愁的帷幕也徐徐拉开。为避兵祸,她与丈夫仓皇南奔,多年苦心经营搜集整理的金石书画资料在逃难中丧失殆尽,更为不幸的是,丈夫赵明诚病亡于兵荒马乱中。④李清照悲痛欲绝,爱的王国从此也随之崩塌了。
赵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似是彬彬有礼的君子,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当然不能失去,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因见不能俘虏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了面具,对李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心存高洁的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重,哪里受得这般侮辱?很难想象,李清照当时以超人的勇气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通过对簿公堂,终于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包袱。⑤生命对人类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更不能没有爱。而李清照先是在避难中失去了最爱,而后又饱尝了一场凄风苦雨般的婚姻悲剧,在这里这位女词人心中爱的火花也就永远的熄灭了。这怎能不让她对昔日与赵明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产生无限的眷恋,无限的叹惜,无限的忧愁呢?这种情愫在《武陵春》一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人这时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非昔比,触目伤怀,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满腹的忧愁,满怀的悲凄却无处诉说,这怎么能不让她悲从中来,“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三
当然,如果李清照词的“愁”仅仅只是停留在个人的生离死别上,那么她的“愁”也只能算是一般的“闲愁”罢了。但上天赋予李清照的是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就此罢休,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被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公元1129年9月金兵再次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开始逃难。国君是国家的象征,但是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一路逃亡,一直飘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赶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不得丢掉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当年11月她流浪到瞿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携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公元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遣散百官。⑥李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的失望。封建社会的观念,国家者,国土、国君、百姓,国土让人家占去了一半,国君让人家撵得抱头鼠窜,百姓四处流离,国已不国,君不已君,她这位有着强烈爱国精神的女词人怎能不痛心,不犯愁呢?这种揪心的深愁惨痛深刻地反映在了她的代表作《声声慢》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以非常沉郁,凄婉的笔调通过对“晚风”、“黄昏”、“大雁”、“黄菊”、“细雨”等一系列的描写,把词人在国家江河日下,只身沦落天涯的那种凄苦的处境及愁闷,惨痛、悲怆、哀怒、凄凉,无奈的孤苦心境如盖天的瀑布直流急下,倾泻无遗。那“梧桐细雨”,哪里是雨啊,那分明是词人血和泪,是向苍天的悲愤呼告,难怪词人怅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悲恨的国愁也更深地体现在《永遇乐》中: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通过南宋和北宋两种元宵节景灯况,以及个人感受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在元宵佳节的融和气氛中,人们都在诗酒庆祝,女词人此时心中却有着愈发难言的痛苦。友伴来相召,一一被委婉谢绝。词人此时所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及时行乐,不是醉生梦死,而是勾起她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感。的确,特别是词尾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所流露出的悲恨之情、血泪之语,不禁令人黯然神伤,潸然泪下。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永遇乐》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复闻此词,辄不自堪。”⑦李清照这种亡国的深愁苦痛也在她后期的许多词里有所表现,如: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四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愁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茫然地行走在世间深秋的落叶黄花中,一个人咀嚼着自己的凄苦的情愁、家愁、国愁及学业之愁。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她的多才多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中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她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但李清照的悲剧也恰恰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在两千年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文人心安理得地手摇折扇,歌咏风月,随波逐流地生活。但李清照却从不凑合,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她背负着沉重的愁绪——情愁、家愁、国愁,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愁。如果她像那个孙姓女孩或者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或者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却偏偏是以心抗拒,以笔唤天。由此也可以看出她词中的“愁”正是她复杂感情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的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在她忧郁的词行里始终隐藏着敢爱敢恨的情感,而李词的特殊魅力也就正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着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们千百年地读下去。
五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承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她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公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李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⑧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如丝如云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愁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注释:
①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②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③④⑤⑥王玉强主编.时文选粹(第四辑),2004年第1版.
⑦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⑧王玉强主编.时文选粹(第四辑),2004年第1版.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4月1版.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禇斌杰主审.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夏于全集注.唐诗宋词全集(第四部).华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