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创烧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史书最早记录青白瓷者为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其后,许多记录青白瓷的墨迹就留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南宋赵汝适在他的《诸蕃志》中提到用瓷器贸易,在亚洲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即现今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书中笼统提到瓷器贸易的有十五处,明确提到青白瓷和白瓷各一处。蒋祈《陶说》中又写道,“若夫淛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宋·耐得翁《都翁纪胜》铺席条载:“……有大小席铺,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又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条内有“……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碗器……”等语。这说明当时青白瓷产量大,分布广,且以晶莹如玉的色泽,坚致细腻的质地,不惧水火的特性,深受世人的青睐。
青白瓷从色泽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玉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故青白瓷的问世,立即博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赏。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条引“彭器质尚书文集送许屯田诗曰:‘浮梁巧烧瓷,颜色比较琼玖。”南宋初词作家李清照在她《醉花荫》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是赞美青白釉瓷枕为美玉的诗词,足见古人对当时青白瓷的赞誉是相当高的。
2006年在江西景德镇浮梁凤凰山发掘了一处宋代窑址(图1),揭示龙窑遗迹一处(图2)和手工作坊遗迹一间(图3),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釉瓷,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青白釉瓷占出土物的大部分,现介绍如下:
青白釉执壶(图4)器物残破变形。喇叭形口,颈较粗,折肩,弧腹,圈足。把柄外侧模印四条竖条纹,中间三横条。外壁粘存窑渣。灰白胎,釉色白中泛青。口径5.6厘米,足径6.6厘米,高12.5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5)喇叭形口,颈较粗,圆溜肩,圈足。弧腹,上腹部外弧鼓,下腹壁渐内收。把柄外部两侧饰竖条纹,中间模印三横条纹。内、外腹壁可见规整的旋削痕。灰白胎泛黄色。口径5.8厘米,足径6.4厘米,高13.5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6)喇叭形口部残缺略有变形,颈较粗,圆溜肩,圈足。弧腹,上腹部外弧鼓,下腹壁渐内收。把柄外侧模印四条竖条纹,中间“Z”字形条纹。内壁可见规整的旋削痕。灰白胎,青白釉。口径5.6厘米,足径6.6厘米,高13.6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7)整器粘连于一平底匣钵内。把柄残,喇叭形口部略残。颈较粗,圆溜肩,圈足。弧腹,上腹部外弧鼓,下腹壁渐内收。白胎,青白釉,色青亮。口径7厘米,高19.8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8)喇叭形口,沿残。颈较粗,圆溜肩,圈足。上腹部圆鼓,下部内收,外腹压印五道凹棱,呈浅瓜棱状。把柄残缺。胎白细腻,青白釉泛青色,釉青亮。足径7.2厘米,残高16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9)喇叭状口,颈较细长。