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三珍”纪实:白鱼海东青兴凯湖梅花鹿

2012-04-29 18:57蒙兴
环球人文地理 2012年5期
关键词:乌苏里兴凯湖白鱼

蒙兴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东北腹地的兴凯湖也有“三珍”——白鱼、海东青和梅花鹿。

白鱼是兴凯湖独有的物产,也是一种罕见而珍稀的鱼类,白鱼在清代时跻身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列,而用它做成的名菜“赛蟹肉”,据说就得名于乾隆皇帝宠臣和珅;海东青是兴凯湖的灵魂,千百年来,兴凯湖畔的渔猎民族——肃慎、靺鞨、女真世代驯养海东青,而这种捕猎天鹅、凌厉无比的猛禽往往也是中原王朝垂涎的“贡品”,在无休止的索取中,海东青成为王朝覆灭的起点;兴凯湖梅花鹿原本不是本地的物产,它们的祖辈“乌苏里梅花鹿”来自前苏联,血统高贵,堪称苏联“国宝”之一。上世纪50年代,兴凯湖农场开始引进乌苏里梅花鹿,经过数十年的选育培养,逐渐进化成为一个崭新的物种。

兴凯湖白鱼:由名菜“赛蟹肉”说起

中国有四大淡水名鱼,分别是黄河鲤鱼、松江鲈鱼、松花江鲑鱼和兴凯湖白鱼。其中黄河鲤鱼成名最早,商周时期的文献中就留有记载;松江鲈鱼出自苏州太湖水系,捕捞食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松花江鲑鱼又叫“大马哈鱼”,唐代东北地区的靺鞨国曾将它作为贡品敬献给太宗皇帝。

与上面3种鱼类相比,兴凯湖白鱼的成名要晚得多,直到清朝初年,兴凯湖白鱼才经“打牲乌拉衙门”之手进贡皇家。随后的一两百年间,凭着自身的美味,兴凯湖白鱼逐渐声名鹊起,跻身“四大名鱼”之列。当年清代宗室贵族举办宴席,这道兴凯湖白鱼无论如何是少不了的,直到现在,还有烹饪方法随清宫文献一起流传了下来。

最著名的一种叫做“赛蟹肉”,做法就是将白鱼剖开清蒸,出锅后去骨刺、阴干两天,白鱼鱼肉就慢慢变成丝状,洁白细腻,品质极佳。食用时再入锅蒸上片刻,用醋、酱油、蒜末、香油调为佐汁,蘸着食用,别有一种风味,让人不忍释筷。据说,“赛蟹肉”的名称是由乾隆朝权臣和珅所取,当时和珅极得宠幸,专贡皇家的兴凯湖白鱼他也能偷分一份——甚至比乾隆皇帝饭桌上的鱼还好。嘉庆朝时和珅倒台,罪名之一就有这“擅专贡品”。

兴凯湖白鱼独产于黑龙江兴凯湖水域,虽说迁移到别的地方也能存活繁衍,但质量就要差得多了,从清末到民国,东北地区都有人工移养白鱼的尝试,结果都不理想,最终只得作罢。而白鱼之所以名贵,则是占了兴凯湖“地利”、“天时”的原因——兴凯湖水质清洁,没有任何污染,这是“地利”;兴凯湖冬季寒冷,白鱼越冬前早早地就要储备能量,因此冬捕的鱼脂肥味美,占了天时因素;又因为白鱼每年的生长季节相对较短,成长过程就比较长,肉质更加结实。集这些条件于一身,兴凯湖白鱼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就绝非浪得虚名了。

白鱼的捕捞方法有两种,一是冬捕——冬天,渔民趁兴凯湖封冻之际在湖面开凿冰眼,憋在冰下许久的鱼群纷纷凑到冰眼处呼吸,此时下钩垂钓必有收获,但由于冬季兴凯湖上气候恶劣、温度极低,所以冬捕的范围很小,仅限于靠近湖岸的地方;二是春季开湖后驾船围网捕捞。围网捕捞很挑时机,非要等到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湖冰融化、湖面破开之后才能进行。此时渔民随船出湖,撒开大网,运气好时一趟就能拉回上千斤鲜鱼。

兴凯湖中捕到的白鱼重量多在5到10斤之间,不过偶尔也有几十斤重的大鱼出现。越往湖面东部的中俄国界线靠近,白鱼重量往往就越大,近年来渔民们纷纷在船上装了GPS卫星定位系统,这样既能捕到大鱼又不担心会误闯国界了。

海东青:能让王朝倾覆的猛禽

海东青是兴凯湖的传奇,也是蛮荒时代东北大地的灵魂。许多古老的民族,肃慎、靺鞨、女真在这片土地上崛起,当年陪着他们征战四方的除了座下的骏马,还有就是这“万鹰之神”——海东青。

东北地区的几种猛禽,如白尾海雕、金雕、虎头海雕都可以被驯养,成为猎鹰“海东青”,因此,海东青并不专指某种鸟类,而是多种猛禽的合成。千百年来,北方渔猎民族中就流传着“雕出辽东,俊者海东青”的古语,这里的辽东就是泛指古代辽国以东(今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广大土地,而海东青就栖息在这里的河口、海岛、海岸地区。

据目前人们掌握的历史、考古资料显示,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开流文化”时期,兴凯湖附近的渔猎部落就开始驯养海东青捕猎,后来随着部落的不断迁徙,驯养海东青的方法就在整个东北大地上传播开来,而有关海东青的种种神奇传说也被一代代的驯鹰人传诵,并广为流传。海东青一词也逐渐超越了捕猎工具的含意,开始走入历史,在一个个帝国倾覆、灭亡的时刻闪现身影。

