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英 于洋
黄进,生于1958年,湖北利川人,插过队,留过洋。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加中外科研项目30多项,出版专著、主编或参编的著作50余部,在国内国际报刊上发表论文、译作180多篇。曾两次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
从沙滩红楼到蓟门桥边小月河畔,再至军都山下,中国政法大学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在建校60周年之际,记者在学院路老一号楼水泥铺地的校长办公室里就学校的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采访了校长黄进,感受到了一位校长与学者的情怀与风华。
记者:今年是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0周年,请您谈谈60年中发生的对这所大学意义重大的事件?
黄进:1952年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坐标原点,这一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诞生,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建在沙滩红楼。这是学校的从无到有。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6年文革起,在“砸烂公检法”的口号中,学校被搞乱,后于1970年被撤销,全体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校舍被占用,学校不复存在。这是学校的从有到无。1978年是学校的又一个节点,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法律人开始重新活跃在国家建设与法治进步的舞台上。一大批当年的教师和干部筚路蓝缕,以法大艰苦奋斗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盼来了学院的浴火重生,这一年学校复办,次年恢复招生。1983年,学校又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加速发展法学教育,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一校三院”(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构成的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校名。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2000年,学校踏上了第三次高速发展的起点,这一年,学校由司法部划归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行列,这一调整为学校突破行业进入国内高等教育主流,实现由法科大校向法科强校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2005年,学校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学校获准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向着“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法科强校”的办学目标加速前进。
岁月悠悠,风雨兼程,60年来法大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国家法治兴则学校兴,国家法治衰则学校衰。60年传承不辍,60年开拓创新,铸就了法大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至今,法大已成长为一所以法科为优势和特色,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镇,我国著名法学家钱端升、江平、陈光中等教授曾先后担任过这所名校校长。正是一代代法大人秉承“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如立在校园的雕塑“拓荒牛”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铸就了“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法大精神。学校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所有的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为国家的法治昌明、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记者:“经国纬政,法泽天下”是法大人的使命也是历经60年铸就的法大精神,请您具体阐述一下法大精神与法大人的特质?
黄进:法大自1952年建校以来,至今一甲子。60年来,法大历经坎坷,但始终向前,在全体法大人的共同努力中,逐渐积淀了大家认同的法大精神,那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人文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团队精神,这些精神可以说已浓缩在学校“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之中。大家不难看出,法大的精神有大气、大度和大爱的特质。
在法大精神的熏陶下,形成了法大人独有的特质,那便是“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气度,“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情怀,“公平至上,正义优先”的价值观,“可夺法大名,不泯法大志”“只向真理低头”的骨气,“凡我在处,便是法大”的身份文化认同,等等。
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激励、支撑和传承中,法大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国际化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融入国家高等教育主流,荣登国家法学教育之巅,成为近10年来中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记者:确实,法大这10年的发展有目共睹,让我们截取一个时间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您能介绍一下学校在2011年的工作中都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吗?
黄进:2011年是学校的丰收年。学校抢抓机遇,获准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学校正式制定实施《中国政法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年新增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参与并牵头草拟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推进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获批建设国家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增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首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开办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金融实验班”,并在全校非外语本科专业必修课教学中推行教学助理制。2011年,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首次突破2,000人;组建人权研究院,并成为首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之一;发起组建国际学术组织“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成功获批欧盟让·莫内项目和加入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孔子学院筹建工作取得重大实质进展,国际办学进程加快;注重民生,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活待遇得到进一步改善;多元筹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校园基础建设和专项经费获取实现重大进展,2009年时,学校还有2.9亿元贷款,而截至2011年底,就已全部偿还。
2011年,学校师生获得多项国内外殊荣: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亲自授予黄道秀教授“友谊勋章”;王卫国教授获评第六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实现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学校代表队获得第八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比赛冠军、中国空间法学会第八届CASC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全英文)冠军、首届中国MBA商业伦理辩论大赛“亚军”;学校代表队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比赛中共获特等奖两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8项。一名博士研究生作为项目主持人成功申报了省部级科研课题,这在学校尚属首例;一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在台湾“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中获得法学学科唯一首奖。
记者:您在2012的新年致辞中提出,为实现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法科强校”的办学目标,学校要坚持走“内涵发展、开放发展、国际发展、和谐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您能谈一下这“五个发展”的具体含义吗?
