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路工

2012-04-29 00:44云溪子
农家书屋 2012年5期
关键词:养路工枕木养路

云溪子

从军垦农场第二次分配工作,以为已经历劫,应得道成仙了。谁知劫数未尽,磨难接踵而至。

余被分到哲里木盟,即是神话般的科尔沁大草原。遥想当年,那里不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而且出现过孝庄皇后、僧格林沁、嘎达梅林等风云人物。如今,虽然格尔沁已风光不再,但仍是内蒙古的粮仓。盟府所在地通辽市,被称为内蒙古的小上海,颇有几分灵气、“洋”气。余为分配到哲盟,庆幸了一阵。可未料到,事情并未如人所愿。

那时,哲盟划归吉林省。余等尚未到通辽报到,省革委会的文件已提前下达。文件称,这批大学生要继续接受再教育,不得留在县以上(包括县)的地方和单位。听到传达文件,头脑里像顿时飞进成千上万只蜂,眼前一片茫然:广阔天地,余将在哪里落脚?那时,上上下下处于瘫痪状态,众人除了“闹革命”,几乎无事可做,又能让余等这批外来者干点什么呢?余这批月薪四十多元的大学生,着实成了当地一大负担。昔日的“骄子”、“宝贝”,如今成了“累赘”,一股酸痛从鼻尖直扎进心里。

通辽铁路部门的领导,不知是有远见,还是觉得“有机可乘”,到分配办挑了二十多个各专业的学生。盟分配办正愁这些人无处可分,既然有人要,当然乐享其成。余便是被铁路部门领走的人之一。虽然铁路自成系统,但也不能破了省革委会的规矩。于是,余又被铁路部门再分配到一个乡村小车站,当一名养路工。

铁路上的工作,有两门为众人所“畏惧”。一是装卸,二是养路。那年月,尚无装卸机械,几乎全靠肩挑背扛。上百斤的麻包、运件,扛着走上半尺宽的跳板,一走三晃,不仅需要力气,也要胆量。养路则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在野地里摸爬滚打。干这两行的,多是没文化、有力气的壮劳力。

听说分去当养路工,余心里顿时凉了几分。虽不了解此项工作,但也见过、听说过。没想到刚一出坑,又进一洼。余那时太天真了!神州大地风风雨雨之时,个人怎么可能享受明媚阳光呢?可事到如今,硬着头皮也得往前走。

余去的是辽宁大虎山到吉林郑家屯线上的一个小工区,距通辽四十多里。离铁路几十米处四间砖房,是工区所在地。据说,此房乃张学良时代所建,一身沧桑。墙体灰砖已经发黑,门窗像老人的牙,或一动三晃,或已有点合不上了。平日,这里是站区工友开会议事之地,余等一到,又兼作余等之“家”。一同到来的,共三名大学生。原有一名家在外地的青工。四人便成了同在一口锅里捞饭,同在一个炕上而眠的伙伴。

那年月,别说大学生,就是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到基层劳动改造也是常事。尽管如此,小工区一下子来了三个年轻人,还是着实热闹了一阵,工区一边有几幢平房,有的跟“大郑线”一般老,有的盖了十多年,工友和家属就住在平房里。安置余等的工友们前脚走,大嫂们、孩子们就跟了进来。大家看了看余等的模样,便七嘴八舌地问长问短,很亲热。南腔北调的话语像林间蹦跳的小溪,淌得很远。

余等虽说还是接受再教育,但是,“几不准”之类已不复存在,工友们把我们看做徒弟,家属们把我们当做新工友,与军垦时的光景大不一样。无形的绳索随身份的改变脱落了,感到自己好歹已是一个自由人。

养路工生活开始了。清晨,太阳还在睡懒觉,大家便推着轨道车上路了。或修补道床,或治冻害,或换枕木。师傅们手把手教,也放手让余等干,还嘱咐道:“不必着急,能干多少干多少!”打固定钢轨的道钉,是一门技术活。起初,余抡起七八磅重的大锤,狠狠一砸,不是打在枕木上,就是把偌大的道钉砸得扭头歪脖。偶尔砸在钢轨上,嘡地一声响,迸出几点火星,双臂刷地像触了电,半天抬不起来。

