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芳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71-02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英语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要把小学英语教学建立在人的发展规律、语言发展规律以及英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小学英语教学成为促进人发展的基础。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的全语言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有实用性和有意义的学习,达到发展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它根植于当代完整的建构主义理论。将全语言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符合课标所倡导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领域中将是有益的尝试。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Whole Language Approach)
全语言教学理论最初来源于阅读教学的实践。20世纪七十年代读写萌发的研究使全语言倡导者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读写萌发于儿童生活的早期,学校教育应了解并充分利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能力;语言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以及周围环境的交互中自然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主动的建构,儿童会尝试着发现拼音的规则系统,会自创拼写;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发展是同时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丁炜2009)。1985年,古德曼整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语言、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者的理论研究精神,以及全语言教师的实践经验,出版了《什么是全语言的“全”》(Whats whole in the whole language?)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古德曼详细阐述了全语言的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理论,这标志着全语言由最初描述阅读教学模式的术语发展为指导语言教育的全面理论。
语言学家对全语言的理解始终围绕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整体语言,二是整体学习,三是每一个学习者。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是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古德曼(Goodman, K.)。古德曼教授认为:全语言既不是教学法,也不是一种措施,是一种关于学习、教学、语言和课程的哲学。他从语言、学习和人三个维度来诠释全语言,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他认为语言中的音素、音节、单词、短语、句子都只是语言的片段,而片段的综合永远不等于整体,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才是语言。全语言是每一个学习者在整体情境中对整体语言的学习(Goodman,1986)。我们赞同古德曼将全语言视为每一个学习者在整体语境中整体学习语言的观点。本文所阐述的小学英语教学观就是基于古德曼(Goodman, K.)所主张的全语言教学理念。
二、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不少地区开展了英语教学改革实验,产生了较多的教学流派,主要有张思中的“十六字”教学法,刘振海的“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模式,包天仁的“四位一体”教学法等。这几类教学法均属纯教学方法的领域,较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强调的是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大容量输入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为忽略对学生英语能力以外的其他素质的培养。此外,传统的小学英语3P教学模式,即“呈现(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忽视了学习中学生的地位,课堂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完成的;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感受没有重视,在语用方面缺乏整体语境的创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性活动等。
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较常用的方法是“任务型”教学(Task ̄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理论框架清晰,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语言,它提倡注重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该理论观点与课标提倡的理论观点一致,为课标中建议使用的教学途径。为广大英语教师所接受并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它强调创设较为真实的语用环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但其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也有一定缺陷:一是教师理念理解偏差,把任务活动设计当作语言训练的课堂作业,把以用为主的任务活动又变成了以教为主的练兵场;二是受课时和大班生额的影响,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所设计的任务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要么缩短任务完成的时间,要么把部分任务放到课后去完成,造成任务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使得任务活动有“形”无“质”。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落实课标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基本理念。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更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引导教学行为,在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三、全语言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全语言教学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在全语境中的全学习过程,可以在全语言教学理论的引导下,构建生本、自然、真实的小学英语教学课堂。
1.创设语境,“整体”推进语言学习
全语言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应该是自然的英语环境(物质学习环境、语言学习环境),建议以主题式单元为核心架构。即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发展为出发点选择、确定主题,依照主题为中心来安排教学。如,本人所在地区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NSE(外研版),PEP(人教版),都是以主题功能为主线,编写单元教材,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语言材料。据此,教师可以主题创设大语境,让学生在丰富的、完整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完整性是全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指的是语言本身的完整性和语言学习过程的完整性。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的各部分(语音、语法、词汇)本身没有意义,是整体(课文、故事)给各部分带来了意义。儿童的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健全以后才开始得到发展,而是要与听说能力齐头并进的。因此,全语言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应从整体着手,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都应融入到丰富的、真实的、自然的语言环境里,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地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自然地在大语境中运用语言。
2.以生为本,给学生蓄上“动力源”
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究其原理,是因为火车的动力在车头,而动车却每节车厢都有动力源,当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后速度就有惊人的变化。用这一原理来诠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就是一堂课上不仅要“火车头”——老师要有动力,也要让“车厢”——学生都蓄上动力源。全语言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英语课堂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目的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有目的地使用语言。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让学习者感到语言学习是具有个人意义的、有用的、有趣的,还要让学习者有使用语言的自主权。这就要在课上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角色,而是担当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参与学习构建的引导者。如,英语课的一些小活动不一定每一次都要由老师设计,也可以请学生参与设计,选择他们喜欢的活动形式;英语学习资源的收集不一定要出自老师的手,可以请学生一起收集,更可以用学生的实践作品(创编的谜语、改编的歌谣、小作文)等。这样,学生参与了学习活动的设计,用自己的作品作为学习资源,定会乐在其中,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调动到最佳状态。
3.转变观念 营造“舒适”的课堂
全语言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更是管理者和引导者,对学生要有充分的爱心与责任心。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对他们抱有充分的信心,并创设丰富、自然、轻松的语言环境,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语言示范,使他们语言学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有这么一句话被印度哲学家奥修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适,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在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知识养料和适切的学习方式,这才能让学生蓄上动力源,处于愉悦而忘我的学习境界。何为适切,就是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寻求适切的教学方式。
一堂课不应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设计得满满当当的,应有适度的留白,要给学生留有适度咀嚼、思考、创造的空间。不要担心课堂上学生讲不上来,回答不了问题影响上课进度,该让学生思考的时候就要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该让学生表演的时候就要有充足的时间表演,该让学生小组实践的就要有充足的时间实践活动……一切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所以说,课上丰富的语境,巧妙的引拨,适度的放手,适度的等待,让学生有自由思考,展示、应用语言是需要的,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享受到语言学习的乐趣,始终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Goodman,K.S.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H:Heinemann 1986
[3]鲁子问,王笃勤. 新编英语教学论.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4]丁炜. 全语言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