公元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部族3000余人,起兵反辽——他们“造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辽天祚帝酷爱狩猎,向女真人索取海东青,“逼虐太甚”。这是一场因海东青而起的战争,七年之后的1121年,阿骨打攻入上京,生擒天祚帝,辽国灭亡。同样的历史场景发生在500年后,公元1618年,后金可汗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在他的誓师词中,明政府“肆行凌辱,强索贡物”的罪行赫然在目,在这些贡物中,海东青就是最重要的一项。努尔哈赤起兵之后的历史无需赘述,1644年大明王朝土崩瓦解,纵马架鹰的民族统一了天下。

清朝建立之后,出于保护祖先“龙兴之地”的目的,在兴凯湖地区实施封禁,禁耕禁渔,但对于湖中的海东青清朝历任帝王都宠爱有加,驯养如故,清世祖康熙皇帝就曾写诗赞誉兴凯湖海东青“神俊最数”。

同猛兽中的狮、虎一样,海东青也位居鸟类食物链最顶端,是无数飞禽的天敌。由于兴凯湖是东亚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歇点,每年在此落脚的候鸟多达数十万只,因此这里就成了海东青捕猎的最佳地点。在所有的猎物中,海东青最喜捕食天鹅,在天鹅聚集的兴凯湖东北松阿查河口,就不时就能看到海东青(白尾海雕)捕食天鹅的场景——一只成年白尾海雕体重约6公斤,翼展接近3米,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俯冲直下,黑影像陨石一般砸向水面天鹅时,这是一幅怎样震撼人心的场景。至今,在兴凯湖周围的满族聚居地都还流传着一首古曲——《海东青拿天鹅》,曲子用唢呐吹奏,时而凄厉、时而哀婉,如一帧帧图画般将这种生与死的追逐展现了出来。

兴凯湖梅花鹿:

从“苏联国宝”到全新物种

梅花鹿原本不是兴凯湖地区的物产,它们从引种、繁育,到发展为中国梅花鹿的一个全新品种——“兴凯湖梅花鹿”,中间还很有一些来由。

故事要从60年前说起。1952年10月,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率代表团访问前苏联,那时的中苏关系正处“蜜月期”,代表团受到了很高的礼遇。在结束访问回国时,代表团收到了来自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礼物——100头乌苏里梅花鹿(也有记载是50头)。乌苏里梅花鹿主要栖息在苏联远东地区,是苏联的“国宝”,当时的种群数量也不过3000千头。

这些乌苏里梅花鹿来到中国后,首先被送到北京动物园饲养。或许是由于北京的气候与乌苏里梅花鹿原来的生活环境差别太大——北京干燥,夏季炎热,而乌苏里梅花鹿却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加上它们对饲料也很挑剔,主要吃青饲料——鲜草、树叶、苔藓等。因此,北京的生活可就苦了这些“客人”了,尽管有人们的悉心照料,乌苏里梅花鹿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它们体质下降,繁殖率降低,到北京的6、7年间,产下并成活的幼鹿还不到30头,种群的延续岌岌可危。

为了挽救这群乌苏里梅花鹿,当时的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它们转移到黑龙江兴凯湖地区放养,休养生息。之所以选择兴凯湖地区为放养地,一是由于当地水草丰美,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都与乌苏里梅花鹿的原本栖息地相仿;二是兴凯湖地区为整个东北最早的农垦区,在上世纪50年代时已初具规模,具有兴建放养场的条件。

就这样,在1958年兴凯湖农场从北京动物园先期引进了15头乌苏里梅花鹿,放养成功后又于1962年再次引进了100头,并于当年成立兴凯湖梅花鹿养殖场,专职管理。

天然繁茂的温带森林、丰富的水草资源,再加上无微不至的照料,乌苏里梅花鹿在兴凯湖畔如鱼得水,头头膘肥体壮,种群也在逐渐扩大(到1975年时已发展到750只)。在当时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新面貌的画报、报道中,乌苏里梅花鹿频繁上镜,俨然已是社会建设成就的一个代表。

从1976年开始,为了继承、提高乌苏里梅花鹿的种群优势,兴凯湖农场开始对乌苏里梅花鹿进行人工选育,而“乌苏里梅花鹿”到“兴凯湖梅花鹿”的物种嬗变也从此开始。所谓人工选育就是不断选取乌苏里梅花鹿中的强健雌雄群体进行繁殖,优化遗传性状,自1976年开始到2003年,乌苏里梅花鹿共选育4代,最终形成了新品种——兴凯湖梅花鹿。

与最初的乌苏里梅花鹿相比,兴凯湖梅花鹿身材更为高大,雄性体长、身高都能超过1.8米,体重在120公斤以上,并具有“长头、宽额、坚蹄、元宝嘴”的新特征,物种的进化非常明显。2004年,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审定,兴凯湖梅花鹿成为我国,也是世界第六个梅花鹿品种,兴凯湖畔的呦呦鹿鸣从此引来世界的目光。

猜你喜欢
乌苏里兴凯湖白鱼
小白鱼回家
“他者”与“自我”的双向互利:试析1917年前俄国南乌苏里边区朝鲜移民的“东正教化”
懂得回家“猫冬”的鱼
——乌苏里白鲑
穆棱河-兴凯湖平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云南归来话珍肴——油煎鱇浪白鱼
春到乌苏里(外一首)
多看一眼都不行
美哉,兴凯湖雾凇
那棵树
多看一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