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从来不当吃是只为襄腹的惯性动词,从来不认为美食只是色香味的刺激,当倾之所情的对着一盘菜,其实就是对着一个只有你品得出其中滋味的小世界!
美食的意境,引用冰心奶奶曾说过的最美妙:中餐在左,西餐在右,走在美食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气弥漫,使举筷执又的行人,撑得半死,不觉得痛苦,有嗝可打,还不算满足……
自愿撑得半死的人如今真是越来越多了,微博上成天都是打着嗝秀美食图的人们。记得以前流行美食家,爱吃爱评的人们都时常以美食家自诩,而自从“吃货”二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更流行,于是大家便纷纷亲切地自夸是“吃货”,并且毫不忌讳地高高兴兴戴上这个听来像贬义词的帽子还美滋滋。
特意百度了一下,“美食家”有明确的释义,如著名作家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是这样的:对本地的美食所在了如指掌;哪里有新的美食,他们必然火速赶到;他们对美食的点评恰如其分……而关于“吃货”则很难专一又简明的表白出来,更居然“吃货”二字有4种释义,一是在股市中,做手在低价时不动声色的买进股票,叫做吃货或吸货:二是把别人要卖的东西现款买入:三是指就会在家赖着,光吃不干活的人,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现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可以作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形象特质;四是可以食用的动物内脏的统称。很遗憾,对于我们这样的吃货,没有一个更恰如其分的解释,让人很困惑,吃货与美食家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呢?
显然,如果按陆先生的定义,美食家标准简单说有三点,一是知道上哪儿吃;二是有美食必奔;三是点评恰如其分。这知道上哪儿吃,是吃货们也大多掌握的要诀,别说本地美食了,各地美食都门儿清,要想吃得美,天天做功课是必不可少的,网络、报刊、电视、广播,一切媒介都不会错过,更不用说吃货们之间的相互分享了,于是知道上哪儿吃算不得美食家与吃货的距离,无非也就是有没有环境吃各地美食罢了。再说有美食必奔,吃货们肯定也是不甘示弱的,只不过未必能像很多有名的美食家一样,有机会遍尝更多美食,或者被邀请试吃新鲜独特的菜品。这点评恰如其分,看来才是美食家与吃货的本质区别。吃货们也常常评价美食,比如我自己常常对菜品的评价就是“好吃!”“太好吃!”“好吃的不得了!”通常对于美食,大多以感受为论调,却很少能够吃得明白,吃出深意。比如这菜好吃,是为什么好吃?是食材好、做法特别、加了独特香料,还是因为有秘方老料,这些很难通过品菜来品出来,于是只能食得其味,不知其髓,更何况还将美食体验一一道来,引人暇想。
真正的美食家,或许应该是像袁枚、汪曾祺、蔡澜、唐鲁孙、夏元瑜之流,不仅博古通今,还对中国传统,特别是美食文化痴迷。以唐鲁孙为例,吃得岂止是挑剔,而且讲究得不得了。出身世家的他据说对饮食服制皆有定规,随便不得。曾自称他家以蛋炒饭与青椒炒牛肉丝试家厨,合则录用,且各有所司。小至家常吃的打卤面也不能马虎,要卤不泄汤,才算及格。吃面必须面一挑起就往嘴里送,筷子不翻动,卤就不泄了。再说说蔡澜,世界各地品尝山珍海味、当地小吃。不仅写专栏、上电视上主持美食节目、自己投资开饭店,还只要是吃都有一板一眼地讲解得引人入胜,这道菜的特点在哪里,为什么要从左边下嘴而不是右边,真不是一般吃货所能企及的。自不用--说还有很多虽非大家,但经年以美食为钻研为最大乐趣的食评者了,闭着眼睛夹一筷子,就知道吃的是鳜鱼、草鱼;尝一口绿茶,知道是明前的还是雨前的;随便一道菜入口,便可分得清厨师是湖北的还是四川的;随便什么菜式,一桌便能知其前世今生,更能提出如何改进与创新的点子;更勿论如何搭配更营养,什么菜的品性适何什么样的人了。
于是,浅显总结,“吃货”就是指爱吃的人,而“美食家”,则是爱吃还懂吃的人!爱与精,其实只差一字,所以吃货们努力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