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这里自然环境十分幽静,一拱如月的石桥,桨声四起的流水,青瓦灰墙的人家,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
西塘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西塘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有史料记载,吴国大夫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出一条南北向的河道,引嘉善县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河道修成后称胥塘,因当地话胥塘与西塘谐音,后改称西塘。至元代,西塘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兴盛。到明清时期,西塘发展成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如今,古镇上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群落,以桥多、弄多、廊棚多闻名,现存的104座桥、122条弄以及千米廊棚,向世人展示着西塘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两千多米廊棚,是西塘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西塘古镇最与众不同的,是那清一色黑瓦盖顶的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这廊棚,在众多江南水乡古镇中唯西塘所独有,成为西塘最独特的标志。雨季或烈日,廊棚就像一顶硕大的伞,呵护着来往的行人。
西塘的廊棚,共计长达2300多米。著名的西塘烟雨长廊,堪与北京颐和园的长廊媲美。
关于廊棚的起源,有众多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以前西塘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店家老板看船工们在太阳下工作很辛苦,于是就用木头和布瓦沿房屋搭出个棚,将走道盖起来,为船工们遮阳挡雨。以后,沿河地带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各个商家都在自家门前搭起了廊棚。
西塘的廊棚,里侧是商铺或民宅,行人来往,无雨淋日晒之苦。廊棚所及之处,有的临河,有的居于路中,还有的在沿河一侧设置靠背长凳,供人歇息。廊棚下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踩在上面咚咚作响。石板下有排水沟,可以使廊内的积水及时流走。江南多雨,千百年来,廊棚不仅让人们在风雨之中来去自由,也让人们记住了西塘人的智慧与善良。
104座石桥,见证西塘古镇600多年发展变迁
水乡西塘,独具特色的还有那些始建于宋朝、大量兴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桥。现存的104座石桥,如同104部古书,见证了古镇6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
桥的建造年代不同,造型各异。这些桥,或如卧龙临波,或如彩虹飞架,每座都有它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始建于宋代的望仙桥,因福源宫道人立桥而得名。始建于明万历九年的环秀桥,桥名出自明代诗人周炳的《环秀短虹》。此桥曾列入“平川十景”,享有环秀断虹美誉,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使人恍入画境。
来凤桥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廊桥,始建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为三孔石板桥。传说,建造此桥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此时,又恰逢桥边一户人家生下一子,所以就取名“送子来凤桥”。
永宁桥位于西塘古镇的十字路口,往来的行人络绎不绝。这里连接着西塘的标志性建筑烟雨长廊,连接着曾经最繁华的长廊北栅街和最繁忙的水道烧香港,还连接着现在最有名的商业街西街。站在永宁桥上远眺,连绵不绝的长廊与河对岸的粉墙黛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122条弄堂,串起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
西塘的院落、商号大多临河而建,于是形成了一条条与河道并行的小巷和街道,谓之弄堂。西塘的弄堂有122条之多,有的用于住宅,称“陪弄”;有的用于连接街道和河道,为“水弄”;有的是两条平行街之间的连接通道,用于人们日常行走,叫“道弄”。
西塘的弄堂,以西街的“石皮弄”最具代表性。它全长68米,由216块石料铺就。弄堂两侧是高达8米的宅第高墙,弄道最宽处只有1米,最窄处仅0.8米,所以石皮弄还有“西塘一线天”之称。这里路面的石板很薄,平均厚度只有3到5公分,下面是一条很长的下水管道,石板就像皮一样覆盖在上面,弄名由此而来。
西塘的宅院弄堂建筑,古朴而简洁。从石皮弄可进入“尊闻堂”,这是西塘一处古老的民间建筑。厅内梁柱粗大,雕饰精美,厅堂主梁上镌刻的巨幅彩绘,由100个寿字以及蝙蝠组成百寿图案。石皮弄深处的“种福堂”,原是宋代御营司都统王渊后代的宅院。王渊曾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败落后其子孙隐没于杭嘉湖一带。清康熙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后兴建了此处宅院。
从种福堂出来的西街,是西塘清末民初时期最繁华的街道。坐落在西街的西园,是目前西塘古镇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明代私家园林。民国初期,柳亚子在这里创办了第一个爱国诗社——南社,以诗歌为武器鼓吹革命。
烧香港是西塘典型水乡风貌区。以前,这个港湾的河道两岸庙宇众多,善男信女们乘着小船来此烧香而得名。烧香港两岸有精致的小楼,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河埠头以及千姿百态的系舟石。游览西塘,还可参观这里的中国纽扣博物馆和江南瓦当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