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参考

2012-04-29 00:44
中国对外贸易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经济

一季度经济增长创新低经济拐点或已出现

路透社4月13日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为8.1%,虽然略低于市场预期中值,但还在预测范围内,对市场冲击应不会太大。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努力摆脱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萧条。全球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在年中以前可能仍将疲软,欧元区大多数地区仍处在不景气中,美国发布的失业数据令人重新开始担心其经济复苏的力度。

《金融时报》的文章称,逐步实现经济增速的可控放缓正是中国一直试图达到的目标。温家宝总理表示今年的增长目标为7.5%,几乎是近10年来的最低值。虽然绝大多数分析师预计实际增速将高于这一目标,但是低目标表明政府的意图是把经济引导向一种更为缓慢且平稳的增长模式。

报道称,过去10年来,中国经济的两大动力一直是出口与资本投资,但这两大因素目前正在丧失前进的势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速变得越来越缓慢,而且前景依然暗淡。至于投资方面,虽然中国仍然需要各种基础设施,但是生产资料支出已经占到中国经济总量的近一半,许多经济学家和官员都认为这样的水平不具备可持续性。

一季度虽然成为中国经济近年来的一个低谷。不过,在经合组织和野村等海外机构看来,中国经济可能正在重拾增长动能。根据经合组织日前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经济领先指标在截至2月份的四个月中连续上升。从以往的经验看,经合组织的领先指标在预判中国经济拐点方面有较高的准确率。这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将成功“触底”,拐点或已出现。

主持者言:鉴于中国过去30多年接近两位数的高经济增长率,这个数据的确有理由让人感到焦虑。考虑到全球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转型问题与中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正视和解决决心,以及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济增长7.5%的预期,那么就没有太多的理由对这个数据感到不安和焦虑。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新兴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投票权上的变化以及在二十国集团(G20)平台的重要性上升等方面都可以见证这点。因此,从国际政治权力构成的角度来说,谁能够抢到在新兴经济体中的龙头地位,谁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就更加显要。2010年,中国GDP总量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亚洲最大经济体。根据高盛的研究,2000-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超过20%,高于美国。

近期来看,中国需要应对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需求疲软的挑战。长期来看,则是中国需要与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脱钩,建立起内需增长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但对于中国经济本身来讲是可持续增长的保障,同时通过开发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世界经济提供支撑。一旦这种模式建立起来,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的地位将难以动摇。

问题的关键是继续并深化改革。虽然过去30多年来中国改革在总体上滞后于开放,但开放之所以能够发挥出巨大的能量,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机制与体制改革的作用仍然不能低估。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执政党继续下决心并有针对性进行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与转型就值得抱有乐观的预期。

2012年全球失业人数将超2亿社会不稳风险加大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日报道,国际劳工组织(ILO)警告说,紧缩政策正在伤害全球就业市场,估计2012年全球有多达2亿200万人失业,比去年增加了600万人。该组织甚至预测明年全球失业问题会更严重。

国际劳工组织在《2012年全球工作报告》中说,财政紧缩和劳动市场改革对就业带来“毁坏性后果”,多数国家都无法削减财政赤字。除非各有关国家政府能一方面收紧开支,另一方面制造新就业机会,不然将面对社会不稳的风险。

报告说,自2008年环球金融危机至今,全球失去多达5000万份工作。它预测2012年全球失业率达到6.1%,即2亿200万人失业,比2011年的约1亿9600万人失业高出三个百分点。国际劳工组织估计2013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2%,到时会有另外500万人失业。

报告说:“接下来几年全球增长的力度,不足以为即将步入劳动市场的超过800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采取财政紧缩措施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导致新增就业数量下降,而求职者士气低落、缺乏技能,也使其更难找到工作。

此外,在多数发达经济体中,非正式就业和临时雇佣导致就业不稳定。报告还指出,经济危机以来,年轻人失业率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所上升,而发达国家平均40%以上求职者,已失业超过一年。欧洲的就业趋势特别令人担忧,自2010年至今,欧洲约三分二国家的失业率在上升。大经济体如日本和美国,其劳动市场的复苏也陷入停顿。报告说,一些国家像中国,虽然劳动队伍在成长,劳动人口的教育水平也较高,但好工作还是很缺乏。而在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国家,就业不足的问题依然严重。

主持者言:根据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项调查,近两年来,年龄在18到24岁的美国人中,就业率只有54%,是历史上最低水平。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有7500万年龄在15到24岁的年轻人没有工作,而且这种局面目前还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众所周知,就业危机持续的时间越长,危害就会越大。发达经济体需要顶尖人才来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是,在与中国和印度这些新崛起对手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在欧洲和日本,年轻人的失业让筹集退休人员医疗与养老金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因为纳税的劳动者人数减少,政府支付的福利金数额增加。

全球失业问题已经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劳动制度下,导致失业的原因往往不同。但是,全球各地的失业问题存在一个共同的根源:加入就业大军的年轻人往往是最容易受经济低迷影响的人群;新员工经常是最先遭到解雇的,而且大学毕业生发现没有多少雇主愿意雇用他们。

