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
堆塑瓷瓶是我国宋代时长江下游地区流行的一种有堆贴塑内容的特殊的随葬明器,其典型特征为在主体罐的上部堆贴着飞鸟瑞兽、门阙楼阁、仙佛人像、乐伎杂耍等雕像。堆塑瓷瓶造型独特,雕饰复杂,形态各异。到了元代,造型逐渐简单直至衰落,分布范围小。堆塑瓷瓶将各种丧葬明器浓缩于一身,并组合为一有机的整体,集中了大量的丧葬信息,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一、堆塑瓶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据唐宋一些文献中记载,随葬魂瓶的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商朝末年,伯夷叔齐兄弟因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无效,遂遁入首阳山隐居,立誓不食周粟,最终双双饿死。家乡父老将两人遗体安葬时特地把“粮罂”、“五谷袋”等放进墓中,以抚慰饥饿的亡魂,使之有所依附,由此形成了魂瓶随葬的礼仪。这种礼仪表达了生者对亡者的崇敬思念之情,而这种葬俗始于商末,至迟在春秋时代便已流行。
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墓中就发现有随葬的木质仓形器,乳圆形尖顶,圆柱体,三面都有门。这是现在考古发现早期的粮仓模型,应该是谷仓瓶的原形。
汉代初期,社会流行厚葬之风,以大批的粮食实物和明器殉葬。如图1东汉绿釉陶仓制作精细,形象写实,仓腹开有方窗,仓基有排水沟,盖作攒尖顶,上有展翅欲飞的立鸟。谷仓上塑有鸟类,意为谷仓消灭害虫,是从西汉开始的,揭开了在仓体上堆塑鸟兽人物的先河。
三国两晋时期,魂瓶在造型、装饰上进一步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其中包括人物、飞鸟、走兽、楼阁等,且开始堆塑丧葬祭祀场面(图2)。这个改变代表了人们开始以更多的对死者亡灵的美好期许来冲抵对死亡的恐惧。飞鸟的出现,加之其他更为丰富的装饰,也可看作是当时人们对死亡的认知更为丰富,且开始受到宗教的影响,认为人死后,灵魂将会升天。此时期是魂瓶发展的繁荣时期,堆贴塑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出土数量多。
唐代时期,越窑出现了一种粮罂瓶。“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其造型为喇叭口、长颈、鼓腹、小平底。颈腹饰有四系,颈腹部堆塑一蟠龙。龙的出现代表着富足昌盛的唐代统治阶层对统治权力的崇拜和对吉祥的期盼。图3是一件唐代四系龙纹粮罂瓶,龙纹刻划立体感强,釉上点彩漂亮清晰,罂盖顶部饰有宝香花,盖身布满荷叶纹,纹饰清晰,罂口为花边,可以称为罂中之王。
五代至北宋初期,又出现了一种五管瓶(图4)。五管瓶是在瓶的肩部增设了五个空心管,管有圆和多棱形两种。这些管子与六朝魂瓶上的圆孔作用相似,是供灵魂出气用的。这种造型是战乱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巫术的普及而产生的。
至北宋中期,墓中就已出现了堆塑长颈瓶,数量少,颈长和腹长基本相等。以1965年南城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墓出土的一对北宋青白瓷堆塑瓶为例(图5),釉呈米黄色,修长颈,长鼓腹,颈部堆塑龙虎,肩部剔刻荷叶边形纹,肩至颈上布有三个弧形把(这种造型到北宋后期就已消失),盖上立一飞鸟,通高46.2厘米。这是迄今为止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青白瓷堆塑瓶
到了南宋时期,青白瓷堆塑瓶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矮向细长的变化过程。早期青白瓷堆塑瓶的造型简单,一般为盘口、细长颈、椭圆腹,盖上塑立鸟,颈腹间有龙形堆贴,通高在50厘米以下,颈长占全器的一半,大都成对出土。以后逐渐发展为上有日月星辰、仙佛人像、云龙花鸟等繁复装饰,将以前多种明器的造型集于一身。
元代晚期景德镇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盛行,并出现一种用青花或釉里红装饰的魂瓶,叫塔式盖瓶(图6)。
二、宋元青白瓷堆塑瓶上的装饰
宋元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江南地区农业经济殷实,景德镇以烧造优质且典型的青白瓷而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宋元“青白瓷窑系”。所谓青白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北宋早期青白瓷产品主要是各类实用器皿,例如盏、盘、碗、壶之类,到中晚期才开始出现堆塑瓶。江西地区的宋元墓葬中经常出土一种青白瓷长颈堆塑瓶,特别是赣中和赣东北地区几乎每墓必出。瓶肩上有日月星辰、仙佛人像、云龙、十二生肖等堆塑,排列有序,但形象多模糊。
宋元青白瓷堆塑瓶上最常见的是龙虎缠绕的装饰。龙的形象随着时代演变存在着各种差异,或粗犷、或精细,但始终是堆塑瓶的主要装饰。“龙虎”本为道家语,专指水火、铅汞之属,后因贵溪有道教名山—龙虎山,玉山县与德兴县交界处有道教胜地三清山,上有龙虎殿,殿前有龙、虎岩雕,因之龙虎形象成了道教的象征,在堆塑瓶上成对出现,一龙一虎缠绕在颈部,故有人称之为“龙虎瓶”。图7是一对南宋青白瓷堆塑长颈瓶,高68厘米,一瓶颈部塑龙,一瓶颈部塑虎,上均贴塑有流云托日和龟蛇,颈腹间堆塑一圈人物俑,各13个。纹饰精细,釉色也属青白瓷中的佳品。
殷商时期出现的“四神”装饰,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也称为“四灵”,在唐宋时也极为流行。它们中间最为常见和最具典型的形象是龙,很早就出现在堆塑瓶上,在东晋、唐代至宋代早期都是单独出现的。据目前所见,龙在宋元时期已与虎、雀、龟等组成“四神”,布排在堆塑瓶上。图8中的这对青白瓷堆塑瓶,高47厘米,颈上堆塑龙、虎、龟纹饰,颈腹间堆塑一圈人物俑,盖上剔刻螺旋纹和立鸟,形象生动。
