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锣鼓曲

2012-04-29 00:44:03熊君平
躬耕 2012年5期
关键词:淅川丹江锣鼓

熊君平

锣鼓曲是热闹乡村的流动风景。

童年时候,一到年下,一支支竹扎绸裹的花船,会伴随锣鼓铿锵,游走于集市村道,逗留于乡间场院。做坐船状的女子,撑篙的艄公,手持“济公”扇随船行走的“小丑”,边走边舞,走走唱唱。滑稽的表演,逗人的唱白,引来观众朗朗笑声。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个别简单曲牌,我也能哼哼:“吃饭哪,想起呀毛主席呀!红薯糊汤甜蜜蜜,哎咳呀,将来吃好哩呀啊……”

昔日的淅川,不论城镇乡村,农舍场院,锣鼓一敲,就是一场热闹的联欢。一人领唱,众口相和。领唱者如痴如醉,和唱者声震瓦屋。尽管是些“咿呀哟嗨”,但尽情尽兴,群欢群乐。

淅川锣鼓曲来自民间,是淅川这块土壤生长起来的艺术之树;是丹江、淅水浇灌的山乡之花。她承接的是乡土的历史传奇,是祖辈相传的草根文化。

前些年,淅川歌手李红宇、刘侠,用原生态唱法,把淅川锣鼓曲唱到中央电视台。每听那圆润优美曲调,我便有了对乡土艺术重新审视的激情。一个夏日,有缘与县文化馆退休的老艺术家张守君、宋金春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即兴演唱。那乐感,竟让我这门外汉叫绝。张、宋是淅川一流的乡土艺术家,亲历过淅川锣鼓曲的发掘与整理,与他们接触,便知道了锣鼓曲的一些根根秧秧。后来,又有幸拜读省艺术学院陶捿女士的《淅川锣鼓曲乐谱辑选》。因此,写锣鼓曲前世今生的兴致,愈发强烈。

作为民间无本传唱的口头文学,淅川锣鼓曲有着群体性参与的特点。演唱形式丰富多彩,曲牌多,唱腔美,易学易唱。不用搭台,不用扯蓬,锣鼓一响,嗓门就痒。随便一个场地,独唱、对唱、接唱,都成。由锣、鼓、镲担当的伴奏,热烈张扬。婚丧嫁娶,起房盖屋,小孩过岁,抑或群众集会,庆典活动,多有锣鼓曲捧场。来自生活,触景生情,随口填词的方便,成为锣鼓曲创新发展的活力。春灯二节,伴随彩船,舞狮,高跷,竹马,秧歌,鹤蚌舞等民间玩艺的锣鼓曲,给节日的城乡,增添着温馨与热闹。用曲牌“八岔子”演唱的《蓝挢担水》,便是一出艺人领唱、众人唱和的曲目。不用排练,大伙顺着哼哼就行,图的是大家痛快,众人高兴。

应该说,锣鼓曲是丹江文化一个缩影。“帆通汉水潮偏绿,山接湘云雨自寒”。历史上的丹江水运,北通秦晋,南接吴楚,是连接中国南北的一条水陆捷径。因此,以楚文化为根基的丹江文化,融汇了江汉、秦晋、中原乃至巴蜀文化的因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昔日的丹江,白帆相接,舟来船往,号子震天。一条不足千里的江河,展示出独有的包容与大气。而根植丹江文化DNA的锣鼓曲,就吸收了陕西秦腔,陕北民歌,湖南花鼓,河北民歌及河南梆子的诸多成份,成为独具风格地域痕迹凸显的民间艺术形式。

淅川锣鼓曲是淅川民风民俗的演绎,是身边人的情感倾诉。80多个曲牌,唱腔柔美,情感丰富,张扬的是真善美的人性本质。以张守君、宋金春为代表的淅川锣鼓曲艺人,会根据自己的嗓音和特定表达目的,结合曲目上的情感色彩,在曲调上追求更好听,在填词上,与时俱进,时有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淅川锣鼓曲之所以以大众娱乐见长,是因为根子扎于民众。一曲叫《小两口观灯》的曲目,表现的俏皮、谐谑,让人捧腹。曲词唱到:“小奴家大门站哟喂,大肚子戏罗汉哟喂。怀胎十个月哟喂,不知是女和男哟喂。生儿唱丑角哟喂,生女唱小旦哟喂……”看,孩子还未出生,角色就安排好了。来自民间的东西,有着民间的特殊魅力。

