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学

2012-04-29 00:44
大学生 2012年5期
关键词:大学老师

@北大陈玉宇:批评北大校长那首《化学是你》的歌曲不够好,那是你的品位和言论自由;批评北大校长关于“美国教育不好”,那是你的独立思考和智识。但是,批评北大校长在某个场合笑得太开怀,笑得不够轩昂,笑得不合你意,笑得让你不齿,干卿甚事,有何可批?文明地批评,多么难得。

@北大新传徐泓:重温钱理群先生的忠告:社会陷于喧闹,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沉静;当社会空气被腐败所污染,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清洁;当整个社会陷于浮躁,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就应该有定力。

@王文评论:报社实习生对我说,出校园后发觉视野更广,就业不会再只想留校了。是啊,当初多少学生梦想留校从教,踏入社会后才知,学校只是多元世界颗粒般的一角。令我担忧的是,现在一些教授从6岁小学起到中学大学博士留校,一辈子都在校园,不知外面世界的真实样子。

@李志文Jevons:行为经济学发现:激励机制对机械性工作是有效果的,对创意性工作是没有效果甚至是有害的。美国顶尖大学努力地制造低竞争环境,而我们的学生为分数杀得你死我活,几乎所有奖励都与绩点有关。美国精英大学在培育创新者,我们在打造机械人。

@北大那些年:学术界当然也有一挥而就的大牛,有些天才写文章比我们读文章还快。但是这些天才们、美国经济协会、学术出版商,都不会去宣言这种能力。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大牛反复讲,对待研究的态度要极度认真,文章要反复修改。

@熊培云:国人管谁都叫老师,和国人信各种各样的神在逻辑上或许是一样的:表面上是尊敬,实际上多是因为功利或者怯懦而进行廉价的精神上的行贿——不得罪你,而且相信总有一个是灵的。

@中青报曹林:手机联系人列表浓缩着一个人差不多所有的社会资本,于是,拜年短信也就成为盘点这种资本的仪式。当在除夕翻找和选择短信对象时,祝福倒在其次,主要是对社会关系进行整理,认识什么新朋友,与哪些人关系渐淡,需要巩固哪些关系。过年,这个特别的时间点赋予了拜年短信在盘点社会资本上特别的社会学功能。

@拖尼熊:想激怒张绍刚真的好容易,你只要毕业于一个名字大于四个字的大学就可以了。比如“塔斯马尼亚”他就虎躯一震,“北京外国语(自考)”他就瞬间咆哮了。所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锡林郭勒盟职业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毕业生,恐怕都有点危险。建议称简称,如“中青政”,就安全多了。

@马旗戟:“疯狂英语李阳老师的经历、马云的阿里巴巴传奇以及韩寒的博客都成为了我要放弃安逸生活去追求更广阔的天的动力。这就是‘未来的诱惑,扑朔迷离却又是那么的令人向往。” —— 到我这里应聘的一个很不错的女孩子发来的随笔,这是其中一段话。对着这段话我沉思了半个小时,究竟想了什么连我都说不清。

@甘阳的怪:我们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往往忘掉,我怀疑如果没有儒家,中国经济改革早就崩溃了。看今天,大学生很可能会因为房子问题闹事的,为什么没闹事?因为是父母帮着买。这些不满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这种不满在相当程度上被缓解了。这个缓解的机制不是政府,而是家庭。(内容来自网易微博)

@浪在日本:决定取消一些所谓公知的关注,一会儿铁道部,一会儿临沂,一会儿独立候选人,一会儿又吴英,啥事他都要站出来啥事都说得头头是道.一开始想这人得有多博学多才啊,是不是拿过法律、比较政治、社会学所有学位啊。后来才发现立场互相矛盾,只是捡大部分人爱听的说,真以为自己是奥特曼啊,什么小怪兽都能打?

@双色玫瑰:回国的好处越来越多,北美经济学界权力在握的人日益地更愿意来中国访问讲学,这都给青年学者事业提升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回国会越来越难。我今年的观察就是,国内门槛高了不少。大家抓紧机会,做好准备。

@郭大猫:今天又有一个非亲非故的人问我找对象了么,我就说没找,因为我小学跑步摔了一跤膝盖上留了个疤,他说你膝盖上有疤和你找对象有什么关系,我说那我找不找对象和你又有什么关系,看着他无语的表情真爽啊! (内容来自网易微博)

@Resmon_Liu:我实在搞不清,英语演讲大赛有什么意义。思维缺乏碰撞,完全是在背书,背得再出彩再自信也难以逃脱空虚的本质,不如拿这个时间去搞辩论。

@王钟的:前几天和同学谈论,得出一个共识,新闻系学业竞争完全恶劣,作业泡沫化,一个期末作业写了几万十几万字上交的大有人在,部分老师评判标准模糊,采用这种方式的确能得高分,新思维或者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反而没有学术优势。学术泡沫之风已蔓延到本科阶段。

@陆慧泉:人人网上各种关于考研的东西都已经走起了,唉,我狗血的2012年必将在这种被形容为“猪狗不如”的状态中度过。麦当娜的电影都可以获奖,感觉我也应该可以考上吧,考不上又怎么样呢,生活还要继续,好比麦当娜拍了一个又一个极为不卖座的电影之后还要出唱片和拍电影……

@Dan猪-小P:(1/2)打鸡血一宿之后又臭又长的煽情表忠文:给北大校长的一封公开信。北大校长本就不好当,又要面对舆论带来的无妄之灾,反思我自己看到这些负面言论时的焦躁情绪,我根本无法想象您要承担多大的压力。北大太过特别,牵动的神经太多,其实对您个人的指控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针对北大的意见无处发泄,才找您当了枪把子。

@Dan猪-小P:(2/2)作为校长,您实际上为北大的师生挡住了许多本可能加诸于他们的攻击,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大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对您说一声谢谢。我无法代表别人,只能代表我自己表示对您的支持,相信和我有同样态度的北大人还有很多很多,所以當您感觉压力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的支持,或许能让您轻松一些。

@衣锦夜行的燕公子:根本没办法交代一个理科生的爸爸干一点家务啊。我在做面膜让我爸去看看炉子上我煮的番茄烂了没有。我爸很为难地问:怎么叫烂,烂到什么程度?我说拿筷子戳一下试试软了没有。我爸怒了:它是番茄,不是萝卜,就是生的,你拿筷子戳一下也是软的。

@华秀萍UNNC:听说我们的童鞋们很看不上这里的中国老师,认为付了这么高的学费,应该完全由外国人来教,而不希望讲台上站着中国面孔(如我之流)。可是,你们看看我们中国老师每天工作到晚间几点,外国老师晚间又工作几点呢?我们中国老师,说不定更应该成为你们的骄傲呢!

@五道口奥萨玛:见到一位译者将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Yochai Benkler活生生地翻译成“有才班克勒”。真想对译者说:你真是太有才了,把”Yochai“翻成”有才“,居然还是东北口音。以后再读Benkler的论文,都能闻着酸菜味儿了。

猜你喜欢
大学老师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