宋元青白瓷堆塑瓶上堆塑的各类人物、鸟兽等,并不只是为了美观而装饰,每一种堆塑纹饰,都有很深的含义和神秘的说法。如:有的堆塑瓶体上雕刻有“日”、“月”字样的圆形贴塑(图9),这反映的是道教中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有的堆塑有仙鹤、龟(图10-1、10-2),这应是祝愿长寿之意。有的堆塑瓶上堆塑着羊,应是视为吉祥之意。有的堆塑猪、鸡、犬、鱼、牛、马、鹿等家畜、家禽(图11-1、11-2、11-3),这是展示财富,并以之祝愿亡者来生的生活富足,幸福美满。“s”纹也在堆塑瓶纹饰中占重要地位(图12),有的学者认为也是道教中的纹饰。
这种青白瓷堆塑长颈瓶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元代趋于衰落。其造型和堆塑特点,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直至衰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也从侧面反映了宋元的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明器神煞重视程度的变化。所谓“明器神煞”主要是指随葬明器和与阴阳迷信有关的遗物。
三、宋元青白瓷堆塑瓶与同时期宗教的关系
关于堆塑瓶是道家文化的体现与反映这一问题,杨后礼先生在其文章中特别对江西地区出土的青白瓷堆塑瓶的造型以及出土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类瓶是宋元时期江西道教徒众的特殊随葬品,因为出土堆塑瓶的区域都是道教正乙派活动的中心,特别是1950年在江西贵溪县陈家村发现的道教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墓,墓中出土的堆塑瓶(图13)似乎就更能说明具有道教思想的信徒在丧葬活动中有使用堆塑瓶作为明器的习惯。同时堆塑罐上的四神、仙人等题材都是道家文化的范畴。
南宋时期,江西地区佛教又开始盛行,江西兴国县有龙华寺,佛殿有对联云:“云霞烂漫,日月光华,天人一切大欢喜。龙虎皈依,凤鸯翔集,佛法千秋永吉昌。”南宋的青白瓷堆塑瓶上常有佛门圣花—莲瓣装饰和佛像的出现。
青白瓷堆塑瓶上出现的孝子、哭丧、送葬等场景的描绘又是儒家思想作用下的产物。
笔者认为在统治者极力推崇这种道、释、儒三家参杂合流的社会形势下,一些民众的思想也会呈现一种混杂的宗教形式,人们不会把道、释、儒三家分得很清,甚至祭祀对象混合为一,严耀中先生称之为“三教合一的民间化”。但他们所接受的三家思想中美好的愿望却是深入人心的,从而形成了一种民间信仰,也称民间宗教。
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较多。大致可分为:天地神祗,如日月神、星辰诸神、五方神、昊天上帝、气象诸神(风、雨、雷、电、云、虹)、土地王、谷神、山川神、五祀神、火神、灵物崇拜等;生物神灵,如动物植物、十二生肖、图腾、生殖神灵、四灵(龙、凤、龟、虎)等;人鬼,如鬼魂,祖先祟拜、功臣圣贤祟拜等。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预防与救灾的手段落后,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常认为左右着他们生计的大自然背后存在着一种超凡的力量(神的力量)。在此状况下,人们往往祈天禳地,设坛求神,希望通过祈求神灵,安顿焦渴的心,达到禳灾的目的,求得平安、成功。
总而言之,宋元时期的青白瓷堆塑瓶既然是民间墓葬的产物,就应与民间信仰、宗教有着直接的联系。
四、结语
宋元青白瓷堆塑瓶在艺术造诣上造型与装饰并重,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在思想文化上,儒、佛、道、巫思想共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成型工艺上也极为繁复,它在一件器物上运用拉坯、拍片、模印、捏塑等技法,集多种题材的装饰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无论青白瓷堆塑瓶的功能是谷仓还是灵魂之所,制作者的初衷都是为了把生前的美好生活带到另一世界。制作者把以前单独制作的众多陪葬器物浓缩到一个罐体上,再加以众多神禽瑞兽、佛仙神煞形象共同构成当时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拥有各种象征安逸与奢华图像符号的美好的极乐世界。此类器物整体和谐统一,设计装饰感很强,寓意丰富,具鲜明时代特色及很高的设计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成为当时造型最复杂、装饰设计手法和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明器。它不仅是研究古代社会葬习的宝贵资料,而且也是考察我国古代制瓷工艺和雕塑成就的实物例证。
主要参考书目:
1.陈定荣:《堆塑瓶论》[J],《南方文物》1986年第2期。
2.杨后礼:《江西宋元纪年墓出土堆塑长颈瓶研究》,《南方文物》1992年第1期。
3.仝涛:《魂瓶所反映的宇宙观念》,《南方文物》 2003年。
4.张拯亢:《绍兴出土古物调查记》,《文澜学报》三卷二期 1937年。
5.许忆先:《魂瓶琐谈》,《南京博物院集刊》1985年总第8期。
6.谢明良:《六朝谷仓罐综述》,《故宫文物》月刊109号,1992年。
7.小南一郎:《神亭壶之东吴的文化》,《东方学报》京都第65册。
8.刘锡涛:《宋代江西文化地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9.彭涛、石凡:《青白瓷的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10.石门、向东:《宋元皈依瓶鉴赏》,华陵出版社出版。
11.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江西卷,浙江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