锣鼓曲的内容,雅俗并生。以风土民俗,男婚女爱,农家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锣鼓曲,同时也颂扬历史英雄,表现历史故事。还会依据时代变迁,增添新的内容。所以,淅川锣鼓曲折射的是一方水土的人文精神,丹淅大地是锣鼓曲生长的土壤。

淅川锣鼓曲源于何时,在我的寻访和阅读里,并没个确切说法。一般认为是清代中期,也就三百年上下。可从《鲤鱼闹莲》曲目看,“社火唱”特点特别明显。从这一点讲,锣鼓曲的历史也许更长。淅川是楚文化摇篮,丹水之滨的丹阳是楚的始都,显殊的楚文化印迹,使锣鼓曲有更远的“前世”。《鲤鱼闹莲》宣示的祝诅和祁福色彩,又凸显着楚人尚鬼巫的风习。《鲤鱼闹莲》流传于丹江淇河交汇处的寺湾。表演者有四:鲤鱼公子一,莲花女二,赶鱼汉一。伴和锣鼓节奏,四人持护由竹子扎成的“鱼蓬”,穿插走场,载歌载舞。

“小小鲤鱼满口腮,上江跑到下江来。

上江吃的灵芝草,下江吃的藕莲苔”。

《鲤鱼闹莲》只能在元宵节演出。正月十三下午,由负责演出的“灯头”带队,扛着神旗,敲锣打鼓,到淇河岸边履行《鲤鱼饮水》仪式。锣鼓鞭炮声里,一白羽公鸡在“鱼蓬”前斩杀。灯头拿崭新毛笔,用鸡血为“鲤鱼”点睛。“鲤鱼公子”向河水三鞠躬。毕,鱼蓬才在锣鼓声中,走街串村给乡人拜门……十七,灯头再领歌舞队,到淇水“卸桨”。锣鼓鞭炮齐响,灯头双膝跪地,朗声诵祷:“鲤鱼来到大河边,恭贺鲤鱼已成仙。今天送你龙宫去,保我富贵万万年。”随后挖掉鲤鱼双眼,捧送河水,归还河神。至此,一年一度的鲤鱼闹莲,偃旗息鼓。

看,活活一幅楚人信鬼好祠的风俗图!

楚人性情奔放,喜游戏群聚歌舞。所以,淅川锣鼓曲定格的是两千年前的楚风楚俗。农历正月十五,农户门前灯笼高挂。游走于村间场院的旱船,往门前一停,先是拜门调,触景生情,现编现唱,都是吉言吉语。其中,《观灯》拜门调很多,一般先夸灯、夸人、再夸家。锣鼓曲艺人在口口相传的套词里,出口成章。夸女子的:“大红灯笼挂得高,门里坐着女儿娇。杏眼好似秋水样,小口一张赛樱桃”;夸老人的:“门前高悬长寿灯,走上前来把礼行。门前有条长流水,屋里有棵不老拈”;夸私塾学堂的:“这里挂着状元灯,状元灯下卧盘龙。先生本是孔门后,学生个个脑壳精。”

旱船所经之处,拜门调不断变化。遇上肉铺、当铺、杂货铺、木匠铺,即便普通人家,也会临机而变,随口唱来:“这个庄是好庄,房子盖在龙头上,盖在龙头出贵子,盖在龙腰出娘娘……”锣鼓曲词俗的、雅的、黄的,应有尽有,只是受众对象不同罢了。《卖翠花》曲词很美,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把丹淅岸边的村野风光,巧妙嵌入数字,阖盘托出,描述得静谧安详,风韵悠然。

