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对介绍了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的概念及不同点,其次分析了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结合的必然性,最后详细阐述了平面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方法;应用
一、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
产品设计涉及技术水平、人体学、外观包装、工艺技术、成本费用以及价格定制等多个方面。为了持续推进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例如生产工具、器械设备与工业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开展的设计,通过改变原材料形态赋予其价值。本文对产品设计的研究,立足于产品外观的基础上。
使不同的图形单元根据一定的审美规则组成各种平面图形,就是所谓的平面设计。主要在二维平面上以轮廓线划分地与图之间的分界,绘画图形。通过平面设计表现出的立体空间视觉,不是真实的三维空间,而是人类视觉对巧妙二维图形形成的虚幻感觉。它包括CI设计、图画设计、书画装裱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可以说,平面设计的影子在设计工作中屡见不鲜。
二、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的结合
(一)产品设计与平面设计结合的必然性
平面设计深入渗透到产品设计中,已是当前发展主流趋势,因此必须注重平面设计对产品的影响作用,而不能单纯强调产品功能。总之,一切产品都是围绕人的需求生产的,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因此产品外观设计必须符合人类审美观点:匀称、韵律、形状、平衡、节奏、颜色、材料、工艺……换言之,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相融合是自然发展趋势,产品设计的发展不能脱离平面设计。
(二)产品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方法的特点
1.被产品设计“同化”后的平面设计方法。产品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方法,受到产品特性的制约,例如加工工艺、材料、产品类别等限制,所以它是戴上脚镣的平面设计方法。更准确说法是“移”平面设计方法之“花”“接”产品设计之“木”。产品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方法可以有多种处理和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面积等形式。它没有完成的概念和手法,需要精益求精,不断的完善,需要挑战自我,向自己宣战。
2.产品设计中平面设计方法与传统平面设计方法的区别。平面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平面作品,而产品设计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一个重视传达信息,一个强调实用。平面设计倾向于研究图案、装饰的问题,或者偏重于纸张、布等材料的工艺阐释。
(三)平面设计方法在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与价值
产品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方法可以使产品外观更符合美的规律,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产品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方法可以通过点、线、面的分割和色彩的巧妙运用,使产品的更加丰富美观。其终极目标就是提供美观而又简单易行的服务。产品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方法可以增加产品的个性、文化内涵和“软”价值。运用在产.品设计中的平面设计方法是产品美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平面设计方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一)点与线的运用
1.点的应用。将点的功能恰当的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创造性的变换点的数量、分布、排列方式、颜色以及材质等任何特征,都能收到与众不同的效果。产品中点的不同位置分布、形状、以及排列组合变换都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2.线的应用。线是点的轨迹,在产品设计中起着联贯和分割空间的作用。产品的形态美的构成,无处不显露出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在人们审视产品的过程中,线作为产品外观形象的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线型运用的好能使人感到愉快,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反应。
(二)面的设计
平面设计是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轮廓线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形象。在产品面板中的各个设计要素之间应形成“集团”式的分组排列方式,操作手柄、按钮、文字、标志等不同功能元素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空间,形成一定的疏密变化,观看时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三)平面设计构成方法在产品外观结构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的构图法,是将各种图形单元按某种规则在二维平面上组合成图案,主要在二维平面范围内以轮廓线划分图形元素之间的界线,绘制图像;平面图形带来的立体视觉感,不是真实的三维空间效果,而是人类视觉被特殊图形误导导致的虚幻感觉。设计产品外观结构比例,也就是三维构图,提炼、加工了平面设计构图法,再应用到产品三维设计之中,不断完善产品功能,使之更为便捷、安全,更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标准。
结论
产品设计将完美融合外观与技术作为永恒追求目标。技术进步有其内在发展规律,是完整性的、创新性的、局部性的,无法一步到位;而可以合理应用产品设计方法赋予产品更多的个性化、美观化、人情化。将平面设计方法有效整合到产品设计工作中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童慧明.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J].装饰,2009(1).
[2]吴凤芳.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模式的研究[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5).
[3]张宪荣,陈麦,张首.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