黄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为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法科强校”。
所谓“开放式”,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办学,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优秀的人才和卓越的学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于人类的和平、文明和发展。
所谓“国际化”,就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同时,繁荣发展学校各学科专业,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推进法大优秀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法大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多科性”就是要把法大办成以法科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以各学科都办出自己的特色,逐渐达到国内一流为目标的多科性大学。
“创新型”就是要把法大办成以创新(特别是以教学和科研的创新)为导向的大学。大家知道,在国外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分,后来又有了演绎得比较奇怪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的提法。这种区分引入中国后常常将许多大学误导入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都提出要把自己建成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所以,我这里没有提“研究型大学”。像法大这样的高水平大学,不可能只搞教学,也不可能只开展研究,她得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职能。这四者都很重要,得统筹兼顾,而四者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创新,即培养创新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文化创新。所以提“创新型大学”比提“研究型大学”更科学,可以兼顾到四个方面,而且,“创新型大学”必定是“研究型大学”。
所谓“世界知名法科强校”,主要突出法大的建设目标是“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有特色”就是要保持和张扬法科的优势和特色,把法大建成“五大中心”,即中国法学教育中心、中国法学研究中心、中国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中国国家立法与法治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以及中国的世界法律文化交流中心。而所谓“高水平”,就是高在法大的目标是“世界知名”或者说“世界级”的大学,同时是“法科强校”。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走“内涵发展、开放发展、国际发展、和谐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
“内涵发展”就是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在法大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走抓质量、促创新的发展之路,在有适度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抓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效益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
“开放发展”就是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办学,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优秀的人才和卓越的学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于人类的和平、文明和发展,履行我们“经国纬政、法泽天下”以及“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使命。
“国际发展”就是我们要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变革世界中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学校提出“国际化”发展战略可以说是顺应了历史潮流,顺应了国际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一个志存高远的大学一定会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它的战略意义和长远价值,不然它就不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大学。目前,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生存方式。从一个国家的一流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转变,是中国的优秀大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法大的目标是把自己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法科强校”,她必须走国际发展之路。
“特色发展”就是要保持和张扬法大法科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并办出特色。法大加强学科建设要围绕建设以法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格局。既要保持和张扬法科的优势和特色,也要巩固、充实和提高已建的学科专业,让这些学科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非法学学科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在这些学科建设的初期,一方面,它们可以借助法科的优势和实力来发展自己,同法学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办出与法科相联系的特色,如办法商结合的MBA,这可以说是“借船出海”;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应该发挥支撑学科的作用,特别是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还要对整个法大的通识教育、整个法大的人文校园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可以说是“绿叶护花”。最终,我们希望看到,这些学科可以通过同法科的结合办出特色,也可以通过自身异军突起式的发展来办出特色。
“和谐发展”是我们的理想,我希望我们的大学有一个很好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大家都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敬畏学术、遵循学术规范、教书育人、教学相长……我们期望有一天,在法大,法大人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各得其所;老者安之,同辈信之,少者怀之;学生好学乐学,教职员工安居乐业,学校长治久安、和谐和美。
记者:今年的5月16日是法大建校60周年纪念日,您最想表达的是?
黄进:回顾往昔,我深切感受到,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发展主题,每代法大人都有其历史责任。自建校以来,全体法大人团结一致、上下齐心,沿着推动法治昌明、推动政治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繁荣、推动社会和谐之路,走上了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建设道路。经过60年的历史变迁,虽然时代变了,具体办学目标变了,但法大人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崇高理想没有变,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优秀传统没有变,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性文化没有变,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宝贵精神没有变。
建校60年,是法大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新起点,期待法大再创辉煌。
微访谈
记者:您的兴趣爱好是?您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
黄进:读书、上网、看电影、郊游、散步、爬山、打乒乓球、游泳。
记者:您了解老师、学生生活和困惑的渠道和方式是?
黄进:调研、谈话、在校园转、到学生食堂吃饭、校园BBS、人人网、微博等。
记者:对您做人处世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黄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记者:在您的办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对您影响最深的几本书?
黄进:《大学》《论语》《我的科大十年》(孔宪铎著)《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爱德华·希尔斯著)《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刘道玉著)The Idea of A Univsersity (John Henry Newman)。
记者:对您启发最大的一句教育名言是?
黄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记者:您最崇敬的教育大家是?
黄进:孔子。
记者:您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标准是?
黄进:品学兼优。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
黄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记者:您心目中最理想的校长是什么样的?
黄进:深受师生和校友喜爱的校长。
记者: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黄进:为了法大。
[责任编辑:蔡桂兰]