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红
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具备现代农业的基本属性,但又具有其独特性。现代烟草农业的内涵是指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先进适用技术、先进管理方法,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一基四化”,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自2005年以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统一部署,在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纵观我省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概括起来在以下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一、现代发展理念的重大突破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陈卫东一再强调,贵州烟草虽然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但烟草干部职工的思想绝不能落后,必须要有一种敢于争先、敢于突破、敢于领跑的精神,为烟草行业发展树样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探索贵州现代烟草农业的创新发展之路。近些年来,全省贯彻国家局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用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理念指导烟叶生产全过程,加强烟叶基地建设,以“一基四化”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名牌烟叶、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初步走出了一条在欠发达地区稳定发展优质烟叶生产的路子,一条集约型、生态型、现代型的贵州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已初步形成,在全国行业中具有重大影响,对推进贵州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与龙头作用。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
贵州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设施方面与发达省区比较差距相当大,“十天无雨就旱,三天连下就涝”,“地下水滚滚流,地上水贵如油”,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土地集中连片程度低,工程性缺水严重。但自2005年以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统一部署,全面加强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牢生产基础,改善烟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烟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省累计投入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资金35,8亿元,相当于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水利总投入201亿元的17.8%。建成有效灌溉面积463万亩,占全省旱地面积4898万亩的8.6%。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农业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2005年的0.37亩增加到了2009年的0.58亩,为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人均0.5亩有效灌溉耕地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烟水配套工程和人畜饮水、其它作物用水有机结合的建设思路,有效缓解了烟区近100万人的生活用水和3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五年来,全省烟草商业还累计投入烤房建设资金22.9亿元,新改建密集烤房16.3万座,承烤面积251万亩。机耕路投资9500万元,建成748公里。烟用农机具投资5900万元,配置19918台(套)。育苗大棚投资4900万元,建成36.8万平方米,可供移栽面积16.7万亩。为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加烟农收入、巩固烟叶产业支柱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规模化种植的重大突破
几年来,通过由单元到整乡、整县的推进,全省规模化种植水平越来越高。2010年,全省12个县(市)共18个基地单元按照“整县推进,单元实施”的总体要求,开展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涉及乡(镇)81个,基本烟田71万亩,种植烤烟32.1万亩。单元内生产主体10545个,平均种植规模30.4亩,实现了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生产合作社全覆盖。
以遵义市为例,烟草公司积极引导农户流转土地,通过下列方法实现规模化种植:
——置换土地。农户之间用土地直接换土地,或者用大米、苞谷等粮食交换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别农户不愿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
——大户联租。已经具有一定烟叶种植规模的专业户,在规划烟区内把土地全部租赁过来,被租土地户在烟叶生产环节到大户那里去务工,由大户开工资。
6作社或互助组。2007年,鸭溪镇团结村8户烟农成立合作社,共租用土地672亩,户均种植面积84亩。这种模式并非仅局限于技术、农用机械、劳力等方面的相互扶持,更是生产组织形式的进一步探索。
——股份制合作。以湄潭县马山共同承包320亩烟地的6户烟农为代表。自2004年起,部分烟农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形式人股,尝试股份制合作生产,并按人股比例进行利益分配。
2003年,遵义烟区烟农户均种烟规模仅4.75亩,200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9.17亩。其中,50亩以上种烟大户136户(包括17户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烟农),种植面积10366亩,分别比2003年增加94户和7856亩。该市种烟大户王正权租用土地近500亩,租用期为10年~30年,每年种植烟叶250亩~300亩,玉米200亩,辣椒几十亩,并配套建设有完善的烟水及烘烤设施、农用机械等,长期雇用工人在20人以上,临时工有30多人。走出了一条高效循环现代烟草农业规模经营的模式。