淅川锣鼓曲唱的都是人们熟知的物事。唱花,就唱辣椒花,水草花,黄瓜南瓜花,石榴茄子花,都是农家房前屋后山冈河水里的常见花。说饮食,就是胡椒茶,麸子酒,酥麻叶,卤鸡蛋,醋蒜苔,或猪臀尖,心肺肝,牛羊肉,漏粉条,鸡蛋虾米,炖鸡煎鱼。再者就是石榴、桃、梨水果之类。《村里有个巧大姐》的衬词更有意思:“心灵手巧菜齐全,一桌碗碟摆面前:咸蒜苔,甜蒜瓣,葱花豆芽炸花生,四角摆着压桌碟。油炸酥麻花,配上酥糖丸。糖醋鲤鱼摆中间,红白大肉放两边。金色杯子放八个,象牙筷子摆一圈。”听着这些散发浓郁乡土气味的曲词道白,一种特殊情感,便在心头涌起。

《劝十郎》唱的是年轻妻子劝夫上进的故事。夫婿染上坏习气,妻子不是吵闹,而是将十大碗喷香的菜肴摆到桌上,请郎君入坐,然后规劝:“寒窗苦读在功名”、“为官一方要清正”、“忠孝节义顾周全”、“莫让私情误前程”。目视郎君狼吞虎咽的吃相,贤妻忽然潸然泪下,开始十劝,内容包括:不贪玩,不赌博,不经商,不嗜酒,不嫖妓,不当差,不狂言。要么读书做官,要么持家务农。孝双亲,睦四邻,“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儒家的道德思想,在唱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听这充满封建伦理的劝夫曲,自然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宝钗劝宝玉的情景。“宝钗”的良苦用心,难道奉劝的只是一个“贾宝玉”吗?

淅川锣鼓曲唱的是邻里事、村中人,是田野的四季庄稼,是庄户的家长理短。麦收大忙是乡村的大典,男女老少都在田间忙碌。割麦、晒麦、打场、收麦,最是耽误不得。锣鼓曲《劝女》唱的就是麦收五月的情景:“说是那五月天哟,又是一端阳,叫声贤惠女哟,你赶快下厨房,一时迟慢了啊,长工说短长。”焦麦炸豆季节,连小地主都催促女儿早起床,下厨房,为长工做饭。因为:“赶工的活儿都在那嘴头上。”可想,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又是如何的“心里如汤煮”呢?

锣鼓曲押韵上口,风趣生动。因此,走近锣鼓曲,就走进淅川的民风民俗。在淅川锣鼓曲中,方言俚语的频繁使用,是她的闪光亮点。淅川人说话喜用连词叠句,《石榴烧火》“做个风箱亢亢沉”、“呼啦啦想起娘家妈”。这种音韵具佳的叠字,在锣鼓曲中使用频率最高。女人要跟男人出门,“我回家头梳梳,脚包包”,原来是个小脚女人要随丈夫赶集……不少曲目,为强调一种特定情景,意在渲染气氛,增加美感。如《踏青》,面对村郊山野怒放的桃花、杏花,便咏唱到:“桃花杏花次不楞楞楞楞,开开冤家二郎塞呀,哟哟儿啊哎”,表现了人物对自由之春的向往和心情的娱乐。锣鼓曲的许多衬词,富有乐感,令人称道。《绣荷包》中的“青儿梭,柳儿梭,青梭柳梭,青柳二梭,得儿郎当,得儿当,得儿当,楞儿得儿当”。花舌音的巧妙运用,更增添了田园意味,增添了音乐美。听着这优美的曲调,如饮陈酿,让人回味无穷。