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对自幼生活在江南的余,是严酷的。去东北前,有人跟余开过玩笑,说东北人的不少。冬日里,擤鼻涕一不留神就把鼻子拧掉了;一摸耳朵,又少了一块。这当然是笑谈。但是,零下三十来度,确为余所未历。冬天,有的活是不能戴手套干的,余的手冻出了泡,并因此而恶心。不过,这样的日子只有一两个月。

在工区,夏天最累的活是换枕木。换枕木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在下一趟车到来之前换好,有时只有十多分钟。弯腰躬背快速扒石渣,骄阳烧得背火辣辣的,滚热的钢轨炙得脸仿佛要流出油来。换完一根枕木,全身没有干处。过去乘火车,只嫌车慢时长,哪知车下洒有偌多工人的汗水。

无论冬夏,中午饭都在道边野地里吃。大家带上饭盒,装上一些小米。快中午时,劈一段废枕木,笼起火来,先烧一桶开水。水开了,枕木已烧过了。大家往饭盒里加上开水,盖上盖放在火红的木炭上。然后,众人收好工具,横七竖八往道边坡地上一躺。这是一天中最舒心的时候。余常眯眼望着天上的太阳,透过那忽隐忽现的七彩光,仿佛看到了家乡云溪的大江,北京长安街上初放的华灯,大草原上飘过的羊群。时而一声汽笛长鸣,列车呼啸而过,震得大地颤动不止,余之双肩仿佛正扛着那两股钢轨。不知过了多久,有人喊道:“吃饭!”大家慢慢起身,炭火尽了,小米饭也焖熟了。那小米饭,真香!

冬去春来,余似乎已经适应了养路工作。余不时感到,养路工作是平凡的,然正是他们平凡的双肩,扛起了千里钢轨,让列车稳稳当当驰向远方。这项为许多人瞧不上眼的工作,余倒觉得有几分崇高。

养路是艰苦的,但比起军垦农场的活来,却是轻了许多。这里没有强制性任务,没有呵斥与驱使,八小时工作制,节假日休息。虽然是“徒工”,但过上了芸芸众生的正常日子。

师傅们对余等不仅无半点歧视,反多了几分关心。重活,险活,他们总是干在前头,常说的一句话:“别看年轻,你们是生手!以后的日子长着哩!”在道边休息,嗑儿从天上唠到地下,从八百年前唠到眼下。“为啥这里的地名叫‘窝铺的多?百年前这一带是无人的荒原,没有地名。来垦荒的人搭个窝铺居住,若这家人姓张,这里就叫‘张家窝铺了!”“二三十年前,这里遍地是没人高的芦苇,巡道时闯上野兔子是常事。”“跑车的看不上咱养路的,说咱认的字没有道上的枕木多。可没这两条轨,认字再多也开不了火车!”……

几个月过去,大嫂们真把余等当做了小兄弟。被子脏了,她们拿去帮助洗了、浆了。有新鲜菜,总送一碗过来。孩子们有什么事,嫂子们愿意跟咱唠唠,讨个主意。一句话总挂在她们嘴边:“大哥不识字,这下可有了识字的兄弟!”有一位大嫂还说:“工友们说了,你们就是多念了几天书,有啥错?我们还拼着力让孩子念书呢!”

这就是我们的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在那个年月,仍不失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情感。他们的作为,真让一些高文化的人汗颜!他们没有把知识分子视为异类,而是看做兄弟和子弟。

师傅们对余等没有半句说教,然余等均感受教不浅。最有力的教育,是无声的,不是强制,而是一种体悟。

后来工作变动,余等四人先后离开了养路工区。但师傅、嫂子与余等仍常来往。余爱人生孩子,嫂子特意从乡下赶来帮忙!直到余退休,彼此间仍有音讯。

说来也怪,有时相处十年八载的人,分别后很快就淡忘了。余与工区的师傅们共事不过年许,却彼此经数十年不忘!可叹,十年不若一载!相知、情感,需要时光的浇灌,这是常理;然而,也不能完全以时计。这是生活告诉余的。

猜你喜欢
养路工枕木养路
夜霜泡着枕木
陕西省“十佳养路工”潘林森
川藏养路人:以路为业薪火相传
“养路铁人”金宝林
国境线上一抹橘红——内蒙古边防公路优秀养路工素描
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养路
火车道上为什么铺碎石
钢轨枕木和石子儿
当前铁路养路机械维修保养措施探索
拥抱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