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莹
我一直很认同一个观念,就是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孩子身上,孩子将来就会花多少时间在你身上;你怎么对待他,他将来就怎么对待你。这点,我从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得到验证。
父亲对我十分疼爱,年幼时经常将我搂在怀里,替我捣凤仙花汁染指甲,耐心帮我粘制纸灯笼,沐浴洗发,带我到处玩耍,替我藏留零食,清洗顽皮跌伤的膝盖……即便我长大成家后,他仍经常前来探望,以言语行为来表达他对我的疼爱。我的母亲则是个情感十分内敛,从不将亲密的言语行为表达于外的传统女性。我记忆中没有她怀抱过我的印象,只留下她总是忙碌不停的背影。当我将被老师虐打得肿如面包的手掌给她看时,她轻叹了一声后说:“你就是要老师打才会好好读书啊!”。当我在房内为失恋悲痛哭泣时,她走进来问明原因后,一句安慰话都没说就走了出去……
虽然在自己做了母亲后,我渐渐体会了母亲那份深藏在心底却碍礼教而不知如何去表达的爱,但在与母亲相处互动上,我却无法像对待父亲般——即便父亲已年老失智不识得我,我仍可以很自然地去抱他、亲他、耐心地去哄他开心,替他准备合适他口味的食物……因为这些都是父亲以“身教”的方式教会我的。在面对衰老孱弱的母亲时,我却很难去以言语或肢体行为来表达对她的关爱,甚至在搀扶她过马路、下楼梯,也往往是在完成扶持任务后便放手,而妈妈也似乎不习惯与我做肢体上的接触,因为好几次都是她自动去松开与我相握的手。
我一直以跟母亲感情不亲、无法以像孝顺父亲一样的方式来爱她、孝顺她为憾,却至今仍弄不明白,怎样的孝顺方式,是母亲需要而我又“给得起”的。从父母给我不同的爱的教育中,我深深体会到,示爱与关怀的能力真的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教导孩子回报我们给予他的爱,跟我们爱他是同等的重要。
责编: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