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
象牙雕刻作为中国的传统工艺到明清时期制作工艺登峰造极,时常以国礼的身份馈赠番邦,象牙雕刻作品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被世界所熟知。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牙雕艺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谢幕的局面。一个有着千年渊源的传统艺术,不同时期的艺术大师们都会坚守着这份传承责任。本期的主人公便是其中之一。
他曾师从于工艺美术大师杨士俊,孙森学习花鸟,人物等象牙雕刻,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他擅长牙、竹、木、角雕刻,并继承,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其作品最大特点是将绘画艺术融入雕刻作品中,同时又以娴熟的牙雕技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2003年他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牙雕界的一级地位。他与共和国同岁,这份荣誉感使他坚定自己的选择,他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春珂。
见到李春珂老师是在他的工作室。他是一位慈祥的老者,透过一双满是伤痕,长满老茧的手上可以看出对艺术事业贡献的岁月。他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人,祖上几代都生活在这里。他学识渊博,思想丰富且很有幽默感。我们就在他的故事中开始了象牙雕刻的艺术之旅。
爱学才会做得好
李春珂牙雕的成就是在近30年的积累和思索中自觉形成的。1964年初中毕业后从小喜爱绘画的他听说北京象牙雕刻厂招学徒,便去应试了。从此15岁的他便与牙雕结缘。刚上手做工时,李春珂先学做工具,磨凿子、磨锉刀,两周后开始熟悉象牙料,做点象形的小物件。进厂学徒两年后,他先后师从牙雕花卉大师杨士俊、擅长人物的大师孙森。技术日渐成熟的李春珂在孙森的带领下,制作了大型组件牙雕《唐王游月宫》、《八十七神仙图》,并独立创作出《化蝶》、《嫦娥奔月》、《麻姑献寿》等牙雕作品。
李春珂隐隐觉得,“学手艺像掷石子的抛物线,刚学的时候每天都有进步,快速上蹿,但到一定阶段,就蹿不动了。关键点迈不过去,上不了层次便会掉下来。”他想到了“花杨”师傅赠送的《画品》,从中明白了求道书本才有黄金屋的真谛。他发现要想把牙雕做到最好,先得懂得中国艺术之美,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了解“国画六法”,从中探求神韵之道。“国画六法”也称“谢赫六法”分别是:意在笔先、骨法用笔、以形写神、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传移模写。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相对于现在,过去的中国人对美鉴赏是很严格专业的,因为那是要给权利制高点的皇权中枢阅览的,说白了,给皇帝看的自然是公认最好的。于是,他遍览古代绘画名作、近代名人书画、各门类工艺美术之精华,向八大山人朱耷学“神态”、向宋代画家梁凯学“减笔人物画”和泼墨、向赵孟頫学“赵楷”和写意,并反复琢磨谢赫的“气韵生动”、“经营位置”的古法。渐渐的,李春珂感到,与西方写实艺术相比,中国的艺术精粹在于写意。文学、绘画、雕刻,都追求意境之美。雕刻如果走上写实道路,杂碎越多就越显匠气,一眼到底,意境全无。
品鉴指尖上的艺术
李春珂大师的姿态,如同他手中的牙雕作品一般,很是简洁,毫不张扬。
在他心中,牙雕艺术有三美。其一为材质美,一件好的作品,必须在细节变化中体现出原材料的质地美,甚至用“借”的手法避开材质的缺陷;其二为内涵美,无论做什么题材,首先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气韵生动”不仅是绘画的至高境界,同样适用于工艺美术;其三为刀法美,刀法即手艺,而手艺与作者的内心感受和艺术修养密不可分,只有眼高才能手高,学习古人的绝学,把功夫用到工艺之外,提高艺术修养才能滋养手艺。
中国的艺术品不光是注重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内心美,这便是内容。原来张大千时常去找毕加索探讨艺术理论,经常会发现这位西方画大师经常临摹齐白石的画。当被问及缘由,毕加索答道“真正的艺术在中国”。齐白石评论中国画时常说,好画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一句“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是李春珂经常谈起的。而对“似与不似”的拿捏,是一份可意会难言表的感受,只能在积年累月的雕磨中慢慢领悟。
往昔的辉煌 现实的窘境
1956年,那时由于外交上的需要,由时任国家一级象牙雕刻大师杨士惠老师做的“北海全景”,被毛泽东当作国礼送给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随后,由当时李春珂的老师孙森亲自主刀制作的牙雕作品“万景台”送给了时任朝鲜总书记金日成,现在还被保存在锦绣山纪念堂。1978年的北京象牙雕刻厂制作工人最多可多达800人,那时候的象牙雕刻重要的作用不光是制作国礼,便更重要的是作为出口创汇的一件利器。
但是,往昔的辉煌掩盖不了现实的窘境。现在政府对野生动物采取的保护措施越来越严格,象牙材料的缺乏,牙雕工艺濒临灭绝,看到这种情况,李春珂力图用他的手艺,赋予弥足珍贵的象牙以不朽的生命。他用珍贵的技艺创造了许多珍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机会给予后来人
现年63岁的他,一边琢磨着新的作品,一边将经验传授给学徒。徒弟拥有国家高级技师资格的有七八个人。在李春珂的工作室,常能见到毕业于中央美院的硕士生、本科生。每天下午李老师都会安排给他们授课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