闲来翻书,我发现两千多年前的楚地,楚歌特别盛行。诸多楚歌,情歌即占大半。屈原《九歌·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恭予兮善窈窕”、“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便是楚人情歌中的经典。作为楚地的淅川锣鼓曲,反映“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的曲目,给人的感受忒深。这些曲目,旋律婉转,情感细腻,节奏轻慢,一波三折,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双探妹》就是一个表现男女幽会的曲目。元宵节里,情哥欲约情妹出门观灯。可情哥走至情妹家门,却不见情妹的人。什么原因?曲中唱到:“小妹听了开言道,尊一声哥哥听我说根苗:爹妈管住了啊。哥哥哎,我心里如刀绞,心里如刀绞。”多情的埋怨,情妹的陈说,一问一答,十分有趣。把旧时男女偷偷约会的场景,描述得如在眼前。但是,棒打鸳鸯终不灵,暗中私会,照样进行。而《妹定跟到水晶宫》,则大胆多了。由唱词看出,情哥情妹山盟海誓,爱得死去活来,可情妹却被父母设置的重重障碍看管住了。曲词唱到:“大门上了三把锁,二门套上九根绳。院里拴只大黄狗,檐下挂盏孔明灯。床前挖个拦马坑,四个被角系铜铃”;再看痴情女:“一下撑破红绫被,一步跳过拦马坑。一包药闹死大黄狗,一口气吹灭孔明灯。一锤砸烂三把锁,一剪剪断九根绳……郎哥若要钻大海,妹定跟到水晶宫。”

这种表现敢于冲破封建牢笼,争取婚姻自主的“叛逆”性格,是淅川锣鼓曲的言情佳作。但在封建伦理里,少男少女相思相恋,不可能都那么泼辣张扬。《踏青》唱的是清明节到来,山野郊外的秀美景色,激荡着闺中女子的春心。表面上她要去踏青,实乃出门“游转”,物色自己的心上人。果然,便与年轻貌美风度翩翩的吴秀才邂逅,二人一见钟情。

乡村与爱情,似乎有着神秘联系。明亮的田野,和煦的春光,绿树里的蓝天和蓝天下的芳草,山花,好像都为有情人所设。秀才见她,“只看得两眼扑僧僧”。她瞧秀才,“两眼不想睁”。“扑僧僧”是淅川人对迷离眼神的形容。有缘邂逅,得知秀才“家住小河街,大门朝南开”,“问他二爹妈,早年都不在呀”,怜悯爱慕在痴女子心中油然荡起。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淅川,终身大事不能由自己做主,又不便向父母直说,思来想去,只好找干妈吐露心曲。干妈听了干女儿羞答答的述说,自然愿意出面,玉成美事。

在淅川锣鼓曲中,烧香拜神,月下相会,表达早结连理心愿的曲目,缠绵悱恻,意境隽永。《月亮出来亮堂堂》这样唱道:“月亮出来亮堂堂呦哎,情哥情妹去烧香呦哎,过路神仙多保佑呦,保佑二人早成双呦哎。月亮出来白又白呦哎,哥妹二人紧相挨呦哎。哥是骨头妹是肉呦,骨头连肉分不开呦哎……”

淅川锣鼓曲表现少男少女暗自相恋私定终身的曲目,曲折婉转,情丝绵绵。而表现已婚夫妇新婚燕尔,天各一方的眷眷相思,则是另一种情调。《思郎》表现的闺中怨妇思夫盼归、独守空房的咏唱亦让人感动:“半夜三更想情哥,思想情哥泪悲伤。郎在外,不知哪年哪月,才回到奴的身旁”,有着明清言情小说的意境,虽显直白,却也似李易安悲苦清寂的情怀倾诉。

除情感细腻,淅川锣鼓曲还以调侃诙谐,平添艺术效果。《小担水》唱的是婚后妇女的情感跌宕,用男女对唱,表现了一幅饮食男女的山乡情爱图。女的先唱:“谁个替我担,谁个替我担,谁个替我担水上高山?我是他脚头妻啊,他是我男子汉”;随之便由男的接来:“我来替你担哪,我来替你担,我来替你担水上高山,你是我脚头妻啊,我是你男子汉”。看来,绝非萍水相逢,而是心仪已久。唱到此处,女子话锋一转:“我也不叫你担哪,我也不叫你担,我也不叫你担水上高山。我丈夫知道了啊,把你的狗腿打断”。出人意料,女子已有丈夫,似乎要试试男人胆量。男的便唱:“偏偏给你担哪,偏偏给你担……你丈夫知道了啊,也是个比求蛋”。“比求蛋”是淅川方言。是说,你丈夫知道也不怎么样。

