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敬
【摘要】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计算机课堂管理而言,有与一般课堂相通的地方,更有其特殊性,本文就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计算机 课堂管理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27-01
课堂管理的定义,简单地讲就是把空间限定在课堂上的管理调控行为,具体来说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调控。
计算机课堂管理问题现象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但对于计算机课堂管理而言,不仅有与一般课堂相通的地方,更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脱离原有教室上课。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教室是单独的多媒体局域网教室,学生要来上课,就必须脱离原来的教室空间,相应的也不再保持原有的位置关系,空间上的转移,给不少学生提供了逃课的空子。另外由于距离较远,学生有时不能按时到课。这都导致了学生到计算机教室后,吵吵闹闹,交头接耳、随意走动现象很普遍。
二、学生人数过多。计算机教师一般同时担负10个班级左右的课程。如此多的学生会给教师了解他们带来很大的障碍,于是无法摸清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知识。老师也只能根据课时安排讲课,无法给学生太多演练的时间,这就导致学生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上课,不认真操练。
三、计算机设备在教室的布局不同于一般课堂。计算机容易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道屏障,这样即使学生不听讲老师也不易发现。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各种现象的背后,都有一定的诱发原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参考相关文献,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无法与语数外相比,不仅课程课时少,而且一个老师带的班级多,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不重视也使得学生在认识上出现偏见,认为计算机课就是来放松减压的,学好学不好,无所谓。
二、教学任务设置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任务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任务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好的教学任务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自愿跟着老师去探索计算机课程带给他的全新体验。但高中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任务一般课时有限,有限的时间要想形成一个初步的基础知识系统,教学任务就要合理安排。一般来说,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任务设计不要超过五个,每个教学任务在3到5分钟内完成最好。
三、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使学生抵触课堂管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从高中生的课堂心理来看,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教师能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由于当今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即使不在学校仍然能接受许多网络信息,尤其是比较常见的聊天工具、游戏、word文档。当高中生在校再接触这些他们已经熟悉使用的工具时,就不能仅仅讲授工具的功能了,更重要的是在讲授功能的时候讲授该功能的轶事趣闻,在PPT课件中展示计算机信息发展的研究思想和开拓性学习思维,重点是让他们领略计算机技术给今天的生活带来的飞跃,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让他们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知识的乐趣,不是满堂的知识灌输和教化。
四、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内容难以自我满足。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设定的在将来的有限定的时间内所产生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接受课堂上信息知识的传达,因此学习目标的明确与否,就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心归属感。当目标不明确时,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学生来讲是无用的,是被排斥的无效输入,学生在无法满足学习的快乐体验时,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在课堂上可以满足快乐体验的任何事情。当学习目标明确时,学生便能根据教师的步骤知道前后知识技能的连贯性,即使某个部分不会,也会先放一放,回头一并检查复习。
解决措施
在《有效的课堂管理》(Massaging Your Classroom)一书中迪克西结合西方的教学实践给出了四条措施:即建立明确的班规;把提问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改善教室的硬件环境;教师对于课堂管理要有心理优势。结合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迪克西的理论,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如下改进:
一、了解教学对象,设置i+1模式的教学任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之后,教师才能根据年级和班级进行不同教学任务的设定。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教学的难度和深度不是随意增加的,要遵循i+1学习理论原则。i+1学习理论最初是由语言学家krashen在习得语言中提出的一种假设,该假设指出“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语言输入应该有一个小的跳跃,即“i+1”,1表示稍微高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后来学者们发现在技能学习方面,这个理论也是成立的。所以要想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好的发挥,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应该每一节课都比前一节课高出一点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满足并保持课堂学习愉悦。马斯洛理论指出,人的本能就是自我满足的愉悦。学生上课也一样,老师讲的内容或者参与的过程,让他产生愉悦的体验,就会专注这种体验。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游戏、竞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游戏、竞赛活动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的手眼耳等肢体的协同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
三、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自信心建立。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方向。在每一堂课上,学生是不太注意的,这需要教师以清晰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目标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能激发学生进取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乐趣。
然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允许他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层次目标,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分别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向高一级目标前进,从而使课堂形成既互助又竞争的活跃气氛。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感与态度给予正面的评价来强化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菁.学习动机的引发与课堂管理.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1.2
[2](英)迪克西著,王建译.《有效的课堂管理》(Massaging Your Classroom)[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0.北京
[4].田洪波.中学课堂的教育管理.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J].2010.3
[5]金瑜.中学课堂心理气氛及其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6
[6]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