椭圆形腹,腹部压印凹槽呈瓜棱状,然后凹处刻划一组细线,肩腹交接处也刻划一组由四至五根细弦纹组成的纹样,肩部一侧置细长弯曲圆流,对应的颈肩处塑扁平把柄,把柄顶部置圆管状系钮。肩部缓折,腹部的凹棱细密且深,小平底。内、外壁满施青白釉,但内壁釉层较薄。颈与肩交接处有一道接胎痕。口部略有变形且粘窑渣。底部粘存三个支钉和一处烧痕。白胎较细腻,青白釉晶莹发亮。口径7厘米,底径7.6厘米,高24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10)喇叭状口,颈较细长。椭圆形腹,腹部压印凹槽呈瓜棱状,然后凹槽处刻划一组细线,肩腹交接处也刻划一组由四至五根细弦纹组成的纹样,肩部一侧置细长弯曲圆流,对应的颈肩处塑扁平把柄,把柄顶部置圆管状系钮。肩部缓折,腹部的凹棱细密且深,小平底。内、外壁满施青白釉,但内壁釉层较薄。颈与肩交接处有一道接胎痕。器物变形,粘连在一平底匣钵内。外壁粘存大量窑渣。灰白胎。口径7.6厘米,底径8厘米,高28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11)口及颈残缺。肩部硬折,一侧置细长弯曲圆流,对应的颈肩处所置把柄残失。椭圆形腹较粗壮,腹部压印凹槽呈瓜棱状,然后凹处刻划一组细线,肩腹交接处也刻划一组由四至五根细弦纹组成的纹样,腹部的凹棱较粗且浅,圈足。颈肩交界处有一道接胎痕。圈足沿粘存四个支钉。胎白细腻,内外壁及底满施青白釉,釉晶莹亮丽。足径7.8厘米,残高18厘米。
青白釉执壶(图12)圆唇,盘口较深,束颈,圆溜肩,弧鼓腹,圈足。肩部一侧置圆管状流,对应的颈肩处塑扁平把柄,另外两侧的颈肩处塑对称的半环状系。口沿及外壁至底足施青白釉。口颈部歪斜变形。流下部贴塑蝴蝶结,把柄外侧模印四条竖条纹,中间交叉纹。外腹壁上部留存窑斑。白胎,青白釉较亮。口径6.4厘米,足径7.2厘米,高18.5厘米。
青白釉花浇(图13)喇叭状口沿上捏一流,微束颈,与流相对称的口沿和肩腹部塑扁平把柄,把柄外侧模印两条竖条纹,上部交叉纹。圆鼓腹,暗圈足。外腹壁一侧粘存一块落渣。灰白胎较粗,青白釉泛灰色,釉面有小黑斑点。口径4.6~5.4厘米,足径5.6厘米,高9.8厘米。
青白釉碗(图14)卷唇,口微撇,弧腹,高圈足。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壁下部留有窑斑。腹壁可见规整旋削痕。灰胎,青白釉泛灰色。足径6.2厘米,高7.2厘米。
青白釉器盖(图15)盖面中部下凹,盖沿平折,沿一侧塑圆管状横钮,盖面中间塑三瓣花蕾状系钮。灰白胎,盖面施青白釉,釉面留存窑斑。盖径7.6厘米,通高2.8厘米。
青白釉器盖(图16)盖面微隆,平顶出沿,下设子口。顶中间置钮,残。灰黄胎,顶面施釉,釉不明显。盖径7.8厘米,残高1.6厘米。
青白釉瓷塑狗(图17)头残缺。四足着地卧状。白胎,除底面外,余处施青白釉,底部留有两处支烧痕。通长4.8厘米,残高2.6厘米。
据《宋会要辑稿》册一百四十六“食货”五十二谓:“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监库。”宋代景德镇隶属饶州,饶州瓷即景德镇瓷,宋时景德镇以专烧青白瓷而闻名于世,这是宋代朝廷选用青白瓷的文献记载。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瓷之所以如此晶莹剔透、质优而典型,主要是基于下列原因:首先,瓷石质优,因此瓷胎致密洁白,半透明度良好,为同时期各窑产品所不能比拟;其次,烧制工艺严谨,器壁薄腻规整,器型挺拔精巧,其利坯技艺极其娴熟;最后,瓷釉光泽度高,透明度好,釉下的刻花纹饰因线条的深浅不同而积聚厚薄不等的釉层,积釉浅处釉色青白,积釉深处呈色青绿。瓷釉因纹饰显得丰富,纹饰也因透明的瓷釉而更加清晰。
宋朝时青白瓷已经享誉海内外,因此后来历朝均有仿造青白瓷器,其鉴定要领主要为:首先看器型。由于青白瓷的生产窑口众多,历时长久,因此其器型十分丰富,日用品、陈设品、礼器、明器中的品种难以计数,需要认真掌握各个时期不同品种的基本造型以及演变规律与特征;其次看釉色,青中见白,迎光透视,半透明度极佳,具有玉的效果。凡上品均莹润碧透,少数釉色偏黄为下品;再次看胎体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巧坚实,有透光感;最后看烧造工艺, 一般采用旋坯为主、拉坯为辅的方法,一个匣钵和一件坯体的仰烧法,器物间用圆形垫饼间隔,或者采用支钉间隔,其器型多为日常生活用具。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