可以想象,红杏出墙的背后,必是一宗不幸的婚姻。居住高山的女人,吃水行路自然艰难。男人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小担水》语言通俗,谐谑,表现的生活情趣,有意境之美,描述的儿女私情,委婉动人。

犹如一眼眼清泉,淅川锣鼓曲涌出的是一方民风的激情浪花。另有一些曲目,流淌的则是封建婚姻下乡村妇女的斑斑血泪。《十八岁姑娘七岁郎》唱的就是一宗极不般配的婚姻:“奴在房中泪汪汪,不该嫁个七岁郎,夜里哭着要他娘。本想和他一头睡,怕他夜里尿湿床……”包办婚姻,造成的是无数个不幸家庭,是无数个如鲁讯笔下《祥林嫂》式的人物悲剧。

《小大姐回娘家》,就是通过新婚女子之口,抱怨父母给她找的孬婆家。直到洞房花烛,新媳妇才发现,“布袋买猫”里的丈夫:“泪蜡眼,聋耳朵,囊鼻子,豁嘴子,瘸腿子,背锅子”,连“秃”带“麻”,是个淅川话中的“十不全”。一个水灵似玉的姑娘,嫁给个丑八怪自然不公。但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不能违拗,只能认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要求女子“从一而终”,从走进婆家门槛,不管丈夫是俊是丑,是傻是呆,也要尊夫相子。即是丈夫夭亡,也不能改嫁。淅川县志上,一宗宗烈女贞妇的命运,难道不是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吗?

我相信,人们在欣赏这样的曲目时,哪怕是笑着,心里也会忿忿不平,也会默默抗议。从这个角度讲,锣鼓曲的揭露和批判意义,不言而喻。

如果说锣鼓曲是淅川人祖辈承传、不断丰富的民间艺术,那么丹江文化就是它的源源清泉。

丹江航运历史久远。从有记载说起,已经好几千年。因此,漫长的船工生活,就成了淅川锣鼓曲反映的直接内容。淅川人把水中舟变成岸上船,赋予其文化意蕴和艺术内容。水中舟上了岸,“玩旱船”就成了丹江船工的生活再现。

代表曲目有《赶船》。《赶船》演出者三人,女子驾舟,或停或行,或兜圈子,与撑船艄公、跟船伙计搭配,边唱边行。也有一人多角,演唱者既以第三人称,叙述行船码头。码头大都是丹江沿岸的著名集镇;还以第一人称,分别表演艄公与搭船的干女娃子,调侃对白,意趣横生。表演者还辅以左右摇晃,前仰后合的动作,以示丹江行舟,风浪颠簸。同时变换不同表情,拿捏不同腔调,亦男亦女,说白唱答,曲词幽默、舒缓,给人联想。

用竹扎绸裹的彩船,两头尖,中间阔,如同昔日行走多滩多礁、河狭水浅的丹江“鳅子”船,形似鳅鱼,瘦身长体。我曾有过一段驾船经历,从事过《丹江航运史》的编写,对丹江纤夫有一份特殊情感,对赶船调尤为喜欢。那熟悉的优美旋律,谐谑有趣的曲词,总让心底涌动一种内在的亲切。

我见的《赶船》,有两个版本。一种是从汉口一直唱到县城;一种则从老河口唱到荆紫关。历史上的丹江航运,由陕西商州、龙驹寨、至月儿湾,进入河南的千年古镇荆紫关。然后,沿江而下,入汉水,通长江。曲词便由南及北唱到:“汉口河里开哩开船走啊,扯起风蓬呀风哩风摆柳,摇撸着荡桨来得快呀……太公哎,抓子哎,也不知前面什么地方呀哎呀?”太公就是艄公。“抓子”是淅川话“干什么”的意思。艺人自问自答,或由船中女子作答。曲末以“歇后语”,点出下一码头名字。如“两个老婆去亲嘴。怎么讲?老河口啊——”接着,长腔长韵:“驾起清风,荡起双桨,开船走哟哦……”兜圈,旋转。唱完一个段落,是下一个码头。李官桥,双河镇,淅川城,荆紫关,依次唱来,调门相同,只换地名,唱词不变,直唱到荆紫关止。