四、集约化经营的重大突破
目前,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在集约化经营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已初步形成了“设施配套、规模种植、集约经营、专业服务、信息管理”的烟叶生产格局。一批现代烟草农业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思路、管理经验、技术、设施、生产组织模式等在全省其它农业生产领域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如集中漂浮育苗、密集烤房烘烤、标准化移栽等烟草农业上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辣椒等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生产水平极大提高;双行凹型垄地膜覆盖保水栽培等先进技术在辣椒、蔬菜、玉米等农作物生产中广泛应用,产量、质量大幅增加;各地探索的“烟一草一畜一沼”等循环农业模式,建立以烟为主的土地轮作制度,开展多元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通过开展育苗大棚、密集烤房等设施的综合利用,开展烟地的轮作,积极发展与烟叶生产互补性强的蔬菜、蘑菇等农业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以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为核心,大力推进烤烟新品种选育、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和测土配方施肥三个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应用,特色烟叶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自育优良品种南江3号、韭菜坪2号等,种植比例就达27%;烟叶专用肥配方达到30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50.3万亩;“山地醇甜香型”和“山地清甜香型”两大香型烟叶风格进一步彰显,得到工业企业的广泛认可,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我省烟叶特色进一步彰显,已进入贵烟、中华、芙蓉王等知名品牌主配方,成为“中式卷烟”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2010年,遵义、黔西南、黔东南、毕节4个市、州、地7个县分别与贵州中烟、上海烟草、湖南中烟等6个工业企业共同开发了9个特色优质烟叶基地单元,种植面积16.6万亩,收购烟叶47.1万担,经国家烟草专卖局检查,特色烟叶等级合格率为86%,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有机烟叶开发取得积极进展,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在全省,实现了育苗供苗、起垄待栽、适时移栽、种植密度、配方施肥、开沟排水、打顶抹芽、统防统治、单株留叶“九统一”,标准化生产率已达到96.1%,居全国前列,各产区之间生产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整体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专业化分工的重大突破
专业化分工主要体现在种植、加工、销售的明确分工上。如在加工方面,为适应规模化生产需求,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整合全省打叶复烤资源,组建了贵州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年打叶复烤加工能力达到600万担。在销售方面,出口烟叶达3万吨,创汇l亿美元。烟叶产销量占全国的15%左右。在全国烟叶计划总体稳定的背景下,进一步巩固了贵州烟叶规模全国第二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贵州及全国卷烟工业的健康发展。在生产方面,全省成立了18个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社员7802人,专业化育苗比例100%,专业化机耕比例59%,专业化植保比例83%,专业化烘烤比例77%,专业化分级比例63%。
六、信息化管理的重大突破
近些年来,贵州烟草局紧紧围绕国家烟草总局制定的《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建设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为主体框架,形成覆盖省级局(公司)与工业公司、工商基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局面,全面推进了贵州省烟草行业电子政务体系、电子商务体系、管理决策体系和数字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全面提升基础上,立足网建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升卷烟网建水平,努力构建现代营销体系。按照“分层建设、信息共享”的原则,初步搭建了省、市两级信息采集网络,被中国卷烟销售公司列为全国市场信息采集软件试点单位。
与此同时,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实施了贵州移动“车务通”系统,此举标志着贵州烟草行业跨入全面智能化管理。“车务通”是中国移动打造的一项具有车辆实时监控和人员位置管理的信息化业务。贵州移动为贵州烟草行业提供的“车务通”业务,应用于烟草行业生产、流通、管理全过程,一方面满足了烟草公司对所管辖车辆的定位和监控,实现了车辆相关信息的实时管理查询;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烟草零售经营户的智能监控和管理,强化了对供应商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全省烟草行业管理效率,推动贵州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贵州烟草行业GPS车辆监控系统基于贵州移动“车务通”平台,完成了省、地、县三级组织机构架设,实现了省、地、县三级管理和同级之间不同类型车辆的分类管理。目前,省烟草公司及其下属的9个地州市级单位和86个县级单位共计1800辆左右的烟草派送车实现了定位监控管理。同时,该业务也提高了烟草公司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烟草行业的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
贵州现代烟草农业的迅速发展,受到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充分肯定涌现了毕节市、绥阳县、兴义市、黔西县、余庆县、平坝县等全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典型单位。我省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体现了省人民政府提出的“现代烟草农业要走在全省现代农业前列,成为现代农业的样板”的要求。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