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从根本原因上入手。在许多国家,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根本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学生选择的课程与经济的需要不相符合,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技能与公司实际想让他们具备的技能存在着差距,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同时,解决失业危机的一个最大的挑战在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新兴市场需要消除管理上的障碍,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并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欧洲必须修复破碎的劳动力市场。必须减少对全职劳动者的过分保护,从而让企业更容易招聘和解雇员工。

第四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在京举行外媒称难有重大突破

路透社5月2日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4月30日前往北京,她将与美国财长盖特纳一起参加5月3日举办的中美年度战略经济对话。希拉里希望在她本周对中国的访问中凸显“稳定”二字。

路透社称,希拉里2009年选择中国为自己担任国务卿后首访的国家,并一直致力于稳定中美这两个经常发生政治摩擦的经济大国的关系。她和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的关系据称很友好,不过她在叙利亚、网络自由等问题上一直公开表示不认同中国的做法。上周白宫表示可能考虑新一轮对台军售,这令希拉里的任务更为复杂,白宫这一决定有可能激怒中国领导人。报道指出,美国正在全力准备11月的大选,中国也面临政府换届,保证中美关系继续走正轨明显符合双方利益。

《金融时报》的文章指出,中美间的摩擦点既广又深。从人民币汇率到朝鲜、叙利亚和伊朗问题,美国在许多方面都需要中国合作。怀疑论者认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只是个清谈俱乐部。但报道认为,这无疑比没有对话强。有迹象表明这一进程促进了许多领域的合作。

《纽约时报》网站称,美国总统奥巴马4月30日敦促中国改善人权,但拒绝就具体案例发表评论。希拉里也承诺会在人权问题上向中方施压。不过,奥巴马表示对中美合作“非常满意”。报道认为,这反映出他长期以来寻求在对华合作和敦促中国解决人权问题之间寻求平衡的战略。报道还指出,两国似乎都急于避免中美关系受损。两国关系持续陷入僵局会影响双方在其他全球安全问题上的合作。

主持者言:第四轮中关战略与经济对话于5月3日和4日在北京举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财长盖特纳率领庞大的美方代表团前往中国,参加这一年一度的高层对话,就事关两国长远利益的安全与经济问题加强沟通。作为这个二元对话中的重要一环,今年中关经济对话的议题有哪些?会否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学者认为,经济对话的话题基本上还会是老调重弹,不要对取得突破性进展抱过高期望。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有广泛的问题要谈,经济方面包括汇率、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战略方面则有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好消息是,中关之间目前没有严重的分歧与冲突。此次经济对话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最近推出并即将推出一系列新的金融改革举措,令外界对中国在政府换届之际反而加快改革步伐感到有点喜出望外。此种背景下,中关经济对话是否更容易取得共识甚至突破令外界期待。

在中国主动加快金融改革,化解人民币问题压力之际,中国向美方提出重归财政可持续之道,保持美元价值,放松对华高科技管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公平对待中国来美投资等诉求的底气会更足。中关经济对话毕竟不是解决具体经贸摩擦和问题的机制,两国高层经济对话的主要目的应是增进共识,促使对方在各自关注的领域推进改革,并为两国制定经济政策把舵定向。

中国与中东欧贸易增长迅速合作前景良好

沙特阿拉伯《生活报》4月26日报道,一份报告说,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达到6.22亿欧元,但这个数目仍被认为不够。最近几年,中国每年的投资总额成倍增长。波兰总统前顾问耶图尔德说,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并看好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具有竞争性的价格。

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欧盟进口中国产品增长了4倍。在中国投资者对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表示担心的时候,东欧和非欧盟国家欢迎中国的投资者。中国一位专家强调,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没有政治分歧,北京对双方的合作是满意的。

《纽约时报》4月27日报道,中国总理温家宝应波兰总理图斯克邀请通过波兰政府新闻中心发表电视讲话时称,推动双向投资和贸易平衡增长,争取5年内实现双边贸易额翻一番,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高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温家宝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要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领域,健全合作机制,夯实合作基础。温家宝还称,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前景十分广阔。中方将切实履行承诺,包括向中东欧地区派出贸易投资促进团、设立100亿美元专项信贷和5亿美元投资合作基金。

温家宝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虽然在社会制度、国情、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都不会改变我们发展友好关系的共同愿望和坚定信念。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合作,就一定能巩固传统友谊,实现共同发展。

主持者言:近年来,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双方各级别交往增多,各领域合作成果不断。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都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双方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蕴藏着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互利共赢、深化合作是双方的共同愿望,中方珍视同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谊,愿意不断拓展和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造福双方人民。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是整个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双方的互利合作有助于促进中国同欧洲关系的全面发展。中东欧国家是欧洲地区的新兴市场,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东欧各国的经济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素质及成本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很大。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双方加强合作的基础好,意愿强烈,一些国家还制定了与中国合作的长期计划,双方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也有着很多的合作潜力,这些都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化交往、扩大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愿同相关各国共同努力,进一步扩大贸易和投资,发挥与各国政府间经济联委会等经贸交流机制的作用,积极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为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中东欧国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新民粹主义:中东欧政治现象的解读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后的政治新动向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
2010年中东欧国家选举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