旱船调是人们喜欢的曲目。许多曲头,也都与“船”相关。拜年调《一支花船两头尖》,这么唱到:“一支花船两头尖,身披彩绸花镶边,别人撑船在河里,我在地上玩旱船。”船的形制、特色和淅川人淳朴、幽默性情,通过唱词,可见一斑。

可以说,没有丹江航运,就没有淅川锣鼓曲,没有淅川的“玩旱船”。锣鼓曲还原生活,船为玩伴,激发着人们的艺术想象,再现着淅川人的艺术创造。《十绣》的一段曲词就这么唱到:“奴绣一支船,船在河中间,绣个艄公把船弯。”

传统的春灯节,锣鼓曲演出队,驾着花船,在乡村游走。《拜年调》少不了固定套路:“小小竹船花又花,艄公今日笑哈哈。自从花船玩过后,富贵荣华第一家。”喜庆,奉承,祝福的祥言吉语,随口拈来,讨一个口彩。锣鼓镲激扬的鸣响,让节日气氛,益加浓烈,益加祥和。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同汉乐府和《诗》三百一样,劳动是诗歌乃至锣鼓曲发展的源泉。淅川人热爱锣鼓曲,以中老年人群为多。填词的灵活性,让锣鼓曲跟随时代步伐,“旧瓶装新酒”,新词新曲时有翻新。

新中国建立前后,淅川锣鼓曲不少曲牌,在传唱中被赋予新的内容。像《掌柜打我我打牛》,唱的是放牛娃子对旧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反抗意识。曲中唱到:“掌柜穿丝又挂绸,放牛娃我净屁股。掌柜喝酒又吃肉,我吃的是窝窝头。掌柜住的是高楼,我住牛棚气味臭。我给掌柜捉鞭杆,掌柜打我我打牛。”恨乌及屋,牛是掌柜地主的,把气撒在牛身上,也算出一口恶气。

我想,这该是土改时传唱的节目,表现的是对封建剥削的忿懑。也有表现翻身农民喜悦心情的曲目,抒发农民当家作主的自豪。《共产党来了心欢喜》唱到:“锵哩锵哩锵锵嘁,共产党来了咱心欢喜。分田分粮又分地,地主恶霸直叹气。锵哩锵哩锵锵嘁,老财屋里有东西,拿出来了宽大你,拿不出来枪崩你!”有共产党撑腰,贫苦农民自然扬眉吐气。

淅川是革命老区,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共地下党组织就活动在这里。1932年11月,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2万多人,由内乡进入淅川,又经滔河进入湖北。1946年7月,李先念、王震率中原军区部队,为摆脱国民党30万重兵围剿,向西挺进,途经淅川。《来了红军李先念》便这样唱到:“中华民国几十年呶哎,百姓没有安一天哪,盼得今朝乌云散哪,来了红军李先念哪……”红军来到淅川,如播种机,如宣传队,向往红军的淅川青年,走向延安,参加革命。开门调《跟着领袖打天下》唱出了另一种情愫:“鸟儿出笼飞天涯,哥哥逃出地主家,去到延安找红军呶,我的哥呀,你跟着领袖打天下。”

随着时代变迁,从解放前到新中国建立,乃致改革开放,各时期都有淅川人自编自演的锣鼓曲新曲目。《两种社会两样歌》《迎接四化早到来》《唱唱淅川变化多》《责任田里出金砖》等比比皆是,这种伴随社会进步的锣鼓曲,烙刻着时代的印痕,彰显着来自民间艺术的固有生命力。1975年,乡人朱国强根据锣鼓曲《绣荷包》曲牌,填写的《红心巧手摘银棉》,经张守君先生谱曲,人民音乐出版社《战地新歌》登载后,经各级电台播放,一种既俏皮又蕴含一方生活情趣的旋律,便走出淅川,被越来越多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所认知,所传唱。

这些年,我接触了不少锣鼓曲研究和演唱的艺术家,受其熏染,与宋金春先生合作,也创作填写了一些歌颂新时代、新发展的新词新调。在创作新词过程中,通过倾听由淅川乡土艺人演唱的原始音带,觉得是一种享受,心底便产生一种感动。像把《赶船》唱得有滋有味的赵杰三;擅长锣鼓曲、大调曲、哈蟆嗡等多种乡土曲艺演唱的阎生俊;还有用土语村言,把《石榴烧火》唱得原汁原味的毕兴乾,以及唱《大对花》、《劝郎》、《拐妹》、《小观灯》、《绣荷包》、《打小秃》的阎文科、郭三成、王凤山、王银仓、张新房,张双成、金玉贵、衡凤竹、杨秀举等。我愿记住这一长串名字,虽然他们都是丹江岸边世代耕作的农民,虽然大多已经过世,但他们留下的民俗乡音,到什么时候都那么感人,那么新鲜。我感动这些曾活跃于丹淅岸边的民间艺术传播者,感谢把淅川锣鼓曲整理收藏的张守君、宋金春等艺术家,常想,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曲是淅川一笔宝贵财富。感觉,在我的肉身中,也寄居着乡土文化的灵魂,所以,闲暇时候常常一个人也会哼上几句。

一个夏日,我与北京来的老作家,再次聆听已是疾病缠身的张守君老人的即席唱段。作家开玩笑说:“锣鼓曲是好东西,弄得好,可到美国卖2000万。”当然,作为一种先辈留下的遗产,不能用金钱衡量。但深入挖掘、科学保存锣鼓曲这一民间艺术,不仅是当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们民族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整理收藏,延续传承,不能等待。

然而,这个世界,从来就是权力与物质财富至上。当今时代,愈加甚之。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短期现象。有人说过,无论一个国,一个族,并不是权力与财富的延续与继承,而是因为文化。锣鼓曲就是先人创造的以文化所传承的文化。然而,生长锣鼓曲的淅川,丹江与淅水沿岸,唱法就不尽相同。同一个曲牌,唱腔、衬词和花舌音运用,就不一样。清末明初传之淅川周边的西峡、内乡、邓州、镇平等市县的锣鼓曲相比,亦有差异,淅川锣鼓曲80多个曲牌,延展着楚文化的血脉根系,滋味纯正,独具风格。其实,我并不真懂锣鼓曲,但却有一种冲动,想给和我一样不懂锣鼓曲的人说一说锣鼓曲,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淅川锣鼓曲。虽然肤浅,但却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我的最大心愿。

在淅川,以锣鼓曲为代表的多种戏曲,曲艺,民歌,是淅川文化的不尽资源。曲剧、豫剧、越调、评书、蛤蟆嗡、大调曲、三弦书、坠子书、鼓儿词等,是民族文化的折射。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徙后,一些迁居异乡的淅川移民,把锣鼓曲等生长于丹楚大地的楚音楚调,带到了黄河南北。许多迁徙新村的白发老人,自发组成秧歌队、锣鼓曲演唱队,敲起故乡的锣鼓,唱起故土的乡音。迁居社旗晋庄的曹湾移民,2009年异乡第一个春节,便唱起自编的锣鼓曲,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愿:“首都水缺欠,移民来奉献。迁居到晋庄,重建新家园……日子比蜜甜,迎来小康年。二○○九年,永远作纪念。”听着这亲切的词曲,我心中就会有一种感动:淅川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用锣鼓曲的土语乡音,抒发情感,赞美生活,像踩在音乐的琴键上,收获着自己的欢乐。

猜你喜欢
淅川丹江锣鼓
丹江蓝里望故乡
丹江源探幽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29:19
邵伯锣鼓小牌子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26
淅川兰沟墓葬区M12 和M25 发掘现场
九江丝弦锣鼓
心声歌刊(2020年2期)2020-06-16 03:37:28
商州之恋
“生态淅川”建设中的人大力量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09:58
丹江河畔那群人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30:00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